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
老人晚年是不是有福氣,幫兒女帶個孩子就知道。
對此,深以為然。
在中式家庭里,老一輩人通常會把子女視為“命運共同體”。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兒孫繞膝、承歡膝下”的美好期待。
與此同時,也才會傾盡全力,去托舉兒女的未來。
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年輕人壓力大,老人幫著帶娃,幾乎是常態(tài)。
但同樣是帶娃,有人累的寒心,有人卻樂在其中,倍感舒心。
而這差別,不在孩子多乖、孫子多親,而是在子女的態(tài)度里。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
老人帶娃的辛苦不言而喻,但這份付出若能被珍惜、被回應(yīng),才能化為晚年的幸福底氣。
那么怎樣的老人算是“有福之人”呢?
其實,通常情況下,若是帶娃時出現(xiàn)三個征兆,那么大概率能享晚年之樂。
哪怕只是占其中一個,也很幸運。
01.兒女主動分擔(dān),不把老人帶娃當(dāng)成理所應(yīng)當(dāng)
老人帶娃,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
但為了兒女的生活,他們甘愿舍棄自己的興趣愛好、社交圈子,甚至是健康。
從老家來到兒女的家,操持家務(wù)、包攬一切,任勞任怨。
可問題是,有的年輕人,卻把這種付出當(dāng)作天經(jīng)地義,理直氣壯的承載著老人的托舉。
更可氣的是,如果老人稍微出點差錯,還會引來數(shù)落和指責(zé)。
若是遇到這樣的兒女,大多都逃不脫晚年孤苦、出力不討好的結(jié)局。
而那些真正孝順、懂事的兒女,從來都會感念老人的幫扶。
他們深知,長輩幫忙是情分,而非本分。
在日常生活中,但凡自己有空閑,必將第一時間接過孩子。
周末放假,也會主動讓老人休息。
看到老人疲憊時,也會及時搭把手。
甚至?xí)r不時的會說:“媽,今天你也累了,別做飯了,我們出去吃頓好的”。
這樣的主動分擔(dān),于老人而言,便是最好的溫暖。
與此同時,也是晚年幸福的一份保障。
正如老話說的那樣: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子女若能把父母的付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能夠主動分擔(dān)瑣碎,用行動減輕你的負擔(dān),而不是當(dāng)“甩手掌柜”。
那么這樣的家庭氛圍里,愛是流動的,你的付出有回應(yīng)、辛苦也不會白受。
到了晚年,自然會少點委屈,多些溫暖。
02.尊重你的生活習(xí)慣,不隨意指責(zé)
老一輩與年輕人,畢竟是兩代人。
原先不在一起生活,可能很多方面的差異,就會被忽略不計。
但只要因為孩子,共處一個屋檐下,那么之前被無視的問題,自然就會被無限放大。
可糟心的是,有的年輕人卻總會抓著這些區(qū)別不放,不斷的指手畫腳。
甚至是隨意表達不滿,各種吐槽。
就像我樓下的張大媽,給她女兒、女婿帶娃兩年多了。
剛來那會兒,一家子看起來還和睦融洽。
可沒多長時間,問題就出現(xiàn)了。
比如,張大媽在老家,從沒有進門換鞋的習(xí)慣。
剛開始,她女兒總是在一旁提醒,可兩三次之后,語氣就變得不耐煩了。
再比如,老人家洗衣服,分不清材質(zhì)、洗衣模式,總是一股腦的扔進洗衣機。
她女兒看見了,也會沒好氣的在一旁數(shù)落她幾句。
到最后,張大媽慢慢變得沉默寡言、小心翼翼。
久而久之,老人家因為身體勞累,再加上負面情緒郁結(jié),整個人蒼老了許多。
前段時間身體不舒服,去醫(yī)院更是查出一堆的慢性病。
說起來,也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兩代人只要抬頭不見低頭見,那么難免有摩擦。
但有福的老人,卻會遇到懂得尊重自己的兒女。
他們不會因為你給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就嘮叨。
也不會因為你出現(xiàn)了一件差錯就指責(zé)。
更重要的是,不會強迫你去改變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生活習(xí)慣。
正如作家三毛說的那樣:
家庭的和睦,不是沒有差異,而是懂得尊重差異。
真正的孝順,是兒女懂得接納老人的不同。
而真正的晚年之福,也許就藏在老人帶娃時,感覺到“自在”的后面。
03.遇事有商有量,常懷感恩之心
給兒女帶娃,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
小到飯菜的口味,大到孩子的引導(dǎo)。
每一樁、每一件,可能都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動蕩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兒女遇事從不會和老人商量,只是把她當(dāng)“執(zhí)行工具”。
久而久之,老人難免心寒。
可有的兒女呢,凡事有商有量,也會聆聽和尊重老人的意見。
這種被重視的感覺,往往能提升老人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他們常懷感恩之心,也會牢牢記得老人的每一份付出。
節(jié)日時,他們會送份小禮物,表達自己的感謝。
甚至還會經(jīng)常和孩子說:“你要謝謝奶奶/姥姥,每天帶你多辛苦啊”。
久而久之,在這種氛圍里,老人會覺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這樣的家庭,也能讓愛循環(huán)傳遞。
到了晚年,自然會有更多的“福報”。
其實,帶娃這件事,從來不是“老人的義務(wù)”,而是“愛的接力”。
那些晚年有福的老人,未必是因為帶娃有多“稱職”。
而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愿意“接住”這份愛的子女。
當(dāng)然,即使子女暫時不夠體貼,也不必太過憂心。
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面對這類子女,有時適當(dāng)放手、善待自己,或許才是晚年幸福的根本。
最后,愿那些“為子女計之深遠”的老人們,都能遇到這些“有福”的征兆。
也能在晚年收獲“我養(yǎng)你小,你管我老”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