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秋季的開端,標志著暑熱漸消,涼燥初起。此時天地間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新陳代謝也隨之進入調整階段。傳統(tǒng)養(yǎng)生觀念認為,立秋是 “貼秋膘” 的好時機,通過合理進補可彌補夏季損耗、為秋冬儲能。但進補并非盲目堆砌美食,若觸犯飲食禁忌,反而會擾亂脾胃功能,引發(fā)健康問題。結合中醫(yī)理論與現代營養(yǎng)學研究,以下四類食物在立秋時節(jié)需格外留意。
寒涼之物易傷脾陽
經過一夏的酷暑炙烤,人們習慣依賴冰飲、涼菜等寒涼食物解暑。然而立秋后氣溫晝夜溫差增大,人體脾胃陽氣已隨季節(jié)轉換逐漸收斂,此時再貪食寒涼極易損傷脾陽。中醫(yī)認為 “脾主運化”,脾陽受損會導致運化功能失調,出現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像冰鎮(zhèn)西瓜、冰淇淋這類食物,即便在初秋午后仍顯炎熱時,也需控制攝入量;而苦瓜、綠豆等性涼食材,立秋后應減少生食,可通過燉煮方式中和寒性?,F代醫(yī)學也發(fā)現,低溫食物會刺激胃腸道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長期食用可能引發(fā)慢性腸胃炎。
辛辣燥熱耗傷津液
秋季氣候本就干燥,“燥邪” 易侵犯人體,導致津液虧虛。若此時過量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會如同火上澆油,加重體內燥熱之氣。中醫(yī)稱之為 “助燥傷津”,具體表現為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誘發(fā)便秘、鼻出血。四川、湖南等地居民雖有嗜辣傳統(tǒng),但立秋后也需適當調整口味,可改用蔥、蒜等溫和辛香食材調味。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辛辣食物會刺激消化道黏膜,立秋后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過度刺激可能引發(fā)黏膜充血水腫。
油膩厚味阻礙運化
“貼秋膘” 的傳統(tǒng)讓很多人在立秋后大量攝入肉類、油炸食品等油膩食物,認為能快速補充營養(yǎng)。實則立秋后人體胃腸功能尚未完全適應季節(jié)轉換,消化能力處于恢復期,過量油膩食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食積不化。中醫(yī)講 “肥甘厚味礙脾胃”,這些食物在體內堆積易生痰濕,表現為舌苔厚膩、身體沉重、大便黏滯等癥狀,長期如此還可能引發(fā)高血脂、肥胖等問題。建議將紅燒肉、炸雞等改為清蒸魚、燉瘦肉,同時增加山藥、蓮子等健脾食材,幫助脾胃運化?,F代研究表明,秋季人體基礎代謝率下降,高熱量飲食更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增加代謝綜合征風險。
不潔食物暗藏危機
立秋時節(jié)氣溫仍處高位,雨水較多,濕熱環(huán)境利于細菌繁殖,食物易發(fā)生腐敗變質。若食用未徹底加熱的剩菜、變質的蔬果或生腌海鮮等,極易引發(fā)急性腸胃炎,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中醫(yī)稱此類情況為 “飲食不潔傷腸胃”,秋季人體免疫力相對較低,腸道感染后更難恢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新上市的菱角、荸薺等水生植物,可能攜帶姜片蟲等寄生蟲,必須徹底煮熟才能食用。營養(yǎng)學建議,立秋后應堅持 “現做現吃” 原則,剩菜冷藏不超過 24 小時,食用前充分加熱,生熟食材分開存放。
立秋進補的核心在于 “溫潤平和”,需遵循 “少辛增酸”“健脾養(yǎng)胃” 的原則。可多食用南瓜、小米等黃色食材養(yǎng)脾,山楂、葡萄等酸味水果生津,同時搭配銀耳、百合等潤燥食物。避開上述四類禁忌食物,結合適度運動與規(guī)律作息,才能讓身體順利適應季節(jié)轉換,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