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jié)”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今年立秋恰逢閏六月十四日13點51分,屬“晚立秋”,民間有“晚立秋,熱死?!敝f,此時更需遵循古禮,為家人納祥祈福。明天立秋節(jié)氣,別忘“吃二樣,做二事,忌二事”習俗,平安健康入秋天!
一、吃二樣
1、吃肉
京津地區(qū)有“立秋燉大肉”的傳統(tǒng)說法,立秋時講究大口吃肉“貼秋膘”,立秋當日要多吃肉,白切肉、紅燜肉、燉雞、燉肉、燉鴨,貼好秋膘以迎接寒冷的冬日。老北京立秋講究吃炰烤涮,炰是指用鐵制的鏜爆羊肉,烤是炙子烤肉,涮就是涮羊肉。涮羊肉之于老北京,就像一場入秋的儀式。秋風起,吃鴨忙,立秋之后風干物燥,鴨肉不溫不熱、滋陰補虛,最適合立秋后進補,北京烤鴨是非常有名又非常適合的貼秋膘美食。
食材:鴨子、蜂蜜、料酒、白醋、椒鹽、蘋果、面包、小蔥、姜、八角、面粉、開水、鹽、黃瓜、大蔥、甜面醬
做法:1、鴨子收拾干凈,用開水澆鴨子,要保證每個地方都澆到,放到陰涼風干處。2、準備脆皮水,把蜂蜜,料酒,白醋,水,混合在一起,再把鴨子肚子里都涂上椒鹽。3、把鴨子立起來,開始刷脆皮水,一定要確保每個位置都刷到,一邊風干,一邊刷,大概每一個小時刷一次,可以借助電風扇幫助表面吹干,刷大概5-7次之后,鴨子已經(jīng)明顯開始變紅,表皮很緊了,繼續(xù)晾,晾足一天。4、準備好埋肚子的料,蘋果切塊,姜切片,把面包吸滿水,一起也塞進鴨肚子里,把鴨肚子用牙簽封好,也可以用線縫。5、把鴨腿和鴨翅容易糊的部分用錫紙包上,鴨子入烤箱,放架子上,再刷一次脆皮水。160度烤2個小時左右,到表皮顏色焦黃。6、把面,鹽,水混合在一起,揉成光滑的面團,把面團分成35g一個按扁,每個劑子單面刷油,把有油的一面對在一起,搟成大面片,越薄越好。7、平底鍋放幾滴油,用刷子刷一下,把餅放到鍋中,小火蓋鍋蓋,餅鼓起來的時候翻面,再次鼓起來時就烙好了。烙好的餅,趁熱從中間撕開,放到盤子里,再放入蒸鍋,大火蒸10分鐘,餅就會很軟了。8、黃瓜切絲,蔥切絲,鴨子片成薄片,甜面醬準備好,卷餅一起吃,味道美極了。
2、吃立秋糕
江南一帶,立秋節(jié)氣必吃一種用糯米、紅棗、蓮子蒸制的“秋糕”。外婆曾教我:“圓如滿月,甜如蜜,吃了秋糕,日子才圓滿?!绷⑶锍郧鍥龈馐潜夭豢缮俚膫鹘y(tǒng),清涼糕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食材:南瓜、白糖、蜂蜜、涼開水、魚膠粉
做法:1、將魚膠粉提前泡入涼開水里。2、南瓜去外皮蒸熟,熟南瓜趁熱加入白糖和蜂蜜攪拌至糖融化。3、將魚膠粉水上鍋,隔著熱水攪拌至魚膠粉水融化。4、融化后的魚膠粉水加入南瓜泥里面,混合均勻。5、拌好的南瓜泥裝入密封的容器里,放入冰箱里冷藏4個小時以上,至南瓜泥凝固。6、取出冷藏好的凝固南瓜涼糕,切塊擺盤完成。
二、做二事
1、貼秋膘
“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經(jīng)過苦夏,人體需補充能量?!饵S帝內(nèi)經(jīng)》言:“秋主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貼秋膘并非大魚大肉,而是葷素搭配。
2、嘗新果
北方有“立秋摘核桃”之說,南方則盛行“采秋梨”?!洱R民要術》載:“立秋后十日,瓜甜梨熟?!贝藭r到果園親手摘下果子,咬一口脆甜的梨,汁水漫溢,正是“春種秋收”最生動的注腳。
三、忌二事
1、忌過季瓜果
老輩常說 “秋瓜壞肚”,說的就是過季的瓜果不能多吃。夏天的西瓜、甜瓜,到了立秋早就過了最鮮的時候,放久了不僅甜味淡了,還可能悄悄變質(zhì)。吃進肚子里,腸胃弱的人很容易拉肚子、不消化。立秋選當季的秋梨、柚子,新鮮多汁,還能潤燥。過季的瓜果別心疼,該扔就扔,別讓一口貪嘴壞了身體。
2、忌辛辣食物
辣椒、花椒、生姜這些 “辣貨”,夏天吃著開胃,立秋后可得悠著點。吃多了不光刺激腸胃,火辣辣的不舒服,身體里的 “火氣” 變旺 ,秋天本就干燥,整個人都像被 “烤” 著似的。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