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醍醐灌頂
(tí hú guàn dǐng)
提壺貫頂
【釋義】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后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fā),徹底醒悟。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2.
魑魅魍魎
(chī mèi wǎng liǎng)
吃妹往兩
【釋義】傳說蚩尤手下有魑、魅、魍、魎等妖魔鬼怪。據(jù)說魑魅是人臉獸身,長著四只腳;魍魎棲則像三歲小娃的樣子,通身黑里透紅,長耳朵,紅眼睛,烏黑的長頭發(fā),能學(xué)人聲來迷惑人。而“魑魅魍魎”也就成了鬼怪的一種通稱。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體?!?/p>
3.
耄耋之年
(mào dié zhī nián)
帽蝶之年
【釋義】耄,年紀約八十至九十歲。耋,年紀為八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也是老年人的泛稱。
【出處】曹操《對酒》:“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p>
4. 饕餮盛宴
(tāo tiè shèng yàn)
濤餮盛宴
【釋義】形容食物非常豐盛,多借以形容量多而豐富多彩等意思。
【出處】饕餮,《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惡獸,食量極大。
5.
娉婷婀娜
(pīng tíng ē nuó)
乒亭婀挪
【釋義】指姿態(tài)柔美的女子,也能直接作為美人的代稱。
【出處】《隋唐演義》:座中娉婷婀娜,皆是世家閨秀。
6.
沆瀣一氣
(hàng xiè yī qì)
沆謝一氣
【釋義】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p>
7.
踽踽獨行
(jǔ jǔ dú xíng)
舉舉獨行
【釋義】踽踽:孤零的樣子。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非常孤獨。
【出處】《詩經(jīng)·唐風(fēng)·杕杜》:“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p>
8.
孑然一身
(jié rán yī shēn)
竭然一身
【釋義】孑然:孤單的樣子。一身:一個人。指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形容孤單無所依靠。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瑁傳》:“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
9.
奉為圭臬
(fèng wéi guī niè)
奉為規(guī)聶
【釋義】奉:信奉;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
【出處】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此書出,將使海內(nèi)說經(jīng)之家奉為圭臬,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xùn)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布局哉?!?/p>
10.
虛與委蛇
(xū yǔ wēi yí)
虛與微移
【釋義】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yīng)酬。
【出處】戰(zhàn)國·莊周《莊子·應(yīng)帝王》: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11.
博聞強識
(bó wén qiáng zhì)
博聞強志
【釋義】聞:見聞。識:記。意為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出處】西漢·戴圣編《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12.
怙惡不悛
(hù è bù quān)
護餓不圈
【釋義】怙:堅持。指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p>
13.
莘莘學(xué)子
(shēn shēn xué zǐ)
申申學(xué)子
【釋義】指眾多的學(xué)生。
【出處】吳玉章《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莘莘學(xué)子,長期苦無出路及至科舉廢止,游學(xué)成風(fēng),他們便大批地來到日本?!?/p>
14.
繁文縟節(jié)
(fán wén rù jié)
繁文入節(jié)
【釋義】指繁瑣復(fù)雜的禮儀規(guī)章,其中“文”特指儀式條文,“節(jié)”側(cè)重禮節(jié)程序。引申義強調(diào)冗余手續(xù)或事項,常用于形容行政流程或制度弊端。
【出處】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jié),則一歲可以再郊?!?/p>
15.
縱橫捭闔
(zòng héng bǎi hé)
縱橫百合
【釋義】縱橫:合縱和連橫的簡稱,是戰(zhàn)國時策士游說的兩種方法。捭闔:開合。指在政治、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聯(lián)合或分化。
【出處】先秦·王詡《鬼谷子·捭闔》:“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為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fù)反忤,必由此矣?!?/p>
16.
稗官野史
(bài guān yě shǐ)
敗官野史
【釋義】泛稱小說及記載不見經(jīng)傳的軼聞瑣事的著述。
【出處】《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p>
17.
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曲高賀寡
【釋義】原意是曲調(diào)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xiàn)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8.
差強人意
(chā qiáng rén yì)
叉強人意
【釋義】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形容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吳漢傳》:“諸將見戰(zhàn)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漢 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 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19.
殞身不恤
(yǔn shēn bù xù)
允身不續(xù)
【釋義】指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出處】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20.
掎角之勢
(jǐ jiǎo zhī shì)
擠腳之勢
【釋義】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xiàn)比喻戰(zhàn)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tài)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p>
21.
椎心泣血
(chuí xīn qì xuè)
垂心泣血
【釋義】捶著胸口,哭至眼紅似血,形容悲痛至極。常見于描述重大打擊或無法挽回的損失。
【出處】李陵《答蘇武書》:"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2.
厝火積薪
(cuò huǒ jī xīn)
錯火積心
【釋義】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潛伏著很大危險。
【出處】漢·賈誼《新書·數(shù)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p>
23.
飲鴆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飲陣止渴
【釋義】指飲用鴆羽毛浸泡過的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后果。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霍谞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24.
簞食瓢飲
(dān sì piáo yǐn)
丹寺瓢飲
【釋義】原義是用簞盛飯吃,用瓢舀水喝;指顏回生活雖然清苦,卻依舊不改樂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貧樂道。
【出處】《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5.
郢書燕說
(yǐng shū yān shuō)
影書焉說
【釋義】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郢地人信中的誤寫,燕國人卻為之解說。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出處】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毖嘞喟淄?,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xué)者多似此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