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看完了,后勁很大。
影片結(jié)束時,周圍人很沉默,坐了好一會兒才起身。我看了下,點映時開分9.7,上映首日豆瓣8.5,票房到現(xiàn)在馬上破3億,很好。
我看過很多此類題材的電影,比如《屠城血證》(1987)、《南京1937》(1995)、《南京!南京!》(2009)、《金陵十三釵》(2011),還有由外國導(dǎo)演操刀,中外聯(lián)合制作的《拉貝日記》(2009)。
我也曾經(jīng)被這些電影所觸動和震撼,但卻總是隱約覺得,這些電影哪里還不夠,哪里不太對。
直到《南京照相館》,拍出來了早就該有但卻一直都沒有的東西,這是真正以南京市民為主角和第一視角的南京大屠殺。
在我這里,這部電影是到目前為止講述南京大屠殺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它沒有給予屠殺者所謂的人性,沒有覺醒的鬼子漢奸(懂的人都知道我在說哪部電影)。
它揭開了我們最不愿面對的歷史瘡疤:當加害者拒絕懺悔時,遺忘便成了對死者的二次屠殺。
鏡頭聚焦1937年冬的南京吉祥照相館。七名百姓蜷縮在方寸之地,被迫為日軍沖洗照片。當顯影液在暗房紅光下浮現(xiàn)砍頭、活埋的血腥畫面時,銀幕前的觀眾與當年的學(xué)徒羅瑾一樣渾身顫抖,這些畫面直接源自真實歷史中的“京字第一號證據(jù)”,那個15歲少年冒死保存的16張罪證照片。
但真正令人脊背發(fā)涼的,是日軍玩弄影像的雙面把戲:一面用刺刀逼百姓拍攝“日中親善”的假笑全家福,一面在真實暴行照片上瘋狂加蓋“不許可”印章。
翻譯官王廣海那句“鏡頭對著你們時都給我笑”,與日軍摔死嬰兒的畫面交織,構(gòu)成對歷史虛無主義最尖銳的控訴。
為何日本至今不認賬?電影借日軍軍官伊藤秀夫撕開了偽善面紗。
伊藤秀夫這個角色演得太棒了,是近年來少有的打破了反派臉譜化的塑造。
剛?cè)胛闀r,他面對軍官槍決平民時的瑟縮,讓人恍惚看見《南京!南京!》中角川正雄的影子,但后續(xù)的演變則更顯真實:他對阿泰說“我們是朋友”,但事實上,這個出身貴族、看似禮貌的年輕人,他的惡比那些窮兇極惡咋咋呼呼、被軍國主義洗腦的下層出身的鬼子更加陰毒和可怕。冷血對于這樣的人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甚至和他敢不敢開槍殺人無關(guān)。
軍國主義的病毒早已滲入骨髓,——而現(xiàn)實中,戰(zhàn)后美國為冷戰(zhàn)保留天皇制,將岸信介(安倍晉三外祖父)等甲級戰(zhàn)犯嫌疑人納入統(tǒng)治體系,使日本徹底喪失了道德自凈的可能。
更諷刺的是篡改歷史的現(xiàn)代傳承。當日本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弱化為“南京事件”,伊藤的相機卻仍在殺人:快門聲與子彈上膛聲精準同步,按下快門的瞬間如扣動扳機。
影像成為權(quán)力的共謀,就像蘇珊·桑塔格所言:“拍攝某人是升華式的謀殺”。
八十多年后,當日本右翼用精致的話術(shù)包裝暴行,與當年在南京城自導(dǎo)自演“加冕禮”的劊子手本質(zhì)如一。
電影最震撼的設(shè)計在結(jié)尾:歷史照片與今日南京梧桐掩映的街景重疊。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這聲吶喊不該只留在影院,當日本政客依然參拜靖國神社,當國際話語權(quán)仍被西方壟斷,張純?nèi)缬蒙鼘懢偷摹赌暇┐笸罋ⅰ吩谖鞣较破鸩憛s在日本石沉大海的悲劇仍在重演。
銘記從來不是為延續(xù)仇恨,而是不給劊子手第二次機會。
這是一部注定要載入影史史冊的電影,推薦觀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