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極島》尚未上映之時
東極島的名字
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率先“出圈”
電影《東極島》劇照(資料圖片) ▼
隨著《東極島》的全國上映,可能很多人都會問:什么是東極島?東極島在哪里?
一些人猜測,是位于中國最東端的黑瞎子島嗎?
這還真不是!東極島居然在中國的東海之中!
不少人因為片名第一次認真搜索“東極島”,隨即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東部沿海極具特色的海島群,不在廈門、寧波或青島附近,而是藏于浙江舟山群島最東端的中街山列島。
而“東極”之名,恰為這片海域蒙上了一層關于東海邊界的獨特想象。
舟山群島位置示意圖(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浙江舟山東極風光,請橫圖欣賞(圖源@攝圖網(wǎng))▼
它們遠離大陸
交通不便
卻擁有一連串詩意的頭銜——
“海上麗江”“海上布達拉宮”“風的故鄉(xiāng)”
仿佛每一個稱謂
都是人們對它遙遠與神秘的一種補償
其實“東極島”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島嶼,也不是一個正式的地理名詞,而是對舟山市普陀區(qū)東極鎮(zhèn)諸多島嶼的統(tǒng)稱。
它的地理名稱叫中街山列島,行政上則屬于浙江舟山市普陀區(qū)東極鎮(zhèn)。
整個東極鎮(zhèn)陸地面積約11.7平方公里,距離舟山本島的沈家門約45公里,由28座大小不一的島嶼和108塊形態(tài)各異的礁石組成,其中廟子湖、東福山、青浜和黃興是常年有人居住的四座主要島嶼。
東極島位置示意圖,請點擊放大觀看(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從地圖上看,東極島就像中國陸地輪廓甩向東海的最后一滴水珠,孤懸海天之間,卻承擔著為國土“收邊”的使命。島群所轄海域遼闊,達到500平方公里,海多陸少,風光旖旎,仿佛天地之間撒落的一串碎玉。
東極島位置示意圖(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東極風光(圖源@攝圖網(wǎng))▼
這片島嶼群
也各有自己的“性格”
東福山,是東海上最早迎來曙光的地方之一,尤其在冬季,因緯度更南,日出時間甚至早于更東的北方島嶼,成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曙光打卡地”。
東福山島(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廟子湖,則是游客踏上海島的第一站,碼頭、民宿、小店林立,像是整座東極對外展示的門面與招牌。
廟子湖島(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青浜島依山而建,石屋錯落,層層疊疊,宛如海邊的布達拉宮,被人們稱作“海上布達拉宮”。
青浜島(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黃興島,則更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黃土覆頂、人跡稀少,保留著最原始的漁村印記與未被驚擾的海疆靜謐。
黃興島(制圖@探客社/李北平,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當清晨內陸城市
還沉睡在夜色中
東極的礁石
早已被第一縷陽光染上金邊
海風獵獵
海浪翻卷
陽光下的海面像潑了碎銀
那是一種近乎神圣的安靜
仿佛整個國土都在這兒睜開眼睛
但這片“最早的陽光”,并不總是溫柔。這里風急浪高,尤其一到臺風季,船說停就停,島民得靠咸菜、干糧和儲水桶,熬過幾天“孤島時間”。過去從舟山本島坐船來一趟,要整整一天時間;若遇上風浪大,整船人常常暈得人仰馬翻。
東福山島海岸(圖源@攝圖網(wǎng))▼
有人說,這里像是被時間忘記的角落,但也正因為這種孤立,它在國家的海疆與主權版圖上,有了格外沉重的意義。
而關于東極的“發(fā)現(xiàn)”
民間流傳著
一段帶著神秘氣息的傳說
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曾奉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途中在東海某座孤島停留,那“仙蹤之島”,便是今天的東極島。雖然無從考證,但這段故事一代代流傳下來,為這座海上孤島蒙上了一層神話面紗。
霧氣中仿如蒙上神秘面紗的東極風光(圖源@攝圖網(wǎng))▼
東極的命脈,一直是漁業(yè)。過去的廟子湖和黃興,是東海最熱鬧的漁港之一。凌晨三點,漁船列隊出海;黃昏時分,漁民載著滿倉黃魚、帶魚歸來。漁船成排,漁網(wǎng)成堆,港口汽笛聲此起彼伏。最鼎盛的時候,全鎮(zhèn)登記在冊的漁船有上百艘,開漁季就像打一場仗,港邊忙得水灑人翻。
但隨著漁業(yè)資源減少,政策逐漸收緊,捕魚變得越來越難。禁漁期延長、近海作業(yè)受限,加上年輕人陸續(xù)外出打工,不愿再繼承父輩的船和漁網(wǎng)。碼頭慢慢安靜下來,只剩幾艘近海小船和一批年邁的老漁民,繼續(xù)守著這片海。
漁獲少了,船也賣不上價,連招人都成了難題。東極的漁港,漸漸從喧鬧變成了寂靜。
東極島漁船(圖源@攝圖網(wǎng))▼
好在,東極也迎來了它的“轉運”時刻。2014年韓寒導演的電影《后會無期》,片尾處,陳柏霖和馮紹峰站在東極的燈塔下,對著海說出那句戳人心窩的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東極島海天一色(圖源@攝圖網(wǎng))▼
那一幀蒼茫遼闊的畫面
像一塊情緒磁石
吸住無數(shù)文藝青年的目光
也第一次把這座東海孤島
變成大眾心中的“情緒地標”
電影熱映后,廟子湖、東福山成了旅人的“朝圣地”。哪怕彼時上島仍需“拼人品”——船期不穩(wěn)、天氣多變,游客不是暈船就是錯船。但東極的名字,已經(jīng)不再只是地圖上的陌生符號。
真正的轉變
是從2019年那條短短的海上航線開始的
那一年,廟子湖和東福山之間的固定船班常態(tài)化運營。曾經(jīng)靠天氣“碰運氣”的出行方式,變成了每天都有的大容量快艇。不到1小時,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人們就能輕松從一個島跳到另一個島。原本彼此遙望、卻觸不可及的島嶼,被航線一條條連成脈絡,東極的“血管”終于開始通暢跳動。
通往東極島的客船(圖源@攝圖網(wǎng))▼
最先感受到變化的,
是生活里那些最瑣碎、
卻最切身的事
在淡水供應方面,東福山裝上了新的海水淡化設備,每天產(chǎn)水量達200噸,青浜村更是達到了300噸。島民不用再守著雨水桶等天降甘霖。洗澡不必掐點兒搶熱水,高峰期也不再因缺水鬧心。青浜、廟子湖的供水系統(tǒng)也一并升級,那些提桶接水、靠船送水的日子,一點點從回憶里被擦去。
電的供應曾經(jīng)是個大問題。曾經(jīng)一到臺風季,黑燈瞎火是家常便飯。發(fā)電機頂不住風雨,電一斷就是整晚。如今換成了“自愈式智慧電網(wǎng)”,哪怕風再大,系統(tǒng)也能自動檢測修復,燈光穩(wěn)定,島民安心,游客也放心。
網(wǎng)絡、排水、垃圾清運……這些原本藏在生活縫隙里的麻煩,也悄悄被解決了。信號塔立在山頭,視頻不再卡頓;排水管穿進老巷子,暴雨也不再讓污水橫流;垃圾被集中運走,塑料袋不再在風中飄蕩。
生活的底子被墊厚了
旅游的熱度才真正燒得起來
老漁船搖身一變成了觀光船,帶著游客出海撒網(wǎng),體驗“靠海吃飯”的日常;廢棄小鋪換了新招牌,變成售賣“極東日出”帆布包和海鹽手工皂的文創(chuàng)店。民宿一間間開起來,有的掛著“極東日出”的名號,有的主打“山海石屋”的清冷風情——老板們講故事的本事,甚至比房子本身更吸引人。
東極島的漁船(圖源@攝圖網(wǎng))▼
青浜島的石屋,是東極最有味道的一角。石頭房子沿山而建,面朝大海,一棟棟老屋加上落地窗,陽光灑進斑駁的墻面,整片村落在清晨海霧中仿佛漂浮著的布達拉宮,成了游客手機里的“夢中背景板”。
東福山也不甘示弱。山頂修起了觀景臺和木棧道,蜿蜒小路通向海邊的礁石。從灌木林穿過去,凌晨四五點站在臺上,第一縷陽光像一根金線灑進海面,人群屏氣凝神,仿佛一場安靜的朝圣。
這些變化,有的藏在屋瓦下的細節(jié)里,有的定格在短視頻的一幀里。但對島民來說,更重要的是:東極終于不只是旅人鏡頭里的“遠方”,而是一座可以放心生活的海島。
東極島的石屋(圖源@攝圖網(wǎng))▼
從那以后,游客越來越多。
2024年,東極島接待游客近39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億元,住宿營業(yè)額也比往年增長了近六成。
廟子湖的“漫珊瑚”酒店悄然開業(yè),哪怕是寒冬,依舊有人特意前來,只為“發(fā)呆式旅行”;東福山島上新裝了兩百多盞路燈,夜晚終于真正亮了起來;“印象·東極”等文旅綜合體也陸續(xù)落地,一點點刻下人們對這片海的理解與記憶。
東極島環(huán)島路(圖源@攝圖網(wǎng))▼
但當浪潮褪去,島上的日子,仍有涼意。
東極的熱鬧期,其實只有短短40天。每年暑假,碼頭人山人海,旅店爆滿,山道上擠滿看日出的人。但過了旺季,海風一起,島上又恢復冷清。游客寥寥,商鋪關門,民宿關燈。島民常說:“東極的夏天快得像一場夢?!?/p>
現(xiàn)實
也不那么浪漫
物流是一道坎。島上無橋無機場,所有物資靠船運輸。風浪一來,一停就是一周。餐館缺貨、咖啡漲價,一杯拿鐵比市區(qū)還貴。游客來得起,卻不一定留下。
水,還是不夠用。盡管有海水淡化設備,但旺季供水依舊緊張,得按桶精算。洗澡限時、飯店備水、老房子里還保留著蓄水缸——水壓一低,水質一咸,島民最先知道。
醫(yī)療更緊張。島上只有一個衛(wèi)生室,一輛急救車,醫(yī)護人員也不足5人。突發(fā)急癥只能轉船去本島,風浪大就得靠直升機——前提是天氣允許飛行。老人小孩,心里都沒底。
曾經(jīng)還有學校,現(xiàn)在早就停辦。孩子們乘船到縣里上學,一走就是一周。有的家長陪讀,有的兩地分居。教育資源的撤離,讓東極“留島人口”越來越少,年輕人不愿回來,島的熱度也跟著降低。
東極島海島風光(圖源@攝圖網(wǎng))▼
社交媒體的“濾鏡”,掩蓋了這些。
鏡頭里是清晨日出
是石屋咖啡
是裙擺飛揚
可游客搭上末班船離開后
東極又回到靜默
熱鬧褪去
是間歇的電、水的短缺、醫(yī)療的空白
還有一種
“被圍觀卻沒被理解”的孤獨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shù)卣苍诓粩唷皠幽X筋”,試圖在遠方與故鄉(xiāng)之間,尋找一個更長久的平衡點。
比如漁業(yè),東極人幾百年來靠海吃飯,但傳統(tǒng)捕撈越來越難。政府嘗試用“智慧漁業(yè)”走出新路:規(guī)劃近56公頃的海域設立“海洋牧場”,投放人工魚礁,鋪設智能網(wǎng)箱,在生態(tài)紅線內讓漁民繼續(xù)打魚、養(yǎng)魚。配合水下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管理平臺,漁民不再靠天吃飯,而是“看屏作業(yè)”。一位老船長感嘆:“現(xiàn)在出海不是拼命,是算數(shù)?!?/p>
東極島漁民(圖源@攝圖網(wǎng))▼
島上地形復雜、物資運輸難題依舊突出。于是,政府引入了“空中物流”概念。無人機平臺搭建起來后,一架架無人機每天定點起降,不僅能把干貨、藥品送到漁民家門口,還能在惡劣天氣時完成應急物資投送,成為孤島生活的新動脈。
生態(tài)修復方面,也不是簡單“植樹種草”。在東福山崎嶇的山崖上,無人機撒播的是一粒粒特別選育的耐鹽堿植物種子,幾個月后,一片片綠色悄悄爬滿裸露巖壁。原本光禿禿的陡坡,如今也長出了新生命的色彩。
基礎設施之外,政府也試圖從制度和規(guī)劃層面應對島嶼的“雙重身份”。因為最難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身份。
東極
到底是游客心中的“遠方”
還是島民
日復一日的“家”
游客想要的是咖啡店、拍照點、網(wǎng)紅墻;島民真正關心的,是風不大能出海,夜里停電有電工,孩子發(fā)燒能有急救船。這種熱鬧與寧靜、消費與生活之間的張力,構成了東極最難平衡的現(xiàn)實矛盾。
《東極島》電影上映,把這種矛盾擺到了聚光燈下。
有人覺得這是機會,東極可以借勢打造“極東日出”品牌,成為中國版圖最浪漫的“清晨目的地”。但也有人擔憂,這座島會不會像其他景點一樣,最終陷入“網(wǎng)紅化”“模板化”的路徑,失去它本來的節(jié)奏和質感。
于是,島民們開始把“守住原味”寫進行動里。嚴格控制每日上島游客總量,不讓基礎設施超載。所有新建筑必須保留石屋原貌,不允許外墻貼瓷磚不能亂裝落地窗,哪怕是民宿,也得藏在山色里、海霧中,不驚不擾。
獨具特色的東極島石屋(圖源@攝圖網(wǎng))▼
商業(yè)項目一律引入生態(tài)影響評估機制,不再是誰出價高、誰就能落地,而是得先問問東極的山海答不答應。
為了讓更多人讀懂東極的故事,廟子湖島上的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悄然“長出”更多內容。鎮(zhèn)里依托原有的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展陳——從漁業(yè)工具的變遷、航標燈的演進,到極點氣象的觀測記錄、海島測繪的舊檔案,甚至還藏著“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海防哨所的那些不為人知的記憶。
過去貼在展板上的文字,如今被聲光電裝置、沉浸式影像和實景復原所取代,讓這座“地圖邊緣”的小島,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漸漸變得可觸、可感、可共鳴。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
“東極的價值,恰恰在于它的邊緣性?!?/p>
這種 “邊緣”,既是地理意義上舟山群島的最東端,是浙東沿海伸向東海的最后觸角,也是文化、生態(tài)、主權意義上的獨特前沿。
東極島石屋(圖源@攝圖網(wǎng))▼
東福山觀日臺下,設有舟山群島最東端的氣象觀測點,每天記錄著東海第一縷陽光初現(xiàn)時的風速、氣壓和溫度;東福山島和廟子湖島上,仍駐守著邊防部隊與哨所,幾十年如一日地觀測海域、巡邏海線。
白天,哨兵在崖邊練操。夜里,巡邏艇穿梭海面,燈光像流星般劃過海灣。這里曾是軍事重地,如今雖已半開放,但守望的職責從未松懈。島民習慣了這種“有軍在旁”的安心感,也清楚:“這里雖小,卻是國家的眼睛。”
于是你會突然明白,“最東”從來不只是浪漫的象征,它代表著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東極風光(圖源@攝圖網(wǎng))▼
所以,未來的東極,不能也不該追求“快熱快涼”的流量路徑,而應走一條深耕式、可持續(xù)的“慢熱之路”。
游客不必只在夏天蜂擁而至——春天來賞海風吹綠山頭,秋天看潮落礁露,東極本就是四季不同。
廟子湖適合住下來,慢慢看海、聽風、走街串巷;東福山守著浪漫的日出,適合留給自然和思考;青浜島,依山傍海,漁火人家,最適合體驗一日漁民的滋味。
一島一性格
一島一節(jié)奏
不搶不擠
各自呼吸
在這里看星空
天海相連
星光沉到海里
也是一種極其震撼的享受
東極島星空(圖源@攝圖網(wǎng))▼
島上的設施,也該悄悄變得更堅實些。哪怕是游客走后留下的污水和垃圾,也不必擔心,新的處理系統(tǒng)藏在崖下,日夜運轉。
診所接通遠程問診平臺,小病不用渡海求醫(yī),大病也能更早發(fā)現(xiàn)。補給的船、郵包的無人機,來得比過去更快一些,也讓生活多幾分安全感。
而真正決定東極未來的,還是人。那些愿意留下來的人。島民不再只靠海吃飯,還能做向導、開民宿、做文創(chuàng)、管海鳥。
有些年輕人,也開始回來了。他們把舊屋變成工作室,把一塊礁石做成書簽,做“極東郵差”,把島的故事寄出去。他們不急著把東極變熱,只想讓它穩(wěn)穩(wěn)地、慢慢地好起來。
東極的未來
從來不在熱搜上
而在每一位愿意扎根的人心里
它是真實存在于國家地圖上的坐標
是海防前線
是漁民之家
是日出的方向
東極島日出(圖源@攝圖網(wǎng))▼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探客社
撰文| 楊玲 編輯| 奎鵬
地圖編輯| 李北平設計| 賈恩艷
校審| 西西
封面及首圖底圖來源@攝圖網(wǎ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歡迎轉發(fā)分享,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