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玩,可謂文人精神的物化呈現(xiàn)。在方寸之間的筆筒上神游山水,于盈握之小的鎮(zhèn)紙內(nèi)寄托幽思,這些精巧雅物超越了實用的范疇,成為文人“澄懷觀道”的載體。明代朱三松以竹雕再現(xiàn)高士雅集之盛況,清代汪士慎借梅花筆筒傳遞君子之誼,皆是以器載道的典范。尤其那些歷經(jīng)名家題跋、文人贈答之物,更因承載著跨越時空的藝文對話而彌足珍貴。賞玩之際,猶能觸摸到古人的審美意趣與精神世界。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專場》呈現(xiàn)的文房雅玩,于材質(zhì)與工藝各臻其妙。紙絹之珍如明代綾本《金剛經(jīng)》塔軸,展現(xiàn)佛教藝術(shù)與書法的融合;竹木之雅若金西厓刻松鶴詩文扇骨,在纖薄竹片上揮灑書畫雙絕;奇楠沉香雕刻的松下高士筆筒,借天然木紋營造空靈意境;紫檀筆筒則以木為卷,以刀代筆鐫刻山水詩文。更見漆藝精華,元楊茂款剔紅香盒牡丹層疊如生,清乾隆黑漆地云龍紋香薰彰顯宮廷華彩。既有廟堂之莊重,亦含書齋之清心,材質(zhì)工藝可賞,文化底蘊可品。
2025西泠春拍
Lot 942
明-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塔圖
總長:495cm 總寬:145cm
參 閱
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顧繡金剛經(jīng)塔軸”;
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金剛經(jīng)塔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顧繡金剛經(jīng)塔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金剛經(jīng)塔軸
此件拍品為綾制,尺幅巨大,長495厘米 ,寬145厘米。其上以朱筆書寫全本金剛經(jīng)。以經(jīng)文排版成佛塔形狀,全卷5100余字,每個字都一絲不茍,結(jié)字勻稱端莊而不失變化,穿插避讓、高低錯落,布白疏密得宜。每一層塔中還以彩筆細致繪制佛像,線條纖細入微。完成這樣一件作品所費時間精力難以想象。此件塔軸原應(yīng)懸掛于寺廟之中,久經(jīng)供奉膜拜,帶有趨吉避兇、除殘去穢的莊嚴之氣。
經(jīng)塔圖全貌
《金剛經(jīng)》,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通篇討論眾生空和法空的智慧。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種關(guān)卡,讓自己能夠順利地修行證道,修得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到達苦海彼岸。
《金剛經(jīng)》全經(jīng)文字簡潔,思想深邃,是徹底解脫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曾產(chǎn)生深遠影響。此屏的圖案即是將此經(jīng)文與將佛教的象征之物佛塔二者巧妙地結(jié)合,融為一體,造型獨特新穎,別具一格,具有旨在表達頂禮者不忘佛陀教誨和積集功德等多重涵義。
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有“佛塔”之意。早在唐代,就有將經(jīng)文寫成塔狀的先例,塔的層數(shù)不同,寓意也不一樣,而七層的往往寓意最深刻,因為它代表了人的“七情”,即喜、怒、悲、恐、驚、憂、思。而這種七層塔軸傳世數(shù)量極少??蓞⒁娭袊_北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之一,元代金剛經(jīng)塔軸。
2025西泠春拍
Lot 4009
明 · 銅鎏金韋馱菩薩立像
高:44.5cm
此尊韋馱菩薩像具典型明代藏式風格,開臉憨態(tài)可掬,有別于中原地區(qū)韋馱造像的方正臉、儀態(tài)端莊。此尊造像為武將形象,體量碩大,銅鎏金材質(zhì),局部施有紅漆,臉龐豐腴,形態(tài)魁梧,右手持金剛杵扛于肩頭,杵尖朝上,左掌張開置于胸前。頭戴紅纓盔冠,身披戰(zhàn)袍鎧甲硬朗,鑄造細致,腰系扎帶,佩掛倒“U”形帔帛,足踏戰(zhàn)靴,衣擺飄揚飛動,背面腰部鏨刻珍珠地纏枝蓮紋,底部足下設(shè)馬鞍形山巖座。
根據(jù)此尊韋馱像手舉金剛杵的姿勢,可以判斷其應(yīng)曾為某一大寺的護法。根據(jù)寺廟大小不同,韋馱造像的姿勢可分三種:大型寺廟中,韋馱菩薩常將金剛杵上置,扛于肩膀;中等寺廟,韋馱菩薩為雙手于胸前合掌,金剛杵橫放在肘部;小廟中的韋馱造像,則多將金剛杵朝下,杵在地面。前二者也代表了寺廟具有免費接待、供養(yǎng)云游僧人的能力,后者則反之。
韋馱菩薩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本是印度婆羅門的天神,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十二諸天”中的第十二天,善走如飛。佛教寺院中,韋馱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nèi),背對彌勒佛,面向寺院,手執(zhí)重八萬四千斤金剛降魔杵,摧邪輔正、除魔衛(wèi)道。
2025西泠春拍
Lot 1034
明 · 銅達摩持經(jīng)坐像
高:14cm 長:10cm
寬:7.8cm
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秋季拍賣會,第2262號,明末/清初“銅達摩坐像”。
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秋季拍賣會,第2262號,明末/清初“銅達摩坐像”
此尊達摩像以精銅鑄造,法相莊嚴,刻畫細膩。達摩身披寬大僧衣,衣紋流暢自然,垂落疊褶間盡顯厚重質(zhì)感。其頭部微低,目光凝望左下方,神情沉靜內(nèi)省,似在冥思佛法真諦。其左手撐地,穩(wěn)固身形,右手于胸前托舉經(jīng)卷,雙腿呈自在坐姿,姿態(tài)閑適而不失威儀。整體造型沉穩(wěn)肅穆,生動表現(xiàn)了達摩祖師參禪坐定的經(jīng)典形象。
2025西泠春拍
Lot 4026
清 · 閑云閣款銅馬槽爐
高:7.3cm 長:10.4cm
寬:8.3cm 耳徑:12.8cm
重:1472g
款 識
閑云閣
閑云閣款
本拍品銅爐樣式俗稱馬槽,腹部內(nèi)收,作戟耳,線條洗練,寶光內(nèi)蘊,自然天成的蠟茶色,年久溫養(yǎng),自然天成。底落“閑云閣”款,為堂齋款顯示出文人悠閑自在的風雅情,字體灑脫規(guī)范,款之形體工整。
馬槽爐因似馬槽長方形狀而得名,《金玉青煙》謂之“戟耳長方爐”,其造型方正挺立,背視為耿直之器,象征君子品德,深受文人喜愛,常作為墨客案頭清供之物,且馬槽爐原型來自古人計量糧食用的“斗”,故而也有豐饒、富裕的象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2025西泠春拍
Lot 4316
明 · 嶗山綠“翠巖寒瀑”供石
帶座高:84cm
底座銘文
大吉祥(白)。嶗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氣青蒙蒙。嶗山石千姿百態(tài),臨海而立,或如斧劈刀削,或如云卷浪涌,與碧海相映,湯山海云靈魄也。道光辛卯年倚云山房。
清人沈心曾言嶗山石“小者作硯山,大者堪充堂室中清供,直與英德、靈璧石相頡頏?!币饧磵魃绞c英州石、靈璧石分庭抗禮。作為宋以來的賞石審美,嶗山石自有別具一格的美學意境。此嶗山石顏色翠綠,層疊向上,紋理豎直,猶如下墜之瀑布,亦如堆積之巖石,妙趣橫生。
沈氏曾為一件嶗山石取名“翠巖寒瀑”并作詩以紀之,詩中有“乍疑峭壁漬蘚綠,懸空乃有飛泉流”,將嶗山石之石色描摹得極為生動具象。與此石有異曲同工之趣。原配刻詩文紅木底座。
底座銘文
2025西泠春拍
Lot 4322
清 · “龍吟蛙鳴”靈璧石供石清供
帶座高:36cm 高:25cm
出 版
《奇石賞玩》,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第14號,1996年。
《奇石賞玩》,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第14號,1996年
靈璧石又名磬石,產(chǎn)于安徽靈璧縣浮盤山。石質(zhì)堅硬素雅,色澤多樣,擊之而發(fā)吉金之聲,故宋代就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的贊美之辭。
此件靈璧石供石色澤灰黑,質(zhì)地細密堅致,光氣內(nèi)斂。石表溝壑縱橫交錯,遍布皴皺與白色石筋,肌理分明,猶如螭龍騰飛,紅木底座另一側(cè)匠心獨運,置一小塊靈璧石,造型似蛙。故名為“龍吟蛙鳴”,更增觀賞之趣。
2025西泠春拍
Lot 4301
明 ·刻銘文太湖石供石
高:48.5cm 長:58cm
銘 文
1.虎跳峽
2.山顛飛瀑
3.琴云
4. 堂靜看歸燕,村深報午雞。松花開細雨,筍竹并春泥。澗道水兼石,山田高復低。漁。
銘文:虎跳峽
銘文:山顛飛瀑
銘文:琴云
銘文:堂靜看歸燕,村深報午雞。松花開細雨,筍竹并春泥。澗道水兼石,山田高復低。漁。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種石灰炭,有水、旱兩種,有宛轉(zhuǎn)險怪之勢,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太湖石原產(chǎn)于蘇州洞庭山太湖水中,為經(jīng)典觀賞石。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p>
此太湖石石色灰白,質(zhì)感蒼古,孔穴叢生,玲瓏通透,云石表里褶皺密布,團團涌起,若截來云根,錯落變化,符合太湖石皺、漏、透之經(jīng)典審美特點。底端刻王漁洋詩文,另多處刻有題字,文人氣息濃厚。
2025西泠春拍
Lot 972
清 · 李研吾舊藏汪士慎贈邊壽民潘西鳳刻黃花梨梅花詩文筆筒、童衍方題跋拓片及李研吾與沈覺初書信一組三件
高:17.5cm 口徑:17cm
盒面銘文
汪窠林畫贈邊壽民梅花筆筒潘老桐刻。余四十年前栝蒼亭得見此吳待秋舊藏。辛酉冬唐云。沈覺初(白)
筆筒銘文
金鼎夜寒團絳雪,美人去困倚東風。富溪汪士慎寫贈壽民兄一笑,新昌潘西鳳刊。
盒面銘文
李研吾舊藏
此筆筒由黃花梨所制,色澤古雅,紋理清晰。形制為直筒,包漿渾厚自然,出自名家雕刻并淵源流轉(zhuǎn),珍貴雅逸。
由筆筒銘文可知,此件黃花梨筆筒是清代竹刻名家潘西鳳的作品。其以刀代筆,將汪士慎所畫梅花圖呈現(xiàn)于筆筒之上。汪筆下的梅花清妙靈動,文人氣韻十足。此件筆筒難得之處是畫友間的相贈之物,見證了一段畫壇佳話。據(jù)銘文可知,此物為汪士慎贈與邊壽民。并由金陵派竹刻名家潘西鳳操刀。
筆筒銘文拓片及題跋
潘西鳳是濮仲謙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與當時風靡畫壇的揚州八怪交往甚篤,其傳世之作皆釆用平面淺刻技法為主。此筆筒由潘西鳳代以刀刻,平面陰線、淺刻技法靈活運用,刀法剛健遒勁。梅枝曲折蘊力,走勢奇崛。把畫家的筆墨余韻通過刻刀表達得淋漓盡致。
梅花圖旁刻有詩句:“金鼎夜寒團絳雪,美人去困倚東風”。落款為“富溪汪士慎寫贈壽民兄一笑,新昌潘西鳳刊”。詩句圖文皆出自名家,書畫同輝,充滿意韻,刻之以珠聯(lián)璧合,更顯珍貴。
筆筒梅花圖旁刻詩句
本拍品為研樸堂家屬友情支持。研樸堂為李研吾所起之堂號。李研吾五十年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負責財貿(mào)方面工作。1978年7月任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市委臨時紀委書記,1982年離休,任天津市書法協(xié)會名譽會長。五六十年代即與上海陸儼少、謝稚柳、唐云等諸書畫家往來頻繁。與海上大藏家錢鏡塘、王一平等交誼甚篤。李研吾先生所藏書畫古玩多有書畫家、鑒藏家的題識。其所藏唐云、謝稚柳、陸儼少等名家所畫并由沈覺初銘刻扇骨之成扇不下百余把。上海博物館供石名品“小方壺”便是李研吾先生之舊藏。
盒蓋銘文及拓片
此件筆筒由李研吾得自于大藏家錢鏡塘。在與唐云的交往中得知此筆筒更是吳待秋的舊藏。我們在盒蓋銘文可知:“余(唐云)四十年前栝蒼亭得見此吳待秋舊藏”。于是在八十年代初請?zhí)圃圃诠P筒之盒蓋上題字,并由沈覺初銘刻。據(jù)沈覺初寫給李研吾之書信可知,原本計劃盒蓋上部請?zhí)圃葡壬嬅坊?,因盒蓋打蠟繪畫不便,便僅有數(shù)行題字,并由沈覺初銘刻。
此件拍品包含筆筒相關(guān)信札部分
據(jù)唐云先生所述此筆筒原由吳待秋舊藏,其原盒有“汪巢林畫題贈邊壽民梅花筆筒,潘老桐刻”,又銘“余四十年前栝蒼亭得見此吳待秋舊藏,辛酉冬唐云”。此筆筒包含畫友間的情誼互贈及名家刊刻,又有清晰有序的傳承。加之現(xiàn)代海上諸家的交誼往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佳藏。
作者簡介
潘西鳳(1736~1795),字桐岡,號老桐,別署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僑居揚州如皋。清代康乾時期東皋派竹刻家、篆刻家。王虛舟弟子,工書法,精于刻竹,名重于時。曾選佳竹摹刻《十七帖》,精妙絕倫,翁方綱為之跋,嘉慶年間被收入內(nèi)府。亦治印,有古風,刀法圓潤渾厚,名盛于時。
銘者簡介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皳P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漢族,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工分隸,善畫梅,神腴氣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為人作書畫,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來,雙目俱瞽,但仍揮寫,署款“心觀”二字。有《巢林集》。
上款簡介
1. 邊壽民(1684~1752),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江蘇山陽人(今淮安區(qū)),晚號葦間老民、綽翁、綽綽老人,清代著名畫家。曾考中秀才,善畫花鳥、蔬果和山水,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其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樸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tài)。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和鄭板橋、金農(nóng)等人齊名。
2. 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唐云是他成為畫家后用的名字。其性格豪爽,志趣高遠,藝術(shù)造詣頗高,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可謂詩書畫皆至妙境。
3. 沈覺初(1914~2008),浙江德清人,著名畫家、雕刻家,與江浙滬名人交好,許多文人將畫好的作品交與沈覺初,合作制成文房器物。上世紀30年代他師從“三吳一馮”(吳湖帆、吳待秋、吳華源、馮超然)之一的著名吳派畫家吳待秋,致力于清四王畫派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2025西泠春拍
Lot 955
近代 · 翦淞閣舊藏袁榮法上款金西厓刻高存道畫松鶴詩文扇骨
高:31.7cm 骨數(shù):13
銘 文
1.劈石栽松松已蒼,山中歲月去來長。烹余一束靈芝草,分與仙禽作道糧。錄華秋岳句。帥南世大兄大人雅賞。己卯(1939)二月春分節(jié)存道畫。
2.存道。印章款:西厓(白)。
扇骨銘文
翦淞閣舊藏。
出 版
《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279頁。
《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279頁
此扇骨為近代竹刻名家金西厓竹刻精品,著錄于手稿本《金西厓竹刻作品目錄》扇骨第203號。
扇骨以刀代筆,刻工精湛,制作清雅,彰顯大家風范。正面以高存道所繪松鶴圖為稿,長松蟠曲而上,松下靈芝,鶴鳴昂首之姿,俱極生動自然。松干、松鱗與鶴身施以淺刻,如筆鋒行于紙上,轉(zhuǎn)折頓挫,變化自如。亦可見金西厓深諳畫理,全作用淺刻法刻成,刻者奏刀明快,刃下所出,松針堅韌而有彈性,尤其刀刀各有不同,多見微妙變化,俱見其得心應(yīng)手、游刃有余。
另面刻新羅山人華嵒(1682~1756)七絕詩一首,并有高存道題贈友人袁榮法雅賞之款識,高存道行楷書帶隸書之筆意,瀟灑俊逸,別具一格。所錄新羅山人詩亦自出機軸,清逸率真。此作融詩書畫與竹刻四絕而為一,蘊有“松鶴遐齡”、“鶴壽松齡”的吉祥寓意。
作者簡介
1. 金西厓(1890~1979),名紹坊,字西厓(西崖),號季言,室名可讀廬、鍥不舍齋。浙江湖州南潯人,久寓上海。金城弟。早年學土木工程,畢業(yè) 于圣芳濟學院,后任建筑師。從長兄金城學畫、刻印,從仲兄金紹堂刻竹,朝夕奏刀,三年中竟制扇骨三百余件,又善刻留青小臂擱,刀法流暢、渾厚、生動。竹藝獲吳昌碩、吳待秋贊賞,曾合作為其繪《西厓鍥簡圖》。亦精書畫鑒賞,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刊有刻竹集《竹素流風》。1956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竹刻小言》,由其外甥王世襄整理出版。
金西厓(1890~1979)
2. 高存道(1876~1960),原名維年,一作高豐,字魚占、榆瞻、愚鉆、予顓,號伯子、準園,少署南塘漁父,號存道居士、二豐道人。浙江杭州人,清末秀才,工書法,四體皆能,楷書得褚遂良、顏真卿法,而篆書亦勝。又擅畫山水、花卉,師法古人而融化己意,勁厚有韻。兼能治印,為東皋雅 集、西泠印社耆宿。高家為杭州巨族,富甲鄉(xiāng)里。其祖業(yè)高義泰綢布莊為浙省龍頭。高氏育有六子,除第三子早故外,其余諸子皆于詩文書畫有所造詣,高野侯行二,高絡(luò)園行六,均西泠印社社員。高時豐與時顯、時敷三兄弟,俱以富收藏、精鑒賞,長于書畫篆刻而名重藝林,并稱“高氏三杰”, 有“風雅一門”之說。
上款人簡介
袁榮法(1907~1976),字帥南,號滄州,一號玄冰,一署晤歌庵主人,晚署玄冰老人,湖南湘潭人。袁思亮從子。藏書家、詞人,曾任臺灣東吳大學教授。著有《玄冰詞》《湘潭袁氏家集》。
藏者簡介
翦淞閣主人為黃玄龍、徐盼蘋夫婦。徐盼蘋來自臺灣的古玩世家。翦淞閣以質(zhì)量精良的文房雅玩收藏著稱。曾多次在紐約、倫敦及香港等地舉辦專題展覽。并舉辦了文房系列多場專拍,多次斬獲白手套,成績斐然。
2025西泠春拍
Lot 968
清 · 黃易款貼黃刻清香幽隱圖詩文鎮(zhèn)紙
高:11.3cm 口徑約:9.8cm
重:201g
銘 文
1. 清香幽隱,乾隆庚戌仲秋月,小松黃易。小松章款。
2. 巖巖酉岳峻極穹蒼,有河……黃易臨于濟寧官署,小松章款。
鎮(zhèn)紙銘文
盒面銘文
聞朝竹嶼吟新句,特酌山讀古書。
竹黃即竹之內(nèi)皮,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等稱。它以大型的南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jīng)過水煮、晾干、壓平等工序,然后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此鎮(zhèn)紙爲木胎貼黃,鎮(zhèn)面陰刻蘭花,背刻詩句,落小松款。工藝精湛,文人氣息十足。原配紫檀盒及舊錦囊。
款者簡介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別署秋景庵主,浙江杭州人。樹谷子。曾官濟寧同知。工詩文,善金石書畫,擅長碑版鑒別、考證,又好蓄金石,甲于一時,與丁敬并稱“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丁黃印譜》等。
黃易(1744~1802)
2025西泠春拍
Lot 979
明-清 · 朱三松款竹鏤雕嵌寶松下高士仕女圖筆筒
高:13.6cm 口徑:9.7cm
款 識
三松
竹刻藝術(shù)興起于明代正德年間,由嘉定人朱鶴始創(chuàng)。乾隆皇帝御題詩《題朱松竹刻西園雅集筆筒》所言“鄰鶴遺雕”指的正是朱鶴松鄰。其孫朱三松稚征,融繪畫于竹刻,作品文氣高妙,名冠天下,嘉定竹刻自此發(fā)揚光大。
此筆筒為朱三松所制,選取毛竹一段,采用通景式構(gòu)圖,以透雕、高浮雕輔加陰刻技法,重現(xiàn)西園雅集場景。畫面以園林奇石為背景,著重刻畫下棋和賞畫兩個場景,隱去北宋名流的特征,突出女性與雅士對弈,反映了晚明推崇才女之風。兩場景大面積鏤空,前后相對,觀看對弈場景,則賞畫人物遮光成影,身形襯背,反之亦然。旋轉(zhuǎn)品鑒,畫面猶如走馬燈般閃動變幻,幽幽深遠,妙不可言。
款者簡介
朱稚征,號三松,為小松仲子,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創(chuàng)始人朱鶴之孫。雖然朱鶴(號松鄰)為朱氏竹雕開創(chuàng)者,但發(fā)展到朱三松,技術(shù)更加精煉,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極珍貴的珍玩,嘉慶帝對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陸扶照《南村隨筆》中曾這樣評論朱鶴,其“雕刻刀不茍下,興致始為之,繼者其子小松纓,至其孫三松稚征而技臻絕妙”,故有“小松出名而掩松鄰,三松出名而小松”之說。
三松款
2025西泠春拍
Lot 992
清 · 竹雕東方朔偷桃像
高:20.5cm
此尊竹造像圓雕東方朔偷桃,為經(jīng)典祝壽題材。東方朔,字曼倩,為西漢時人,漢武帝的近臣,因生性詼諧滑稽而著名,道家方士皆稱他為神仙。相傳東方朔三歲時既能背誦天下奇書,少年時曾游陰府冥都,飲丹霞漿和玄天黃露,歸途遇蒼虎,馴為坐騎。東方朔又曾三度到天宮蟠桃園,偷摘西王母娘娘為玉皇大帝所栽植的壽桃,壽桃成熟須九千年,食之可令長壽成仙。
東方朔偷桃的故事,傳誦近千年,已成為祈福祝壽的專有詞匯,以一番詼諧逗趣的形象出現(xiàn)在歷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
2025西泠春拍
Lot 980
清中期 · 竹鏤雕四季花卉印盒
高:4.2cm 長:6.8cm
寬:6cm
古玩之珍貴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其工藝的精劣、構(gòu)思設(shè)計的巧拙。竹刻材料所取最常見的竹材,因此其珍貴處就體現(xiàn)在能工巧思。此件印盒盒型小巧,成長方體,轉(zhuǎn)角圓潤,子母口蓋合。
蓋身四壁及頂部五處橢圓形開光,皆以鏤空雕琢花卉。頂部盡顯荷塘清趣,四壁則有海棠、牡丹、梅花、佛手等不同時節(jié)開放的花卉。底部四角有四個矮足。印盒巧用竹節(jié)橫隔處制成盒身,扣合嚴密,工藝精美。其沉著濃厚的皮殼更添一絲古雅。
蓋身四壁鏤空雕花卉
2025西泠春拍
Lot 973
清 ·王寵、文嘉款紫檀山水詩文筆筒
高:15.4cm 口徑:14.8cm
銘 文
1.玉蘭堂,休承。文嘉(白)。
2. 秋山處處真大雅,玉蘭香沁在文匯。讀書漫思在窓間,安得清狂見蓬萊。石湖精舍余暇美筆。寵。履吉父(朱)。
筒身銘文
筆筒以紫檀為材,質(zhì)地堅密,用料厚實,有墜手之感,因長久盤玩,筆筒表面形成瑩潤包漿,加之紫檀細密的牛毛紋,充滿古樸典雅的氣息。呈圓筒形,直壁,上下相若,形制規(guī)矩大氣,外壁以刀代筆,以通景方式陰刻出一副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具董源、巨然畫意。山石嶙峋高聳,連綿排列,樹木掩映、屋舍儼然,煙波浩淼,營造出江南風光。
構(gòu)圖舒朗有致,層次分明,線條粗細變化,流暢自然,刀法遒勁,生動渾然。歷史氣息濃郁,為絕佳的文房器物。
款者簡介
1. 王寵(1494~1533),字履吉、履仁,號玄微子、雅宜山人,江蘇蘇州人。守弟。以諸生貢太學,嘉靖十年第八次應(yīng)鄉(xiāng)試,皆挫不第。富才學,工詩詞,與唐寅、文彭相過從,工書法,楷、行、草皆精。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齊名。善山水,仿黃公望。工篆刻,與文彭齊名。
2. 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征明次子。官和州學正。擅畫山水,山水筆法得元代倪瓚清脫之意,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能花卉。好作詩,精于鑒別古書畫,著有《和州詩》《鈐山堂書畫記》等。
歷代漆器專題組圖
2025西泠春拍
Lot 995
元 · 楊茂款剔紅牡丹紋香盒
高:3.6cm 直徑:10.3cm
款識:楊茂造
本品圓口沿,平蓋面,蓋盒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器形圓潤秀美,線條流暢柔和。盒表面堆有朱漆,通過精湛的刀工層層剔刻,勾勒出綻放在茂密枝葉叢中的大朵牡丹。牡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貫被視為花中之王,象征圓滿、濃情、富貴、雍容等美好意象,而花葉空隙處露出的素地,也為整體的雕漆增添了色彩上的搭配和對比。
“楊茂造”款
此香盒為元代著名雕漆匠人楊茂的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都闻d府志》記載:“張成、楊茂,嘉興西塘楊匯人,剔紅最得名”。他的作品傳世較少,雕刻精致嚴謹,善雕花卉和山水人物,其中花卉構(gòu)圖工致細密,疏朗自然,秀雅清麗。
2025西泠春拍
Lot 997
清乾隆·黑漆地剔紅云龍紋香薰
帶蓋高:11.2cm 高:9cm
直徑:11.5cm
本品圓口內(nèi)斂,器身近似鼓狀,中部鼓起,下方承接高足,小巧精干,呈現(xiàn)出頗為獨特的外形特征。通體在黑地上堆朱漆,黑色的錦地呈幾何波紋,豐腴的朱漆色澤明亮鮮艷,通過自如游走的運刀勾勒出密布于器身的流彩祥云,云霧間可見一條五爪神龍舒展身軀闊步邁進,上下起伏的龍身極具韻動之感。
此器原本可能作為其他器皿而被使用,在早期流入東瀛后,日本藏者特命工匠為其特制祥云紋銀蓋,成為日式建筑中床之間的重要擺設(shè),也作為香薰在日本茶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工藝上看,此器雕工上佳,構(gòu)圖緊湊,布局分明,刀法利落有力,刀痕鑿鑿,更顯巨龍的矯健身姿和生命活力,是為清代宮廷造辦雕漆的精品佳作。
2025西泠春拍
Lot 999
清乾隆 · 剔紅百花紋菊瓣式捧盒
高:10.5cm 直徑:17.5cm
此件剔紅捧盒呈扁圓形,作菊瓣式,蓋與器身以子母口緊密扣合,底承圈足,形制精巧典雅。蓋面正中飾一朵盛開的菊花,以此為心,向外延伸三層菊瓣,每瓣內(nèi)均刻壽字紋,外環(huán)浮雕纏枝蓮花,紋飾繁而不亂,層次分明。盒身菊瓣式開光與蓋相呼應(yīng),裝飾工藝如出一轍,上下渾然一體。
圈足飾方折如意云頭紋,線條規(guī)整利落。整器以剔紅工藝制成,髹漆肥厚,雕工細膩流暢,朱色瑩潤醇美。剔紅,亦稱雕漆,需于胎骨上層層累積漆料,待至適宜厚度,再施以雕琢,耗時耗料,非宮廷之力難成。此盒布局嚴謹,紋樣吉祥,刀法圓熟,帶有濃郁的宮廷制器風格。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編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