10月20日晚,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獎作品(管弦樂)音樂會,在成都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音樂會以金鐘獎獲獎作品為核心,指揮家、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俞峰執(zhí)棒成都交響樂團,聯(lián)袂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二胡演奏家陸軼文、章海玥等實力嘉賓,為蓉城觀眾帶來一場兼具藝術高度與情感溫度的聽覺盛宴。音樂會由作曲家、中國音協(xié)副主席張千一擔任藝術總監(jiān),作曲家、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趙麟擔綱總導演。
演出現(xiàn)場
在沈葉創(chuàng)作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悠揚的旋律中,音樂會正式拉開帷幕。這部完成于2018年的作品,共兩個樂章。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著重刻畫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特別是當人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困境和痛苦時豐富的心理變化與強大的精神力量。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憑借對作品的深度理解,以細膩弓法勾勒旋律,瞬間抓住全場觀眾的心,為音樂會奠定了高水準基調。
緊接著,周湘林創(chuàng)作的《天馬——為二胡與交響樂隊》精彩呈現(xiàn)。作品以天馬為靈感源泉,巧妙借鑒漢武帝《西極天馬歌》的文化內涵,將天馬作為力與美的象征融入創(chuàng)作。二胡演奏家陸軼文靈動的表演,讓二胡與交響樂隊展開奇妙對話。在弦樂背景下,旋律時而激昂灑脫如天馬奔騰,時而婉轉抒情,生動描繪出一幅遼闊疆域任馳騁的壯美畫面,將傳統(tǒng)民族樂器與西方管弦樂完美融合。
作為本場重磅曲目,張千一創(chuàng)作的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由七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光榮與夢想》勾勒時代藍圖,第三樂章《雪域抒懷》和第四樂章《春到邊寨》中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讓“家國主題”既有磅礴氣勢,又飽含細膩情感,引發(fā)全場強烈共鳴。全曲主題鮮明、氣勢磅礴、浪漫溫馨、色彩斑斕,在以交響樂隊為演奏主體的同時,穿插鋼琴、巴揚、女高音與樂隊的協(xié)奏形式,巧妙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和經典歌曲旋律,宛如一首首流動的詩、一幅幅壯美的畫。
王建民創(chuàng)作的《第六二胡狂想曲》隨后亮相。該曲作為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委約作品,以西藏民間音樂素材為核心創(chuàng)作而成,描繪了作曲家對西藏的印象和向往。二胡演奏家章海玥憑借嫻熟技巧,精準把握節(jié)奏與情感變化,時而用高亢音色展現(xiàn)激情澎湃,時而以低沉旋律傳遞深邃思考,將二胡表現(xiàn)力推向極致,完美呈現(xiàn)狂想曲獨特魅力,展現(xiàn)當代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創(chuàng)新高度。
音樂會在王丹紅創(chuàng)作的大型主題交響曲《燈塔》選段中達到高潮。作品從經歷百年滄桑巨變的宏偉歷史畫卷中提煉出思想精華,汲取藝術靈感,將深邃的理性思考與熾熱的情感轉化為充滿張力的交響樂語言。現(xiàn)場演奏的三個樂章中,《豐碑》以厚重音響致敬榜樣力量,《征途》用激昂節(jié)奏展現(xiàn)奮斗勇氣,《光明》以明亮旋律描繪希望圖景。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音樂的盛宴,更是作曲家們創(chuàng)新與才華的集中展現(xiàn),給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藝術體驗。觀眾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隨著曲目節(jié)奏時而屏息聆聽,時而報以熱烈掌聲。演出結束后,觀眾紛紛表示,這場音樂會不僅聽到了頂尖水準的演奏,更在音樂中感受到了當代中國音樂的創(chuàng)新活力與文化內涵。
業(yè)內人士也對本場音樂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此次金鐘獎獲獎作品的集中呈現(xiàn),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管弦樂創(chuàng)作的豐碩成果,更搭建了一個推動音樂交流、傳承文化精神的平臺,對激勵青年音樂人創(chuàng)新、促進中國音樂事業(yè)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