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媒體發(fā)布會我參加過不少,掰著手指頭算,怎么也得幾百場。但能把一場澄清會開成“二次輿情”的,真不多見。
事情大家應該都看到了:
一位十年老客戶被確診腎癌晚期,公開指控愛康國賓“十年體檢漏檢”。輿論一出,企業(yè)反應也算迅速,開發(fā)布會、請第三方鑒定、發(fā)聲明、甚至直接走法律程序,一套“自證清白”的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
可沒想到,這場發(fā)布會非但沒滅火,反而被說態(tài)度強硬、缺乏共情;后來發(fā)的聲明,又被網友扒出是AI寫的,結果呢?輿論二次爆發(fā),公關危機直接升級。
這波輿情不只暴露了醫(yī)療服務的信任危機,更戳中了一個關鍵問題,危機公關里,法理講清楚了,情理怎么處理。
所以,本來一場能熄火的澄清,怎么就越描越黑了呢?
一
我看了愛康國賓發(fā)布會的直播。說實話,這種公開說明會,媒體、公眾都能在線圍觀,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你講得好,是透明;講不好,是放大鏡下的翻車現(xiàn)場。
這類會,一旦決定開,就必須做到滴水不漏。尤其直播,每一個停頓、每一句話、每一個技術故障,都會被反復解讀。
很多人說愛康這次準備充分, 但我并不這么覺得。
華北區(qū)醫(yī)療運營副總就拿出張女士2023年的體檢報告,說里面已經提示了“左腎錯構瘤可能、右腎鈣化灶”,還明確建議“定期復查,必要時??圃\治”,所以不存在漏診。
這話從醫(yī)學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問題是:企業(yè)只展示了超聲影像,沒出示完整的報告原文和告知記錄。
你想啊,這是人家的隱私資料,你公開播影像,哪怕打了碼,也會讓人覺得“越界”。更關鍵的是,證據鏈不完整。你說你提醒了,可用戶到底有沒有收到?有沒有簽字確認?有沒有后續(xù)跟進?這些都沒說。
這就給了公眾一個印象:你在選擇性出示證據。
第二,直播過程本身出了問題。領導說錯話、畫面突然中斷……這些細節(jié)在平時可能沒人計較,但在輿情風口上,每一個小失誤都會被當成“心虛”的信號。
最典型的,是有記者提問:“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愛康國賓的投訴有上千條,公司是怎么處理的?”話音剛落,直播就斷了。幾分鐘后才恢復。
你猜后來發(fā)生了什么?
當天下午,我就看到標題黨文章沖上了熱搜:“被問千條投訴,愛康國賓發(fā)布會突然中斷”。是不是技術故障?可能是。但公眾不管這個,他們只看結果:你回避了。
還有CEO那句: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么病都能查出來;醫(yī)學上,這話沒錯?;A體檢確實有局限;但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說這種話,等于在情緒高點上澆了一桶油,理性成立,情感崩盤。
所以,智遠認為,這場公眾溝通踩了危機公關的四個大忌:
一,對抗弱者,面對一位癌癥晚期患者,企業(yè)姿態(tài)太高,缺乏共情;二,理性壓倒情感,滿屏醫(yī)學術語,卻沒人說一句“我們理解您的痛苦”。
三,沒有把事情講清楚,現(xiàn)在回頭看,我估計很少有人能一次性說明白愛康都回應了什么;四,細節(jié)失控,直播中斷、證據不全,每一個都成了“心虛”的佐證。
二
可問題是,如果公眾溝通會有這么多坑,那企業(yè)是不是非得開這場會?到底什么情況下該開,什么情況下不該開?開與不開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我在這個行業(yè)這么多年,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很多企業(yè)開發(fā)布會,不是因為“必須說”,而是因為“慌了”。一慌,就想趕緊站出來說兩句,好像不說是心虛。但其實,有時不開口,比開口更有力。
那什么時候該開?
當謠言已經滿天飛,事實被徹底扭曲,而且這事還涉及公共安全或群體利益,那你必須站出來。
比如食品、醫(yī)療這類行業(yè),要是有人說你產品有毒、檢查造假,全網都在傳,那你不能躲,得趕緊用證據說話,監(jiān)控、檢測報告、第三方鑒定,一股腦兒甩出來,越快越好。
但愛康這件事,一開始根本不是這樣。最開始,是個體醫(yī)療糾紛,張女士說自己漏檢,輿論也沒炸,這時,最好的做法是什么?私下溝通。
比如:跟衛(wèi)健委報備一下,然后跟患者私下協(xié)商,把事情穩(wěn)住。可它沒做,放著不管,結果“假體檢”這種說法越傳越邪乎,逼得它非開發(fā)布會不可,這不是應對危機,這是被危機牽著鼻子走。
什么時候不該開?一,你自己有硬傷,別硬剛。
比如:體檢報告確實沒寫清楚要復查,或者你一邊說重視客戶,一邊把人家告上法庭,這種時候開發(fā)布會,就是給人遞刀子。
你講再多道理,公眾只記得:你起訴了一個癌癥晚期的十年老客戶。情感上,你已經輸了。
二,內部都沒想明白,別上臺。愛康就犯了這個錯,前腳說“有責必擔”,后腳就說“我們完全沒問題”,自相矛盾,你在臺上講一套,臺下一套,怎么對外統(tǒng)一口徑?
第三,爭議已經不是“事實問題”,而是“價值觀問題”了,就別開會了。
什么意思?一開始大家問:愛康到底查沒查出來?這是事實問題,可以用報告、影像來回應??珊髞碜兂桑?/p>
你們這些體檢機構是不是只顧賺錢,根本不把人命當回事?這就不是講證據能解決的了,這是情緒,是信任崩塌。
你這時候還開發(fā)布會,搬出一堆醫(yī)學論文、技術標準,說“體檢不等于看病”……這情何以堪。
更聰明的做法是,要么找第三方權威出來說話,請三甲醫(yī)院的專家來解讀報告;要么干脆不開發(fā)布會,改成“我們啟動第三方審計”,把焦點從“誰有錯”轉移到“怎么補救”。
還有一個特別關鍵的點:看你的“信用余額”還夠不夠。
如果之前口碑不錯,這次又被冤枉的,那你站出來,大家愿意聽你解釋??赡氵^去黑歷史被爆料很多,你再怎么澄清,都有可能被貼上“不好印象”的 標簽。
所以,智遠認為,說明會真不是危機公關標配動作。
不開,比開更安全。愛康國賓不但開了,還做了另一件事:直接起訴了那位患者。起訴就算了,你還要在發(fā)布會上強調。
你想想,一邊是癌癥晚期的十年老客戶,一邊是企業(yè)站在臺上說“我們已起訴”,這成了一種宣戰(zhàn),是根本沒搞清楚公眾到底想要什么?
三
我們總說“公眾溝通”,到底什么是公眾溝通?智遠認為,真正公眾溝通,不是幾個高管單向輸出,是雙方能產生一種“價值上的共鳴”, 它是一個雙向對稱的過程。
這可不是我瞎說的,公共關系學里有明確定義:
公眾溝通,是組織與公眾之間通過傳播管理,實現(xiàn)利益協(xié)調和信任共建。
你看,關鍵詞是“共建”,既然是“共建”,那就得有來有往,不能你一個人唱獨角戲。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可能經常刷到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短視頻,氣勢很足,但如果你留意過《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國際傳播,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做法很不一樣。
他們不會干巴巴地說“中國支付多方便”,而是拍一個老外第一次用手機掃碼買煎餅,一臉驚訝:“哇,這么快?”這種內容,是體驗+共情+互動,最后反而把文化傳播出去了。
這說明什么?公眾溝通的本質,不是“我說你聽”,而是“我讓你感受”。它要走的路徑是:信息共享 — 情感共鳴 — 行動協(xié)同。
所以你說,澄清事實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但在整個溝通里,澄清事實更像是“前菜”。真正決定信任能不能重建的,是情感連接的強度。尤其在危機時刻,共情,才是修復信任的第一塊磚。
你看愛康國賓的操作,完全反著來。
法律上,它或許有理——體檢確實有局限,合同也簽了;但它選擇在這個時候起訴一位癌癥晚期的十年老客戶……
公眾怎么看?
他們不會想“這是依法維權”,只會覺得:“資本太冷血了,病人都這樣了還要告?!边@一下,企業(yè)就站到了公眾的對立面,是你在對抗情緒、對抗共情、對抗信任。
再看那封二次聲明,更是雪上加霜。
通篇都是“本公司無責”“保留追訴權利”“媒體斷章取義”,并且最后還要教育下媒體行業(yè)說,你這么做,不符合新聞報道的全面性,侵害了愛康集團的合法權益。
要知道,公眾不關心你有沒有理,媒體斷章取義的本質在于追求真相;這整個過程就像病人發(fā)燒39度,你還在跟他講體溫計的精度,你講的都沒錯,但根本沒打在點上。
還有第三個關鍵:公眾溝通,必須平衡組織利益和社會責任。
企業(yè)不能只想著“自?!?,還得回應公眾對公平、安全、透明的期待;否則,就會掉進“塔西佗陷阱”,你說真話,沒人信;你說假話,更沒人信。
CEO那句話一出口,就把體檢變成了一場“商品交易”,公眾期待的是健康守護者”,是每年一次的安心檢查;你用商家價值衡量體檢,一個是買賣,一個是托付,這是一種價值錯位。
并且還想拉整個行業(yè)墊背,說“私立體檢和公立醫(yī)院服務是一樣的”,這話一出,反而激起了更多人對“商業(yè)體檢是不是都在敷衍了事”的質疑。結果就是:越解釋,越失信。
所以我說,真正的公眾溝通,有三個底線:
一,事實正確性,該公開數(shù)據要透明;二,情感兼容,該共情時,別講法條;三,社會責任,別總站到什么行業(yè)角度,站到行業(yè)角度的人,是知道怎么算自己的賬和公眾的期待賬。
四
既然輿論已經到這份上了,愛康國賓還有絕地反擊的機會嗎?我不知道。但我想到了一個經典案例:強生泰諾事件。
時間回到1982年9月。
美國芝加哥地區(qū)突然傳出消息:有人吃了泰諾膠囊后中毒死亡,一連死了七個人。 警察一查,嚇人——這些藥被人偷偷注入了氰化物。
要知道,泰諾那時候是強生的王牌產品,市場占有率35%,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用。這下全美國都炸了;恐慌蔓延,人們把家里的泰諾全扔了,超市下架,媒體天天追著問。
換做一般企業(yè),可能第一反應是“辟謠”“撇清”“等調查結果”。但強生呢?它做了一件誰都沒料到的事:
1. 立刻召回所有泰諾產品。不是部分召回,是全國范圍,3100多萬瓶,全部撤下貨架。這一下,直接損失超過1億美元;但他們說:只要有一顆藥可能出問題,我們就不能讓任何人冒這個險。
2.主動公開,不躲不藏。
他們不光發(fā)聲明,還主動邀請媒體進工廠,全程直播調查過程;高管親自上電視,面對鏡頭說:我們不知道是誰干的,但我們知道,消費者的信任比利潤重要。
3. 重新上市前,他們干了一件影響行業(yè)的事:推出了防篡改包裝。
鋁箔封口、安全瓶蓋、防拆標簽……這些現(xiàn)在看起來稀松平常的設計,就是從泰諾事件開始的;他們不僅救了自己,還把整個藥品行業(yè)的安全標準往上提了一大截。
最后,設立了專項賠償基金,為受害者家庭提供經濟支持和心理援助。結果,短短幾個月,泰諾市場份額不僅回來了,消費者信任度反而比之前更高。
一場足以擊垮企業(yè)的危機,硬被做成了“品牌信任”的經典逆襲,這個案例,后來被納入到了哈佛商學院教材。
所以,強生為什么能贏?
不是靠律師函,不是靠發(fā)布會,不是靠“我們沒錯”的聲明;而是靠四個字:擔當、透明、行動、共情。
反過來看愛康國賓,它還來得及嗎?它能把事實講清楚嗎?它是否愿意放下姿態(tài),承認自身的不足,并采取實際行動彌補?它能否能夠放下法律術語,用更人性化的語言回應公眾的關切?
我說不準。但我知道一件事:在公眾心里,不是所有正確,都配得上信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42442.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