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快樂才不負倉促的生命
唐孝忠
站在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前,那些飄帶飛揚的樂伎總讓人想起《金剛經(jīng)》里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百年不過三萬日,若以宇宙時間為尺度,我們的存在不過是流星劃過夜空的剎那。在這轉瞬即逝的旅程中,究竟什么才是值得追尋的終極意義?我始終堅信,唯有快樂,方能對得起這短暫而珍貴的生命。
快樂是生命最本真的刻度
古希臘哲人伊壁鳩魯在雅典城外建立"花園學派"時,曾將快樂視為人生至高的善。他所說的快樂并非聲色犬馬的感官刺激,而是"身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的安寧狀態(tài)。這種觀點在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中得到奇妙呼應:"從冷視熱,然后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然后覺閑中之滋味最長。"當我們剝離世俗強加的成功標準,會發(fā)現(xiàn)快樂才是丈量生命質量的天然標尺。就像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豁達,這些穿越千年的快樂瞬間,恰是生命最璀璨的結晶。
向死而生的快樂哲學
海德格爾提出的"向死而生",在敦煌藏經(jīng)洞的一份唐代遺書里有更詩意的表達:"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生命的有限性恰恰賦予快樂以神圣價值。敦煌壁畫中的《藥師經(jīng)變》描繪著理想國的歡樂景象,那些彈奏箜篌的天人、輕歌曼舞的伎樂天,何嘗不是古人對超越苦難、追求快樂的永恒向往?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正是這種清醒的生命認知,讓他在輪椅上依然能從地壇的草木蟲魚中汲取快樂的源泉。
創(chuàng)造而非消費的快樂之道
現(xiàn)代社會常將快樂異化為消費的附屬品,卻忘記了快樂本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體驗。敦煌畫師在昏暗洞窟中手持油燈創(chuàng)作時,他們筆下的飛天是否也帶著創(chuàng)作的愉悅?就像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快然自足"的狀態(tài),梵高畫《向日葵》時燃燒的生命激情,真正的快樂永遠與創(chuàng)造相連。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建木屋,用兩年時間證明:"我們大多數(shù)人過著平靜的絕望生活。所謂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絕望。"打破這種絕望的鑰匙,正是主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快樂方式。
站在時光的長河邊回望,敦煌壁畫歷經(jīng)千年風沙依然色彩斑斕,那些定格的快樂瞬間成為文明的永恒注腳。人生如白駒過隙,與其在焦慮中虛度,不如像壁畫中的飛天一樣舒展生命的翅膀。當我們以創(chuàng)造的姿態(tài)擁抱每個當下,在琴棋書畫、柴米油鹽中品味生活真趣,便會懂得:唯有快樂,才是對這短暫人生最莊嚴的致敬。畢竟,生命的終極意義,不過是在時間的長河里,留下一串快樂的漣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