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撰文 | 李鵬
編輯 | 小海
魂兮歸來!魂兮歸來!
8月2日晚
湖北宜昌的演唱會上
刀郎的首唱新作《秭歸鳥》
讓眾多刀迷大呼過癮
(刀郎演唱會視頻截圖)
悠揚的旋律
裹挾著峽江云霧
從屈原的《離騷》中一路而來
將一座千年古縣的名字
唱進萬千人心
這個古縣就是秭歸
刀郎
以《秭歸鳥》
為屈原而歌
為秭歸而歌
秭歸鳥即子規(guī)鳥,又叫杜鵑,是布谷鳥的別稱。三峽地區(qū)流傳著美麗的傳說,屈原之妹屈幺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nóng)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jié),祭祀屈原。
這也讓秭歸的風騷傳統(tǒng)浸潤著這里的每一片土地。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刀郎創(chuàng)作《秭歸鳥》,一定是深深受到了這種文化傳統(tǒng)與氛圍的深刻影響,并從中吸取了營養(yǎng)。
《秭歸鳥》以“魂兮歸來”開場,并反復吟唱,為整首歌曲奠定了基調。“魂兮歸來”直接引自《楚辭·招魂》,這也是現(xiàn)在人們祭祀屈原時吟誦最多的詞句之一。歌詞中“魂兮歸兮”反復出現(xiàn),既延續(xù)了屈原對家國命運的憂慮,也強化了呼喚精神回歸的情感。
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刀郎的《秭歸鳥》。
《秭歸鳥》
詞曲:刀郎
弭棹西陵沚,沉歌酹楚魂。
暮雨來千載,離騷徹夜鳴。
一只青竹從我的胸膛里面長出來
枝葉上掛滿西陵峽口所有的江潮
青竹飛在大江兩岸充滿枯葉的往日
胸口疼痛讓她顫栗不居歲月的悲號
我是大江的盼歸鳥我是古老的孩子
月亮停止了時間我在樹冠晝夜的奔跑
我催促河流不眠不休四處尋找我的哥吔
你回來也,你回來啊也
魂兮歸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我的青竹化作冬羽落滿沿江的人群
孩子停止追逐一根根脊骨扎入泥土
燈火不在隨波逐流在崖壁上停留駐足
我依然日復一日懸掛在落日彩色的云頂
我哥回吔,我哥回喲
魂兮歸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魂兮歸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弭棹西陵沚,沉歌酹楚魂。
暮雨來千載,離騷徹夜鳴。
行吟中的屈原(圖源@攝圖網(wǎng))
毫無疑問,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歌!這是一首充著風騷味道的歌。
從某種程度上說
秭歸就是一個風騷的世界
2000多年以來一直如此
在很多人的眼中
風騷是個罵人的詞匯
但在秭歸
很多時候它不是
它是從遠至六七千年以前
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精神氣質
它是從屈原詩歌王國里
流淌出來的傲骨和品格
(秭歸風光,攝影師@王罡,請橫屏觀看)
這里是中國詩祖屈原的故鄉(xiāng)
招魂祭祀屈原
為屈原而歌
一直是這里的傳統(tǒng)
唱了千百年的《招魂曲》
每年都會一聲聲在長江上回蕩
招魂之時,顏色各異的條條龍舟,都豎起一根書有“魂兮歸來”的招魂幡,在家鄉(xiāng)最有名的歌師的帶領下,所有的龍舟自覺編隊,跟著歌師的黃龍魚貫而行。
(端午節(jié)在三峽大壩壩首為屈原舉行的招魂儀式,攝影師@王罡)
接著歌師以催人淚下的唱腔哭唱《招魂曲》,歌師每唱一句,龍舟上的劃槳手和岸上的百姓都要在鑼鼓的敲打聲中應和一句:“嘿,嗒喲!”
《招魂曲》主歌如下:
三閭大夫喲,
聽我講喲,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萬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
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貍。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蓋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招魂聲震峽江,遏云止水,也常常令人肝腸寸斷。
這是我們秭歸的故鄉(xiāng)人在用最虔誠的方式,迎接屈原大夫的魂魄歸來!
(進行中的招魂儀式,攝影師@王罡)
今天,我們來聽刀郎的《秭歸鳥》
是不是可以用里面找到一種共同的感覺
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這是屈原的詩章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
秭歸?秭歸?秭歸?
哪里是秭歸?
她就在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
36萬余人生活在這里
24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他們寫下自己的酸甜苦樂
三峽大壩庫首是秭歸縣城所在地
這讓秭歸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三峽大壩與秭歸縣城位置衛(wèi)星圖,底圖來源@天地圖,請橫屏觀看)
(三峽大壩余暉,攝影師@譚鋒)
(三峽大壩五級船閘,攝影師王罡)
長江三峽共193公里的距離
秭歸段達64公里
自古以來
這里就是長江三峽風景最為壯麗的地方
險峻的高山,幽深的峽谷
在長江及其眾多支流的連接下
構成了一幕幕渾然天成的優(yōu)美畫卷
(衛(wèi)星視野下的長江和秭歸,圖片來源@天地圖,請橫屏觀看)
(2019年9月27日正式通車的秭歸長江大橋位于秭歸縣兵書寶劍峽峽口,它的通車結束了跨長江及香溪河兩岸通行艱難的歷史,實現(xiàn)了長江三峽、神農(nóng)架、武當山三大景點的互聯(lián)互通。攝影師@王罡,請橫屏觀看)
(換個角度看秭歸長江大橋,這座全長883.2米的大橋主跨531.2米,橋位高、跨度大,在長江水位最高175米時,大橋梁面距離水面還有118米,拱頂最高點距離水面更有176米,遠遠望去,如同長虹臥波,甚至震撼壯觀,如今已經(jīng)成為長江上一道非常壯美的風景線。攝影師@譚鋒,請橫屏觀看)
三峽大壩建成以后
這里高峽出平湖
雖然西陵峽幽深的峽谷
隨著江水的上漲少了很多險峻
但也多了很多開闊和壯美
不少支流的漲水
也多了一些獨特的美景
(三峽工程建成以后,壩上的長江變得極為寬闊,真正是“高峽出平湖”。圖片來源@天地圖,請橫屏觀看)
千萬年來
秭歸這片土地一直享受著長江之利
這里孕育了十分古老和豐富的文化
因此秭歸也是
一個異常古老的國度
到底有多古老
它的歷史有多遠
沒有人能夠說得清
據(jù)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早在距今20-30萬年以前
這里就有古人類生存和繁衍
(秭歸玉虛洞遺址出土的砍砸器(1、2)和刮削器(3),距今約30萬年,現(xiàn)藏于宜昌市博物館,圖片來源@夏顯虎)
(秭歸孫家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制品,該遺址屬于大約距今30萬年-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圖1:單刃砍砸器 ; 圖2:雙刃砍砸器 ; 圖3:多臺面石核 ; 圖4, 圖5, 圖6,圖7:石片 ; 圖8:石錘 ; 圖9:刮削器 ; 圖10:雙刃砍砸器。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那時這里的氣候比現(xiàn)在還要溫暖濕潤
高山峽谷中還生活著一些巨獸
譬如東方劍齒虎、云南馬、中國犀
國寶大熊貓也是這里的常住居民
到距今1萬年之前
居住在這里的現(xiàn)代智人
已經(jīng)孕育出比較復雜的古人類文化
隨后,一個個史前古人類文化
也在這里相繼出現(xiàn)或者擴散到這里
城背溪文化,距今約7000年
柳林溪文化,距今約6500年
大溪文化,距今約5100年
屈家?guī)X文化,距今約4500年
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100年
尤其是這里1998年出土的
7000年前
屬于城背溪文化的“太陽人”石刻
更是給這片土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個太陽人”石刻為長條形灰色砂巖,長115、寬20、厚12厘米,圖片來源@宜昌市博物館)
“太陽人”石刻古樸怪異,刻劃工整、圓潤,圖像清晰而又原始。
石刻板的正面用陰刻線條描繪了簡潔的男性人像,身上刻滿了怪異的蝌蚪一樣的符號。
人像腰部兩側都刻畫著星辰圖案,兩側各有兩個大小不一的星辰(目前認為是星辰),其中最大的一個好似滿月,頭上方刻有帶23條光芒的太陽圖案。
太陽正下方有一根線條將男子和太陽連接起來。
“太陽人”石刻是迄今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件太陽圖騰崇拜文物,是三峽地區(qū)重要的史前美術遺物和珍貴的原始藝術品。
但這個“太陽人”石刻究竟表達的是什么意思?目前依舊沒有可靠的答案。
“太陽人”石刻的出土也讓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楚文化更加久遠與詭譎。
屈原是我的老鄉(xiāng),大約公元前340年,他出生在秭歸縣樂平里的香爐坪,這是一個距離我的出生地北峰村李家灣不到20里路程的地方。
我在這邊山上,屈原在另一邊更低一些的山上,我站在老家的院場上,可以望見這位老鄉(xiāng)的出生地。
這大概也是長期以來我覺得這位老鄉(xiāng)雖然跨越了2000多年的時空,卻依舊如此親近的重要原因。
(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筆下的屈原)
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從楚國郢都流放異鄉(xiāng)的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留下絕筆詩作《懷沙》,在汩羅江邊一聲仰天長嘆,縱身躍入了滔滔江水。
后來,人們感念他的愛國憂民情懷,在他跳江的這一天,包粽子、吃雞蛋、劃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除了治國濟世的抱負和愛國憂民的情懷,屈原也樹立了中國文學與文化史上迄今也難以讓人企及的高峰,他的很多作品穿越古今,也留下重重謎團。
有學者認為,秭歸出土的“太陽人”石刻與屈原的詩歌《九歌·東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背后可能隱藏著上萬年的文化密碼。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 《九歌·東君》:
九歌·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辀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緪瑟兮交鼓,簫鐘兮瑤簴。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jié),靈之來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讀不懂?沒有關系!
我們來看翻譯出來的現(xiàn)代詩歌:
溫暖明亮的光輝從東方生出,
照在我的欄桿和神木扶桑上。
輕輕扶著我的馬慢慢地行走,
從皎皎月夜直走到天色明亮。
駕著龍車借著那雷聲轟響,
載著如旗的云彩舒卷飄揚。
長長嘆息,我將飛升上天,
我的內心又充滿眷念彷徨。
聲與色之美足以使我快樂,
觀看的人群怡然自得,流連忘返。
調緊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
敲起樂鐘使鐘磬木架動搖。
鳴奏起橫篪又吹起那豎竽,
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靈保。
起舞就像小翠鳥輕盈飛舉,
陳詩而唱隨著歌聲齊舞蹈。
合著音律配著節(jié)拍真和諧,
眾神靈也遮天蔽日全駕到。
把青云當上衣白霓作下裳,
舉起長箭射那貪殘的天狼。
我抓起天弓阻止災禍下降,
拿過北斗斟滿了桂花酒漿。
輕輕拉著韁繩在高空翱翔,
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東方。
一些分析認為,《九歌·東君》就是祭祀太陽神的祭歌,“東君”就是已經(jīng)人格化的男性太陽神,屈原贊頌了太陽神的大公無私和普照萬物,廣布德澤,除暴安良,也贊頌了太陽神運行不息的精神。
“太陽人”石刻的出土證明,在極為久遠的遠古時期的秭歸早已存在太陽崇拜習俗,這也應該比7000年之前還要久遠得多。也許在萬年之前中國農(nóng)業(yè)剛剛初露曙光的時刻,這片土地種植莊稼的農(nóng)夫們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太陽的崇拜。
最終,對太陽敬仰的崇拜對象演變成了人格化的男性太陽神東君。7000年前的“太陽人”石刻上的人像猜測為東君并不是空穴來風。
這也讓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楚文化找到了更為久遠的源頭。也許秭歸這片土地的風騷氣質從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茁壯成長。
研究甚至還發(fā)現(xiàn),包括屈原在內的楚國王族的先祖也與太陽神崇拜具有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他們不僅崇拜太陽神,而且多為太陽神之名。不管是祝融,還是帝顓頊高陽,他們的一重身份就是太陽神。
作為太陽神的子孫,屈原浸潤著自己祖先自洪荒時代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氣質,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或許就不難理解,屈原為何能夠留給我們高山仰止的文學作品和精神豐碑了。
如今,在數(shù)字技術的支持下,由“太陽人”石刻衍生出來的東君已經(jīng)走入元宇宙的世界。
(“太陽人石刻”數(shù)字作品——東君神降蒼穹,圖片來源@宜昌市博物館)
(“太陽人石刻”數(shù)字作品——東君回首望鄉(xiāng),圖片來源@宜昌市博物館)
(“太陽人石刻”數(shù)字作品——東君不舍飛升,圖片來源@宜昌市博物館)
(“太陽人石刻”數(shù)字作品——東君賜福人間,圖片來源@宜昌市博物館)
盡管這些“太陽人”石刻數(shù)字作品并不能真實地表達原有石刻的意思,但我們能夠感受到到這些作品流露出的風騷氣質。
這是東君的氣質,是屈原的氣質,也是今天依舊流淌在無數(shù)秭歸人身上的氣質。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的辭作家 ,屈原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
屈原也是我國第一位有詩集傳世的偉大愛國詩人,是"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和最高代表。
(行吟中的屈原,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的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
《天問》更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他提出的很多問題直到今天依舊光芒四射。
一個屈原,就是一個秭歸
一個屈原,就是一個世界
一個屈原,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他創(chuàng)造的文化高峰
2000 多年以后的今天
我們依舊難以望其項背
屈原這個名字,已經(jīng)深入到每一個秭歸人的心理內核。
祭祀屈原,懷念屈原,學習屈原,這也是很多秭歸人的人生之路。
(秭歸縣城祭祀屈原的屈原祠,攝影師@李鵬)
今年,是屈原入選“世界四大文化名人”70周年,在我們秭歸,祭祀詩祖除了公祭之外,還有家祭和民祭。
在中華屈氏第一村”萬古寺村,臺灣彰化屈氏后裔與秭歸屈氏后裔共同尋根問祖、家祭屈原。
這種家祭,不僅是一種懷念,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可以讓人前行的力量。
在屈原老家樂平里,“中國第一農(nóng)民詩社”——三閭騷壇詩社的詩人們,一起用詩歌吟誦的方式追思祭拜屈原。
三閭騷壇詩社完全是一個由“泥腿桿子詩人”自發(fā)組織起來的詩社,這個最初成立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7年),距今已有266年的歷史。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的成員主要都是故鄉(xiāng)愛好文學、尤其是屈原文化的農(nóng)民,他們一邊把汗水灑進莊稼地里,一邊延續(xù)著千百年來的屈騷傳統(tǒng),通過鉆研屈原的騷體詩歌一吐心聲。
1949年之后至文革10年因歷年政治運動,三閭騷壇的詩歌活動一度中斷,直到1982年才得到恢復。
(三閭騷壇詩社上世紀八十年代活動剪影,資料照片)
但此后到今天一直都沒有中斷過,三閭騷壇詩社每年都會在樂平里的屈原廟舉辦端午詩會緬懷屈原。
(樂平里屈原廟,攝影師@黃友橋)
(三閭騷壇詩社在屈原廟中舉辦的端午詩會,資料照片)
(三閭騷壇詩社上世紀八十年代活動剪影,資料照片)
至今,三閭騷壇詩社已連續(xù)舉辦了41年端午詩會和中秋詩會。該詩社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詩稿約1000首,自1982年恢復三閭騷壇詩社后,社員共寫詩填詞約5000首以上。
這在世界詩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我的表叔譚萬國——九子叔叔在騷壇詩社上吟唱,他并不是一位農(nóng)民詩人,而是我們當?shù)剡h近聞名的一位歌師,吟唱一些屈原的詩歌,或者是當?shù)剞r(nóng)民詩人自創(chuàng)的騷體詩,他能吟唱得感天動地。資料照片)
最近一些年,家鄉(xiāng)部分退休的干部、教師,包括我小學、初中的老師,甚至是初中的校長,以及我十分尊敬的長輩也積極加入三閭騷壇詩社,他們除了吟詩,也積極為三閭騷壇詩社的發(fā)展而奔走。
三閭騷壇詩社,它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些長期游蕩在外的游子們的精神家園。
(2023年6月22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廟前小廣場舉辦的端午詩會,詩人正在誦讀自己的作品。攝影師@黃友橋)
處在詩歌國度的秭歸,在六七千年的文化浸潤中注定了一直會是一個風騷的世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p>
這方我們從剛學會識字的小學二三級起,就要誦讀屈原《橘頌》和《離騷》部分章節(jié)的土地,詩的種子一直在不斷地發(fā)芽生長。
在三閭騷壇詩社的帶動下,你能想象一個只有30多萬人口的小小的縣,居然就有15個詩社(最多時達20多個),會員 1000 多人,這恐怕在全世界都是難以想象的!
在這片詩歌的土地上,故鄉(xiāng)的詩人們沐浴著詩祖屈原的光輝,努力耕耘著詩歌這個神奇的國度,2011年被評為“中國詩歌之鄉(xiāng)”,這里完全是當之無愧的。
現(xiàn)在端午的風頭正勁,秭歸的風騷不只有獨特的端午,也不只有詩祖屈原。
這里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和極其漫長的文化和歷史積淀,讓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風騷的氣質!
這里是800年楚國最初建國的地方
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
至今已有3200多年文字史
獨樹一幟的屈原文化
引人注目的移民文化
豐富多彩的峽江文化
獨特的巴楚文化
以及新時代的大壩文化在
這里交相輝映
(秭歸正在田間勞作的老鄉(xiāng)們,攝影師@王罡,請橫屏觀看)
除了屈原
這里還走出了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
(現(xiàn)在屬于分出去的興山縣)
孕育了革命先驅夏明翰
她有她的風騷,她有她的傲骨
這是能夠深深嵌進
中華民族血液的精神財富
(秭歸縣城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的屈原故里牌坊,攝影師@李鵬)
秭歸的未來,也注定繼續(xù)風騷
這里地處長江中上游的交通咽喉
上連巴蜀,下引荊襄
與正在興起的大宜昌一起磅礴前行
(秭歸縣城的郵輪碼頭及郵輪,攝影師@王罡)
對了,這里還是中國臍橙之鄉(xiāng)
春有倫晚,夏有夏橙
秋有九月紅,冬有紐荷爾
在這里,一年四季
都可以吃到美味的橙子
在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地方
會享受到這樣的口福呢?
當你一邊吃著橙子
一邊吟誦著屈原2000多年前
寫就的《橘頌》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yǎn)棘,圓果摶(tuán)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那一定是一種獨特的風騷體驗!
現(xiàn)在,當你聆聽或者頌唱《秭歸鳥》之時
你也一定會走進積淀深厚的秭歸這片土地
●本文為原創(chuàng),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lián)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