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由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國際課堂分析實驗室主辦,寧波市海曙區(qū)教育學院與鎮(zhèn)明中心小學承辦的“AI Classroom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變革課題研究項目推進活動”在寧波市海曙區(qū)鎮(zhèn)明中心小學順利舉行。本次活動以“人工智能賦能課堂觀察與課堂分析”為主題,旨在推動人機協同下的課堂教學變革,提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周文葉教授、楊曉哲副教授蒞臨指導,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課題項目校的教師代表參與。
沉浸式參與“數字”教研:經歷從單一“數據”讀取到多重證據“會診”的深入研修
現場,在學校組織的人機協同式跨學科教研活動中,所有現場參加活動的人員均以“第一觀察者”的身份,結合課題校研制的課堂觀察量表深入、細致地觀察并記錄了一節(jié)科學實驗課:來自鎮(zhèn)明中心小學張靜娜老師采用項目化學習方式,為學生設定了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核心任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復雜的大任務逐層分解為四個邏輯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子任務,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推進學習進程。各小組在明確的任務指引下,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實踐與論證,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授,而是轉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協作解決問題的實踐場。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反映授課教師在目標引領下,采用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生深度學習的實施效果,課題組成員分別從“課堂學習/機會表現觀察”“教師處理學生回答的課堂觀察”“小組合作課堂觀察”這三個不同的觀察視角進行分組合作記錄。觀課現場,聽課的老師們紛紛拿起了手機,拍照、攝像,全方面記錄著每一個觀察點的師生具體表現。
在課后的評課環(huán)節(jié),課題組一改以往“就課論課”的研討方式,組織老師們將自己現場觀察的記錄內容、即時產生的困惑問題與華師大國際課堂分析實驗室即時生成的“數課”報告進行比對分析。為了讓老師們能夠更深入地透過課堂表層去深入解構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學校課題指導專家、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毛瑋潔博士幫助老師們深析觀察量表,基于“數課”報告給予科研引領,不僅對授課教師的學習目標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更為三個觀察組小組的教師點明了觀察目的和報告思路。現場,不同學科教師組成的觀察小組各抒己見,現場氛圍熱烈真誠。
來自“課堂學習/機會表現”觀察小組的老師結合“數課”報告談道:本課通過驅動性任務鏈,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與表現機會,人工觀察與“數課”報告共同印證了學生參與“覆蓋面廣、發(fā)言頻次高、自主探究時間長”等顯著優(yōu)勢。然而,AI數據也揭示出“課堂分配”指標僅達水平2,這與人工記錄中發(fā)現“后排小組參與相對薄弱”的現象相互印證,共同指向“機會均衡性”這一可優(yōu)化空間,并建議嵌入學生互評機制,以促進更公平的深度參與。
“小組合作”觀察小組認為:本節(jié)課四次小組合作在時長保障、分工明確與互助協作等方面表現突出,“數課”報告將合作環(huán)節(jié)評定為“水平3”,與人工觀察到的“角色清晰、規(guī)則默契”等具體行為相互支撐,共同驗證了合作機制的有效性。此外,人工觀察還捕捉到AI未能完全捕捉的“個別小組實驗記錄滯后”等過程細節(jié),據此提出“增設時間管理員”的建設性建議,體現了在AI數據支撐基礎上,融入人工觀察以實現“問題定位—策略生成”的完整循證閉環(huán)。
“教師處理學生回答”觀察小組發(fā)現:教師的理答策略以啟發(fā)性追問為主,注重引導學生自主修正與完善答案,這與“數課”報告中的數據高度吻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思維過程的深度關注。與此同時,AI數據也反映出課堂中封閉式問題比例較高,與人工所感知的“教師實際提出不少開放性問題”形成對比,提示教師在提問表述上可進一步優(yōu)化,減少“是不是”“有沒有”類引導,增強問題的開放性與思維容量,以更精準地呼應教學目標。
科學學科的鄒珊紅老師也從專業(yè)的領域,敘述了整節(jié)課的磨課歷程,并分享了“AI不是挑錯器,而是好幫手”的所思所得。
經歷這番“數課”報告與“人工觀察”深度融合的沉浸式研修活動后,參與的老師們對日常教研的開展又有了新的認識:“數課”報告如同高精度的“廣角鏡”,能宏觀地呈現課堂的結構性數據,如師生對話比率、活動時間分配等;但它也是一面“模糊鏡”,目前還難以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困惑眼神、靈光乍現的瞬間或是小組合作中微妙的互動,而這正需要教師用專業(yè)的慧眼來及時捕捉、充分記錄的,因而,當“人的智慧”與精準的“AI之眼”協同并舉時,我們的日常教研活動便能更為深入地集中于教學任務與目標的一致性、學生是否在真正地思考、有效地合作、投入地學習等課堂教學本質問題的研討中來。
隨后,在專家引領環(huán)節(jié),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楊曉哲副教授也對這樣的校本研修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高度贊同學校在跨學科教研與教學實踐中所展現的前瞻性探索,認為這種打破學科壁壘、聚焦學生學習的研討模式,代表了未來教研的發(fā)展方向。同時,楊教授從“如何生成”“如何解讀”與“如何應用”三個維度,對AI“數課報告”進行了系統性的學理性分析。針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邊界,楊教授特別提醒老師們:“數課”報告作為一種宏觀分析工具,目前還難以量化每個學生獨特的思維路徑、情感狀態(tài)與個性化的學習困境,“數據的廣度,無法替代教師觀察的深度”。因而,他強烈呼吁在AI賦能的時代,“人工的專業(yè)觀察不僅沒有過時,其價值反而愈發(fā)凸顯”,教師的教育智慧與人性關懷,是彌補技術盲區(qū)、實現“人機協同、因材施教”的關鍵所在……楊教授的指導為在場教師厘清了AI技術與教育實踐的主次關系與融合路徑,提供給大家深入透徹的理論反思與實踐指引。
互動式分享課題進展:共議智能時代“數字化”研課的多元實踐路徑
在下午的“課題工作坊”活動中,鎮(zhèn)明中心小學楊宏校長首先匯報了學?!叭芜M階式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循證’教研的校本實踐”,從1.0階段“數課”報告帶來的沖擊與啟蒙起步,到2.0階段深析課堂教學的問題與改進,最終邁向3.0階段人機協同探索跨學科教研的路徑。
3.0版本跨學科教研路徑結構圖
學校結合課例實踐,充分闡述了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常規(guī)校本教研,逐步構建起以數據為驅動、以證據為基礎的“循證教研”新范式的探索歷程。這一來自一線學校的真實樣本,清晰展示了在探索“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型,建構‘觀察學習——收集證據-分析證據-做出新的決策’的課堂研究模式”過程中,學校、老師們對AI“數課”報告的應用是如何從表層知曉走向深入解讀,校本教研的開展是如何從本學科單純“磨課”走向跨學科共同體同伴互助的“問題解決式”主題教研的,體現了從工具認知到教學重構,再到教研生態(tài)重塑的進階式演進。
來自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二村小學的梁曉卉老師線上分享了“AI課堂分析賦能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實踐研究”,她以語文課《田忌賽馬》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AI課堂分析實現“思辨性閱讀”的落地。借助“課堂全程在線圖”的分析,學校團隊引入了“人物關系圖”和“賽馬對陣圖”等思維可視化工具,將內在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顯的學習活動,課堂從“教師主講”轉向“師生對話”,教學改進取得了顯著效果。
杭州英特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的平超南老師分享了“學為中心:AI循證助推高質量課堂構建新探索”,該校利用AIC平臺構建“數字畫像”,實現教學策略從“隱性”到“顯性”的轉變。通過分析不同班級的課堂關鍵詞和數據特征,讓教師可以精準把脈班級學情,定制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學校教研方式也從“整體評課”轉向“切片研討”,借助平臺精準定位教學問題,使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
上海市民辦尚德實驗學校的周長玲老師聚焦“課堂言語診斷”,系統分享了數學課堂語言的優(yōu)化路徑?;?80余份課堂報告,他們提煉出三大改進策略:從“滿堂問”到“問題鏈”,提升提問思維含量;從“教師主講”到“學生主說”,優(yōu)化話語權分配;從“簡單回應”到“深度理答”,提升反饋價值。在此基礎上,學校構建了包括“課堂語言參考指標”“教學語言微格教研”和“教師語言成長檔案”在內的校本化實施體系。
永康市大司巷小學的胡春老師分享的“數智賦能:小學數學課堂循證教研的實踐探索”則別開生面地介紹了“作業(yè)溯源”實踐。她們通過分析學生課后素養(yǎng)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反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并利用AI課堂診斷報告進行精準溯源。以《長方形與正方形》一課為例,團隊發(fā)現學生概念理解出錯,源于課堂中探究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和提問開放度不足。這種“以終為始”的逆向診斷,有效打破了作業(yè)與課堂的數據壁壘,形成了“教學評一致性”的閉環(huán)。
針對各所課題校的研究分享,兩位教授分別進行了深入的點評和指導。周教授認為在學校營造“基于證據的研究文化”至關重要,建議各校在形成成熟的校本化實施后,通過建立學校的學科“課堂常?!?、開展“微格教研”和制作“教師成長檔案袋”,形成各校、各區(qū)域的“數字化”課堂分析資源庫,以此為基礎共同構建起中國課堂的“常模”數據庫。楊教授指出,數據主要用于課后復盤,為經驗判斷提供客觀證據,其目的是支持教師而非束縛課堂創(chuàng)意,他建議各所課題??衫^續(xù)深化AI數據與教學策略間關聯性研究,比如建立“視頻分析+作業(yè)結果”的閉環(huán)證據鏈研究,讓數據服務于目標達成度的驗證。兩位教授再次提醒老師們,AI分析的核心在于“賦能”而非“替代”,應堅持“目標驅動”“問題驅動”,而非單純的“數據驅動”,從而避免陷入“為數據而數據”的誤區(qū),他們鼓勵各校繼續(xù)深化研究,構建更具學科特色的課堂分析模型與校本實踐路徑,實現技術與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
本次課題推進活動不僅是AI Classroom課題研究的重要節(jié)點,更是一次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深度碰撞。各所課題校立足校本,通過真實的教研展示、扎實的校際交流與權威的專家引領,生動詮釋了AI技術在推動課堂數字化轉型中的多元路徑與深層價值,為后續(xù)課題的深化實施指明了方向。各校的探索已超越技術表層,觸及教學改革的深層邏輯,生動展現了數據驅動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度與廣度。
未來,各所課題校將繼續(xù)在華東師范大學的引領下,依托區(qū)域支持與學校實踐,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課堂變革的中國樣本。(圖片由翼鷗教育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