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去過一次少林寺,那時候我出差洛陽空出了一天時間,在汽車站坐上了前往嵩山少林的中巴車,車子大約行駛一個多小時的樣子便到了嵩山腳下。
知道少林寺自然是從早年那部同名電影,彼時,嵩山、少室山的巍峨與神秘,少林寺的莊嚴(yán)與武功深深地印刻在了少年的記憶。不過眼前的的嵩山和少室山似乎并不巍峨,除了蒼翠的綿延不絕的山脈勾勒出起伏的線條之外,看上去不怎么險峻,至少沒有南方的名山大川那么俊朗挺拔,當(dāng)然,這絲毫遮掩不住少林寺的威名。
少林寺的建筑群與碑廊和這里的歷史文化深沉厚重,贊美與詆毀、現(xiàn)實與傳說從來都不曾離開過這里,這次走馬觀花的游歷,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里高大的雌雄古銀杏樹,也不是這里的大殿建筑與武林秘籍,而是這里的塔林。
穿過少林寺的建筑群,沿著一條小徑上行至后山,便是一片幽深靜謐的塔林,穿過松柏掩央的縫隙,只是看上一眼,便覺光陰浩蕩,那落滿歷史風(fēng)霜的墓塔還停在歷史的深處的某天,是唐朝,是五代,是大宋,是遼金的日月朗照過的泥土,也有元明清時溫柔的風(fēng)塵。
他們是誰,他們在這里停留了多久?我不知道,或許有少林寺的時候,他們便在了吧。
有史料記載,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距離現(xiàn)在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彼時北魏政權(quán)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并將都城由大同遷到了洛陽。也即是在那個時期,一個從印度云游至嵩山的高僧跋陀在這里修建了一所廟宇,這就是少林寺的原始建筑,跋陀大師也就是第一任少林寺方丈。
無涯的時光里歷史頻繁迭代,如風(fēng)霜雪雨,一輪又一輪,深山里的廟宇接納了落魄的、隱居的以及避世的紅塵來客,他們修行、練功,自給自足,與世隔絕。應(yīng)該很多好有人看到真正的少林僧人的武功有多高強吧,電影電視上那些給了人們無窮的想象,或許這些僧人真的可以飛檐走壁,身懷絕技也說不定呢。
而這些僧人圓寂后會被安放在塔林么?我不知道。
碧草鋪陳的松柏林間,一條小路沿著塔林的縫隙蜿蜒又蜿蜒。有的塔已經(jīng)斑駁,看不到名字,有的則清晰可見。據(jù)說,這樣的塔也叫浮屠塔,是印度語音譯過來的,又叫“浮圖”、“塔婆”、“佛圖”等,直到隋唐時,有人才翻譯出了“塔”字。
佛教有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七級佛塔為功德最高,說明此人生前德高望重,悲憫蒼生并且為之做出重要奉獻(xiàn)。
塔林中“年長”的唐代塔有1000多歲,“年輕”的清代塔也有100多歲,都到了風(fēng)燭殘年的地步。還有有不少座古塔微微傾斜或嚴(yán)重傾斜,或許是不堪時光的重負(fù)吧。在塔林西北部,一座唐代“法玩禪師塔”傾斜較為嚴(yán)重,它也是塔林中有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一座磚塔。法玩禪師塔建于唐貞元七年,也就是791年,是一座方形單層單檐式磚塔,高8米。除塔門、塔剎和塔銘用青石雕成外,通體全都是用水磨磚砌造而成,塔門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著飛天、嬪伽等古典圖案。
史料記載,少林寺塔林的層數(shù)全是單數(shù),只有一層、三層、五層、七層,而沒有二、四、六層,這一方面是我國古代的建筑習(xí)慣,以單數(shù)來代表陽剛,另一方面則是暗喻僧人們?yōu)樽非罅鍍舨恢鲝埑杉业囊馑肌?/p>
穿行在塔林,猶如進入建筑藝術(shù)的殿宇,認(rèn)真瀏覽,你會發(fā)現(xiàn),塔林里的塔多種多樣,有花瓶形、四角形、拋物線形,有磚砌、有石雕,這就是歷朝歷代各個時期保留下來的,它們反映了當(dāng)時那個時期的建筑特點。
有專家認(rèn)為,少林寺的這一古塔建筑群,無論是規(guī)模、數(shù)量,還是在塔體建筑本身及其體現(xiàn)的價值上,在全國同類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
少林寺塔林中還有很多精美的磚石雕刻,特別是100多座雕刻精湛的石構(gòu)塔剎和絢麗多姿的磚雕圖案,被專家認(rèn)為是珍貴的磚石藝術(shù)佳品,是研究古代雕刻藝術(shù)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是欣賞磚石雕刻藝術(shù)的殿堂。此外,塔林中許多銘文和碑文的書體有楷、行、隸、草、篆,各具特色,很多是書法精品,也是后世研究和欣賞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