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北京城區(qū)街道命名的規(guī)律性比較明顯。規(guī)模較大的“街”與“路”多以所在地區(qū)標志物命名。根據(jù)形態(tài)和規(guī)模的不同,“街”還派生出“大街”“小街”“斜街”,反映了北京地區(qū)的特色和文化?!暗馈迸c“夾道”規(guī)模較小,以建筑名稱命名較多,同時也受到商業(yè)、居民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昂薄跋铩薄袄铩薄皸l”的規(guī)模更小,“胡同”多以小景觀、社會經(jīng)濟影響下的商業(yè)手工業(yè)產品名命名,也有反映居民美好愿望的命名;“巷”“條”“里”很少單獨出現(xiàn),往往成組或與上一級同名街道同時使用。
【關鍵詞】北京城市街道;地名;文化
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保留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其城區(qū)街道名稱蘊含悠久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張清常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撰寫了系列論文,對不同社會時期北京胡同街巷的名稱變遷進行了探究,并提出民族融合與社會身份等因素對街道的命名具有重要影響。日本學者多田貞一和竹中憲一研究北京地名時關注了街巷胡同的名稱與意義反映的風俗民情。目前人們對北京地名的關注較少,研究北京街道名稱的文獻更是稀少。為了適應當前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形勢需要,本文旨在對北京老城區(qū)的街道命名情況開展調查研究,挖掘街道名稱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老城區(qū)指2010年城區(qū)整合前以原北京內城和外城為主體的西城、東城兩區(qū)。研究范圍以城門為劃分界限,北至德勝安定門,西至西直門廣安門,南至永定門,東至東直、廣渠門。通過北京地圖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調查這一區(qū)域的街道命名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城區(qū)內街道的通名種類繁多,城區(qū)之間街道名稱的通名使用情況差別不大,有“街”“道”“路”“條”“里”“巷”“胡同”幾類,其中“街”又派生出“大街”“小街”“斜街”;“道”派生出“夾道”。城區(qū)內作為通名出現(xiàn)的“胡同”數(shù)量較多,“條”“夾道”等通名尤其具有北京的地方特色。按使用頻率由高到低排列順序為胡同、街或大街、小街、斜街、里、條、路、道或夾道。
一、胡同
胡同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觀之一,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昂币辉~是元朝時出現(xiàn)在我國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根據(jù)《北京街巷名稱史話》記載,元朝時期北京街道以“胡同”命名的有29個,占總街道名稱的7.5%;明時期數(shù)量為459個,占比為39.2%;清時期數(shù)量增加至987個,占總街道名稱的4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部分胡同街巷被拆除和改造,以“胡同”作為通名的街道名稱逐漸減少,但在城區(qū)內仍占較大比重。目前東西城的胡同共有402條,“胡同”在通名中使用頻率最高。
影響胡同命名的因素很多,有地理事物(大地標和小地標)、自然事物、美好愿望、經(jīng)濟生活(商業(yè)手工業(yè)等)、文化(宗教與歷史事件人物、家族姓氏等)、政治(舊王府官衙與政府部門等)等。其中以地理事物、社會經(jīng)濟生活和美好愿望命名的胡同數(shù)量最多,分別約占胡同命名總數(shù)的30%、27%和20%。還有以小景觀命名的胡同,如“大石碑胡同”“大井胡同”,多為所在地區(qū)特色景觀。以手工業(yè)商品及場所為專名的胡同名稱也比較多,東城區(qū)有自產自銷的家庭手工作坊“酒”“席子”“帽子”等;西城區(qū)主要有“琉璃”“白紙”“糖”“香爐”等。如“燒酒胡同”“黑芝麻胡同”“小糖房胡同”。胡同名稱追求實用與通俗,帶有市井的“煙火氣”。此外,還有一些胡同居民在明清時期以家族為單位從其他地區(qū)遷入,受宗法血緣等因素的影響,用家族姓氏為所在胡同命名,如“謝家胡同”等。胡同的命名更具地域文化特色。
二、巷
“巷”的名稱最早可以追溯至《詩經(jīng)·鄭風》“俟我乎巷兮”?!跋铩睘榻值乐械牡缆泛秃?,“直為街,曲為巷,大為街,小為巷?!北本┏菂^(qū)街道名稱中“巷”有289條,占街道總數(shù)的27%,其道路特點多窄小彎曲,如“多福巷”“玉閣巷”“門樓巷”等。以“巷”命名的街道均為支路,舊時“巷”作為劃分“坊”的街道。與“胡同”的盡頭為墻不同,“巷”更狹窄,但四通八達。
“巷”以地理標志和美好愿望命名居多,共約占總數(shù)的80%。以社會經(jīng)濟、自然事物、政治生活命名的街道數(shù)量依次遞減,其他形式的專名更少?!跋铩钡拿Q很少單個存在,多成組出現(xiàn),如“愛民一~四巷”“恭儉一~五巷”“車子營南/西/北巷”“地藏庵北/南/中巷”等。要么專名后加數(shù)詞或方位詞,對某一區(qū)域內的“巷”進行排列命名;要么按專名后加東西南北方位詞命名,同一方位有多個巷時,再用后加數(shù)詞的形式區(qū)別命名,如“三里河南一~七巷”。巷還多與相關的“胡同”“街、道”等成組出現(xiàn),如“太平街~太平街西巷”“三里河北街~三里河路~三里河南一~七巷”。與同名的“胡同”“路”或“街”相連,顯示為該區(qū)域內規(guī)模更小的分支街道,如“三里河北街西巷”“南緯路南巷”,均為附屬街巷。
三、街/大街/小街/斜街
“街”是北京街道名稱中最常見的通名。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行部,四通道也”,“街”指有四面通道的比較寬闊的道路。根據(jù)《宛署雜記》記載,宛平人呼經(jīng)行往來之路為“街”“道”或合呼“街道”,明代時期“街”作為通名已較為普遍。當下北京東西城區(qū)“街”共有383條。占東城區(qū)街道總數(shù)的14%,占西城區(qū)街道總數(shù)的21%。以街為名的城區(qū)街道大多比較寬闊平直,例如“迎新街”“前海西街”“里仁街”等。“街”多以明顯的標志物為名,包括古建筑城門、橋、廟,地標“金魚池”“核桃園”等,如“三廟街”等。地標種類多,規(guī)律性不強,但大體上可分為河池海、大地標與小景觀幾類,如“前海西街”“三廟街”“西院子街”。街道平行或垂直分布,布局整齊。此外,還有以“美好愿望”為“街”命名的,如“福長街”“富國街”“廣義街”“華遠街”等。專名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依次為“?!薄案弧薄靶隆?,都表達群眾對生活美滿、國家富強與社會安定的向往。還有其他影響街道命名的因素,如“翠花街、牛街”等的“翠花”“牛”為自然事物,屬于個別現(xiàn)象。
街道通名中,以“大”和“小”區(qū)別街道的寬窄,“斜”指形狀不直,如“西直門外大街”“東花市小街”“煙袋斜街”等。以“大街”命名的道路均為主干路,均以大型建筑命名。其中以城門名稱最多見,多達32個,且以同一城門為中心詞,添加“東西南北”“內外”等方位詞派生出其他街道名稱,如“鼓樓西大街”“鼓樓東大街”“阜成門外大街”“阜成門內大街”。內外還可以與東西南北復合命名,如“阜成門內北街”等。還有一些專名如“某某橋”“某單”“某鼓樓”等,也都以大型建筑命名。
“大街”的規(guī)模較為宏大,路面寬闊,周圍建筑多且人流量大,較為繁華,因此選用目標明顯的地標命名便于定位。楊建國對北京東西城區(qū)街道名稱的穩(wěn)定性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其中以城門命名的街道穩(wěn)定性較強,指稱意義變化不大。北京城區(qū)格局形成在明代,明英宗時期增建內城九門后城門一直為城區(qū)的標志性建筑,城門跨越明清民國幾代,其所在的街道名稱隨之不變?!靶〗帧迸c“大街”形成對比。規(guī)模較小,街道更窄。以“小街”命名的街道往往并不獨立存在,均有與其對應的“街”或“大街”。小街的命名也與建筑物密切相關。9條以“小街”命名的街道中有6個以城門命名,為“朝陽門南小街、東直門南小街、東直門外小街、廣渠門南小街、前門東小街、西直門南小街”?!靶苯帧钡拿c街道自身的形狀相關,4個“斜街”均為狹窄彎曲、建在胡同中的街道。有人將“斜街”的由來解釋為早期元大都建設時街巷胡同中舊有的曲折街道,其形態(tài)因城內引入的河流干涸而形成?!靶〗帧倍嘁宰匀皇挛锘蛉粘S闷访?,如“白米斜街”“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皺烟倚苯帧痹醋援?shù)靥厣挛餀烟覙?,“楊梅竹”為清代居民將“楊媒”雅化后的賜名,都充滿市井氣息。
四、里 /條
根據(jù)《毛詩》,二十五家為“里”,“里”最初是不通的小巷,是由住戶臨近而形成的居民區(qū),由于人際交往頻繁而逐漸發(fā)展為街道。街道通名“條”為具有北京特色的通名,指細長的街道,如“東四頭條”“東十四條”“草廠三條”等。北京東西城區(qū)以“里”“條”為通名的街道名稱分別約有60個和90個,大部分以附近地標名稱和上一級街道名稱命名?!袄铩焙汀皸l”在使用中多成組出現(xiàn),如“里”前加方位詞(如“馬連道南/北里”等),“條”前加數(shù)詞(如“東四十/十一條”等)。由于歷史變遷及舊城改造,部分街道被拆除重建,一些以“條”作通名的街道組合中數(shù)詞并不連貫,如“新街口X條”,“X”本應是連續(xù)的數(shù)字,但是中間卻缺失了“五”,沒有“新街口五條”這一街道名稱。
五、路
“路”是指往來通行的地方,與“街”通常兩邊帶有商鋪有商業(yè)功能不同,“路”以通行功能為主。北京城區(qū)內“路”作為通名的街道數(shù)量比“街”“巷”“胡同”少,共64條。“路”的命名與所在地區(qū)標志物名稱聯(lián)系最為密切,自然景物地標如“右安門東濱河路、蓮花池東路”,更多的是人文地標,如舊時的真武廟、陶然亭,新時期的工人體育場、二七劇場等,地名后往往加方位詞。其次為反映群眾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如“安德路”“安定路”等。常用字如“安”“華”“興”“仁”等,反映居民向往安定幸福、昌盛富強的愿望,也反映儒家“仁愛”“忠義”等思想對居民社會心理的影響。此外還有少數(shù)以歷史人物、自然事物等命名,如“張自忠路”等。
有些城市街道命名遵循著以“東西為路、南北為街”的原則,但北京東西城區(qū)的街道命名則不然?!敖帧迸c“路”的命名似乎在不同區(qū)域有區(qū)別,如鼓樓附近東西南北方向多以“街”命名,如“鼓樓東大街”(東西向)、“舊鼓樓大街”“鼓樓外大街”(南北向);工人體育場附近街道多以“路”命名,如“工人體育場北路”(東西向)、“工人體育場東路”(南北向);而蓮花河附近“蓮花河路”為南北向,“蓮花河南街”為東西向。工人體育場所在地區(qū)(三里屯、團結湖、工人體育館等)規(guī)模較大的街道均采用“路”進行命名。
六、道 /夾道
《說文解字》中對“道”的解釋為“所行道也,道路”,與“街”的名稱相近,西漢至明清都有以“道”作為行政區(qū)劃命名的例子?!暗馈迸c“夾道”往往規(guī)模較小,建在胡同或居民區(qū)內?!皧A道”特指左右有墻壁的狹窄小道,“夾”字體現(xiàn)出街道的逼仄。“道”與“夾道”的命名往往與高大建筑有關,例如倉夾道西側是海運倉的高墻,東側是民居;崔府夾道兩側是高墻,較為狹窄,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北京東西城區(qū)“道”與“夾道”共25個?,F(xiàn)存的“道”與“夾道”歷史悠久,大多出現(xiàn)在明清時期。有的是根據(jù)臨近地標建筑再加上方位如“白塔寺東(西)夾道”“北海北夾道”“月壇西夾道”,還有的是依據(jù)舊時王府官衙、政府機構進行命名,如“崔府夾道”等。此外命名還受到街道所在地傳統(tǒng)商業(yè)貿易、老字號店鋪的影響,如“同仁夾道”盡頭即為前門同仁堂,“萬源夾道”以舊時“萬源商店”命名,又與“萬源胡同”相連。
七、總結
北京城區(qū)街道命名整體上能夠呈現(xiàn)比較清晰的規(guī)律。規(guī)模較大的“街”與“路”常作為主路,形態(tài)寬闊筆直。其中,“街”多具有商業(yè)功能,“路”更強調通行功能,二者多以所在地區(qū)標志物命名。根據(jù)形態(tài)和規(guī)模的不同,“街”還派生出“大街”“小街”“斜街”,反映地區(qū)特色和文化特征?!暗馈迸c“夾道”規(guī)模較小,建在胡同或居民區(qū)內,兩側建筑較為高大,以建筑名稱命名較多,同時也受到商業(yè)、居民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昂薄跋铩薄袄铩薄皸l”的規(guī)模更小,通名具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其中“胡同”的命名多為小景觀、社會經(jīng)濟影響下的商業(yè)手工業(yè)產品及反映居民心理的美好愿望等;“巷”“條”“里”很少單獨出現(xiàn),往往成組或與上一級同名街道同時出現(xiàn),街道間地理位置相近或相連,通名前多加方位詞或數(shù)詞。
作者:關婷慧,張彥
來源:《古今文創(chuàng)》2025年第31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江 桐
校對:宋炳然
審訂:歐陽莉艷
責編:賀雨婷
(由于版面內容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