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歐洲那邊的事兒,反轉得比電視劇還快。前幾天看馮德萊恩跟特朗普握手簽協(xié)議,不少人還以為歐洲這是要對美國低頭了,結果才過72小時,風向完全變了——歐洲各國直接翻臉不認賬,之前吹的 “歷史性突破”,轉頭就成了跨大西洋盟友之間的公開吵架。
說起來也有意思,馮德萊恩剛跟特朗普在協(xié)議上簽字,歐盟委員會那邊就發(fā)了文件,一條條反駁美國的說法,明著說這 “握手協(xié)議” 不算數(shù),沒法律效力,真要算正式協(xié)議,還沒談攏呢。說白了就是,馮德萊恩你自己簽的,我們不認。
為啥歐洲各國反應這么大?不是小題大做,是這協(xié)議根本不止關稅那點事兒,往深了說,幾乎把歐洲的經濟主權都快賣了。
特朗普簽完字就到處嚷嚷,說這是“史上最大交易”,還單方面宣布,歐盟要對美國開放20萬億美元的市場,汽車、半導體這些核心領域,都得接受15%的關稅。作為交換,歐盟未來三年得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再追加6000億美元去美國投資,連軍工采購的渠道都得給美國企業(yè)敞開。
馮德萊恩后來還辯解,說“15%已經是歐盟能拿到的最好結果了”,這話跟特朗普那邊 “美國工人大勝利” 的高調宣言一對比,簡直刺眼。前幾天我就說過,馮德萊恩這操作,跟當年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沒兩樣,當時還有人不服,說 “人家關稅才15%,比咱們強”,言外之意還挺羨慕。
現(xiàn)在再看,這哪是羨慕的事兒?這協(xié)議看著像平等交易,實際上就是明搶。特朗普為啥愿意把關稅降到15%?因為馮德萊恩給的好處更多,多到他都樂意賣個面子。馮德萊恩拿著這15%的關稅到處吹,說自己盡力了,可事實呢?
美國商務部長早就放話了,要是歐盟沒按時兌現(xiàn)那些投資承諾,特朗普隨時能重啟關稅戰(zhàn)。這就跟懸在頭頂?shù)牡蹲铀频?,所謂的協(xié)議,更像是 “有條件停火”,根本不是真和解。美國敢說這話,說白了就是心里沒底,知道歐洲各國可能不認賬。
最核心的問題,是兩邊對協(xié)議條款的理解差了十萬八千里。歐盟委員會的發(fā)言人都坦言,核心條款還在談,現(xiàn)在吵出來的這些矛盾,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細數(shù)下來,至少有四大爭議點,個個都戳在歐盟的痛處上——食品標準、數(shù)字法規(guī)、能源投資、鋼鋁關稅,哪一個都關系到歐洲的根本利益。
就說食品標準,美國白宮的簡報里寫得明明白白,說歐盟會讓步,讓美國的豬肉、乳制品更容易進歐洲市場,結果布魯塞爾那邊立馬否認,說 “敏感農產品半分沒讓”,甚至說這事兒根本沒拿到談判桌上。兩邊官方說法對著干,明擺著談判的時候就沒說清楚,簽得太急了。
數(shù)字監(jiān)管這塊更有意思。歐盟委員會說,協(xié)議絕對不碰《數(shù)字市場法案》這些核心法規(guī),可美國的簡報里白紙黑字寫著要 “消除數(shù)字貿易壁壘”。這話差得太遠了,歐洲議會議員都急了,怕美國借著這協(xié)議,把歐盟的數(shù)字主權給架空了。
能源和投資的說法更是玩文字游戲。特朗普高調宣布,歐盟 “承諾” 要投6000億美元到美國,可歐盟文件里寫的是企業(yè) “表達興趣”。這兩詞天差地別:“承諾” 是有法律約束力的,“表達興趣” 頂多算隨口一提。
還有那7500億美元的能源采購,歐洲業(yè)界一看就炸了。德國能源智庫算過賬,這意味著未來三年,歐盟從美國買的液化天然氣得翻三倍,這肯定得撕毀現(xiàn)有合同,等于把自己的能源命脈往美國手里送。
鋼鋁關稅更是象征性的爭議點。美國說要維持50%的關稅不變,歐盟卻宣稱爭取到了配額制替代方案。兩邊各說各話,這協(xié)議簽了跟沒簽一樣,執(zhí)行起來全是麻煩。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直接捅破了窗戶紙,說實際讓步比官方吹的多得多,尤其是允許美國插手歐盟監(jiān)管體系這一條,歐洲立法機構肯定會拼命反對。
更要命的是這協(xié)議對歐洲產業(yè)的沖擊。德國汽車關稅從2.5%漲到15%,就這一項,德國GDP就得縮水0.15%。醫(yī)藥行業(yè)更慘,本來面臨200%的關稅威脅,“妥協(xié)”到15%,可還是比美國自己7%的藥品關稅高一倍。
最讓人擔心的是接受美國工業(yè)標準這一條。馮德萊恩自己都確認了,以后歐盟賣到美國的汽車,統(tǒng)一按15%收關稅,而且歐盟第一次全盤接受美國的汽車安全標準。這意味著什么?德國那些百年車企的技術話語權,可能就這么被美國搶走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這是精準打擊:盯著歐洲的優(yōu)勢產業(yè)使勁壓,同時在能源、軍工這些領域撈實在好處。就算算上關稅下調的好處,新協(xié)議實施后,歐盟對美貿易順差得縮減18%,一年差不多損失470億歐元。
馮德萊恩總說,歐盟拿到了“法律確定性”和“避免貿易戰(zhàn)”這兩個成果,可這“用投資換穩(wěn)定”的套路,本質上是讓歐盟被美國一直薅羊毛。這次歐洲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光是真金白銀的讓步,連數(shù)字主權、技術標準這些戰(zhàn)略上的自主權,都給讓出去了。
難怪法國經濟部長跟媒體吐槽,說這跟“現(xiàn)代版納貢”差不多。芬蘭的部長更直接,自嘲說 “這時候根本不該慶祝,該好好反省”。
現(xiàn)在歐盟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法國強烈反對在農業(yè)上讓步,德國一門心思想保住汽車產業(yè),東歐國家擔心能源轉型要花太多錢。各有各的算盤,談判時根本沒法擰成一股繩。歐洲議會更是放話,敢損害食品標準和數(shù)字主權的條款,肯定會否決。
特朗普這套“美國優(yōu)先”的強硬做派,早就把傳統(tǒng)盟友間的那點信任磨沒了?;仡^看看時間線,更有意思——馮德萊恩簽約前十天剛結束訪華,當時北京還勸她 “要堅持戰(zhàn)略自主”“別搞雙重標準”。結果呢?特朗普一放狠話,說要加30%的懲罰性關稅,歐盟立馬就慫了,毫無底線地讓步,換了個 “暫時不打” 的結果。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說了不聽,聽了不做,那最后只能立正挨打??磥?,不等到特朗普的鐵拳結結實實地砸到歐洲各國頭上,他們怕是真醒不過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