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買人生的最后一輛車,你肯定得選小米YU7”,讓極氪銷售被開除,團隊挨罰,品牌低頭道歉。
聽起來像段子,可背后藏著中國新能源車市最真實的亂象:同行相輕、惡意競爭、銷售話術失控到近乎詛咒。
這話糙嗎?糙。
有沒有道理?某些人覺得有。
該不該說?絕對不該。
但更該反思的是:為什么這種話會從銷售嘴里說出來?為什么“踩一捧一”成了汽車銷售的標配話術?
表面上看,是那個銷售“缺乏分寸”??梢粋€普通銷售,敢在客戶電話里公開詛咒競品“是送命的車”,難道平時培訓里沒人教?團隊文化里沒人攔?績效考核里沒人管?
極氪處理得快,開除兩人、連帶店長經(jīng)理扣分,態(tài)度不可謂不堅決??扇绻话彦佀o“個別員工”,那就是在裝傻。
這根本不是個例,而是行業(yè)通病。
理想銷售說蔚來“財務造假”,蔚來用戶怒了;某品牌銷售見客戶猶豫,張口就是“那家車三個月就趴窩”;還有人直接發(fā)競品事故視頻,嚇得客戶不敢提車。
這些行為,早已不是“推銷技巧”,而是赤裸裸的商業(yè)誹謗。他們不講參數(shù)、不比服務、不談真實體驗,張嘴就是“別買那家,要出事”,仿佛自己賣的不是車,是救命符。
為什么?因為競爭太卷了。
新能源賽道擠滿了玩家,產(chǎn)品越來越像,配置拉滿,價格戰(zhàn)打到腳底板。銷售拼不過技術,就拼嘴皮子;拼不過品牌,就黑對手。反正客戶不懂車,嚇唬一下,訂單就到手了。至于品牌口碑?關我KPI什么事?
更可怕的是,很多企業(yè)默許這種行為。只要能成交,手段無所謂。你罵得狠,提成就高;你“戰(zhàn)斗力強”,就是“銷冠”。
久而久之,銷售團隊變成了“黑公關敢死隊”,客戶不是朋友,是獵物;同行不是對手,是靶子。
可消費者不傻。
你今天能罵別人“買的是命”,明天客戶就會想:那你是不是也在騙我?你嘴上說小米不安全,可你的車真就萬無一失?
一句“最后一輛車”,聽著解氣,實則把整個行業(yè)都拖進了泥潭,大家不再比技術、比服務、比創(chuàng)新,而是比誰罵得更狠、誰編得更像。
極氪這次開除銷售,看似狠,實則是被迫止損。因為這種言論,已經(jīng)超出了“營銷”范疇,進入了公共安全質(zhì)疑的敏感區(qū)。
你不能一邊享受行業(yè)紅利,一邊親手砸掉公眾對新能源車的信任。小米汽車有沒有問題,該由市場和監(jiān)管來評判,不是由一個銷售隨口定罪。
企業(yè)真正該做的,不是事后開除“背鍋俠”,而是從根上改:
第一,別再“唯銷量論”。
成交率不該是唯一指標,客戶滿意度、合規(guī)性、服務評價必須納入考核。讓銷售知道,騙來的單子,比沒單子更致命。
第二,加強職業(yè)倫理培訓。
告訴銷售:你可以夸自己,但不能踩別人;你可以講優(yōu)勢,但不能造謠。職業(yè)素養(yǎng),比“戰(zhàn)斗力”更重要。
第三,建立投訴追責機制。
客戶舉報惡意貶低,必須調(diào)查,屬實就重罰。讓銷售明白,嘴上沒把門,飯碗就保不住。
最后說句實話:如果所有品牌都靠罵對手活著,那中國新能源的未來,也就只剩罵聲了。
良性競爭,是用產(chǎn)品說話;惡性競爭,是用嘴殺人。我們不需要“銷冠”,需要的是靠譜的銷售、可信的品牌、健康的市場。
否則,下一個被“詛咒”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