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飲食,得像給身體‘補水又不澇’,潤得恰到好處才行?!?就像梨和山藥這兩樣,本就是老百姓餐桌上的老伙計,做法簡單,卻能解秋燥、補脾胃,論起實在勁兒,可比那些貴藥材貼心多了。
1. 梨:生吃潤燥,熟吃養(yǎng)脾,秋天的 “天然潤喉糖”
功效:味甘微酸,能潤肺生津、清燥止咳。秋天空氣干,人容易嗓子癢、干咳,梨就是 “對癥藥”。但施老師提醒:“生梨性偏涼,脾胃弱的人別多吃,蒸熟了吃更溫和。”
做法:
川貝蒸梨:梨去核,中間塞 3 克川貝粉,加 1 勺冰糖,上鍋蒸 20 分鐘。適合秋天干咳無痰、嗓子疼的人,川貝潤肺,冰糖調(diào)和梨的涼性。
梨藕汁:梨和蓮藕各一半,打汁后加熱喝。蓮藕能養(yǎng)陰生津,兩者搭配潤得更 “透”,適合熬夜后口干舌燥的上班族。
2. 銀耳:比燕窩實惠的 “潤肺小能手”,還能幫腸道 “排毒”
功效:性平味甘,能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施老師說:“銀耳的膠質(zhì)不是‘肥肉’,是天然的‘黏膜保護劑’,能護著呼吸道和腸胃黏膜,秋天吃正合適?!?/p>
做法:
銀耳百合蓮子羹:銀耳泡發(fā)后撕小朵,加百合、去芯蓮子,煮 1 小時至出膠,加少許枸杞。百合清心火,蓮子安神,適合秋天睡不好、心煩的人。
銀耳炒西藍花:銀耳泡軟后撕片,和西藍花一起快炒,加少許鹽。這種做法不滋膩,還能保留膳食纖維,幫腸道 “刮油”,適合怕胖的人。
3. 山藥:秋天的 “脾胃補丁”,老人孩子都該多吃
功效:味甘性平,健脾養(yǎng)胃、補肺氣。施老師常說:“秋天脾胃容易‘偷懶’,吃點山藥就像給脾胃加‘潤滑劑’,消化好了,抵抗力才強。”
做法:
山藥小米粥:山藥去皮切小塊,和小米一起煮爛。小米炒至微黃再煮更好,健脾效果翻倍,適合孩子不愛吃飯、老人胃弱的情況。
蒸山藥蘸蜂蜜:山藥蒸熟后直接吃,蘸點蜂蜜。蜂蜜潤肺,山藥補脾氣,簡單省事,當(dāng)早餐或加餐都合適,還能緩解秋天的便秘。
4. 南瓜:秋天的 “黃金主食”,能幫身體 “抗秋乏”
功效:味甘性溫,健脾益氣、潤燥化痰。施老師解釋:“南瓜的‘甜’是天然的多糖,能慢慢補能量,不像白糖讓人血糖驟升,秋天吃了不容易累。”
做法:
南瓜燉豆腐:南瓜切塊,和嫩豆腐一起燉,加少許姜片。豆腐清熱,姜片中和南瓜的滯氣,適合痰濕重、總覺得身體沉的人。
南瓜子仁炒香:南瓜子剝殼后小火炒香,每天吃一小把。能補肝腎、潤腸,秋天掉頭發(fā)多的人可以試試,比吃保健品實在。
5. 鴨肉:比雞肉更適合秋天的 “清補肉”,不上火還滋陰
功效:味甘咸,性微涼,能滋陰養(yǎng)胃、利水消腫。施老師笑著說:“夏天吃羊肉上火,秋天吃鴨肉正好,它是‘涼性肉’,補營養(yǎng)又不燥,適合貼秋膘卻怕胖的人?!?/p>
做法:
冬瓜鴨湯:鴨肉焯水,加冬瓜塊、3 片生姜,燉 1 小時。冬瓜利尿,生姜去鴨腥味,一起燉能清暑濕、補陰液,體寒的人也能喝。
鴨肉炒青椒:鴨肉切絲炒熟,加青椒快炒。青椒的辛味能開胃,適合秋天沒胃口的人,記得少放油,保持清淡。
6. 百合:秋天的 “安神菜”,心煩失眠就靠它
功效:味甘微苦,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施老師說:“秋天人容易‘秋燥擾心’,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百合就是‘安神藥’,比安眠藥溫和。”
做法:
百合炒西芹:鮮百合掰開,和西芹一起快炒,加少許鹽。西芹能平肝降壓,百合清心,適合高血壓、容易煩躁的人。
百合蓮子粥:百合、蓮子(去芯)、大米一起煮,煮軟后加少許冰糖。蓮子能固腎,秋天腰膝酸、睡不好的人,喝這個準(zhǔn)沒錯。
秋天養(yǎng)生,這幾件事千萬別做 —— 施老師的 “避忌提醒”
“光知道該吃什么還不夠,秋天有些‘坑’得避開,不然吃再多好東西也補不回來?!?施宣赫老師一邊收拾食材,一邊念叨起他的 “秋日避忌經(jīng)”。
1. 露背貪涼:別讓 “秋涼” 傷了肺
“早上出門穿露背裝、露腳踝,看著時髦,其實是給肺‘潑冷水’?!?施老師說,中醫(yī)認(rèn)為 “秋氣通肺,肺主皮毛”,秋天早晚溫差大,風(fēng)寒容易從皮膚侵入,尤其背部是 “肺俞穴” 所在,受涼后特別容易咳嗽、鼻塞。他建議:“哪怕中午熱,包里也備件薄外套,早晚披上,就像給肺加層‘防護罩’?!?/p>
2. 猛補 “厚味”:貼秋膘別用 “肥肉堆”
“有人一立秋就燉羊肉、吃紅燒肉,說‘貼秋膘’,這可錯了?!?施老師搖搖頭,“秋天燥邪當(dāng)令,肥肉、油炸食品是‘燥上加膩’,吃多了不僅不補,還會讓脾胃堵得慌,反而沒胃口。” 他強調(diào):“貼秋膘得‘清補’,像鴨肉、山藥這些,補營養(yǎng)又不生燥,才符合秋天‘潤養(yǎng)’的道?!?/p>
3. 熬夜耗陰:別讓 “秋燥” 變 “火燥”
“秋天本就‘燥氣盛’,熬夜等于給身體‘加干柴’?!?施老師見過不少人秋天熬夜后,第二天嗓子冒煙、嘴角長泡 —— 這是熬夜耗了 “陰液”,燥邪變 “火邪” 了。他說:“晚上 11 點前睡,比吃多少銀耳都管用,陰液補足了,燥氣自然退?!?/p>
4. 悲秋過度:別讓 “情緒” 跟著樹葉落
“秋風(fēng)一刮,樹葉一落,有人就唉聲嘆氣,覺得心里堵 —— 這在中醫(yī)叫‘悲秋’,最傷肺。” 施老師解釋,“肺在志為悲”,過度傷感會讓肺氣郁結(jié),加重咳嗽、氣短。他支招:“每天曬 10 分鐘太陽,上午 9 點的太陽最溫和,曬著后背暖洋洋的,能驅(qū)散‘悲秋氣’,比悶在屋里嘆氣強?!?/p>
5. 久居空調(diào)房不補水:別讓身體成 “枯井”
“秋天開空調(diào)抽濕,屋里比沙漠還干,有人一天不喝水,嗓子干得發(fā)疼還硬扛?!?施老師無奈道,“肺喜潤惡燥,空氣太干會讓肺津耗損,哪怕不渴,也得時不時喝口溫水,或在屋里放盆水,讓空氣潤一點,肺才舒服?!?/p>
“其實秋天的養(yǎng)生,就藏在‘不挑食、順時令、避忌諱’里?!?施宣赫老師最后總結(jié),“吃對梨和山藥,避開露背和熬夜,身體自然能跟著季節(jié)‘收’好能量,為冬天打基礎(chǔ)。”
(注:每種食材的用量和做法可根據(jù)體質(zhì)調(diào)整,比如怕冷的人吃梨時多放姜片,上火的人燉鴨湯時不加生姜,更穩(wěn)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