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古代蔗糖的制作技巧,得先明白古人沒現(xiàn)代機器,全靠手工一步步琢磨出門道,從蔗汁壓榨到熬煮結(jié)晶,每一步都藏著實打?qū)嵉慕?jīng)驗。
先說蔗汁壓榨,這第一步要是沒做好,后面糖的口感和產(chǎn)量都得受影響。
古代種甘蔗不像現(xiàn)在有專門的良種,但古人知道要選長得粗、糖分足的甘蔗,一般得等甘蔗長到秋冬季節(jié),葉子開始發(fā)黃的時候砍,這時候甘蔗里的糖分積累得最夠。
砍下來的甘蔗不能放太久,不然水分會流失,糖分也會變味,所以都是砍完趕緊處理。
接下來就是榨汁,最早的時候古人可能用石臼杵搗,把甘蔗搗爛了再擠汁,但這樣效率太低,后來就發(fā)明了“糖車”。
這種糖車一般是用木頭做框架,中間裝兩個大石輥,石輥外面刻著紋路,還連著手搖的曲柄。
榨的時候得兩個人配合,一個人把切成段的甘蔗往石輥中間喂,另一個人使勁搖曲柄,讓兩個石輥對著轉(zhuǎn),把甘蔗里的汁給擠出來。
擠過一遍的甘蔗渣還不能扔,得再放進去榨第二遍,有時候甚至榨第三遍,直到渣里沒多少水分了才罷休,古人過日子講究不浪費,這點在榨糖上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
榨出來的蔗汁也不是直接就能熬,里面有不少雜質(zhì),比如碎甘蔗渣、泥土啥的,得先過濾。
古人會用細麻布或者竹篾編的篩子,把蔗汁倒進去,讓干凈的汁流到下面的缸里,濾出來的渣子就倒掉。
有時候一次過濾不夠干凈,還得再濾一遍,不然熬出來的糖會有黑點,影響口感和賣相。
然后就到了最關(guān)鍵的熬煮結(jié)晶環(huán)節(jié),這一步特別考驗火候,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又熬不出糖。
古人熬糖用的是大鐵鍋,一般會架在專門的灶上,灶膛里燒的是柴火,因為柴火的火候比炭火好控制。
熬煮的時候得有人一直守著,用長勺子不停地攪拌,一是為了讓蔗汁受熱均勻,不會局部糊鍋,二是為了讓水分慢慢蒸發(fā)。
剛開始熬的時候,火可以稍微大一點,讓蔗汁里的水分快點蒸發(fā),這時候蔗汁是淡黃色的,還會有很多小泡泡。
等熬到一定程度,蔗汁開始變稠,顏色也慢慢變深,從淡黃色變成深褐色,這時候就得把火調(diào)小,攪拌的速度也要加快,不然底部很容易糊。
古人判斷熬煮的程度有個土辦法,就是用勺子舀一點蔗汁,滴到冷水里,如果滴下去的汁能馬上凝固成小塊,不粘手,就說明熬好了;要是還粘手,就還得接著熬。
熬好之后,就該讓糖結(jié)晶了,古人會把熬好的糖汁倒進事先準備好的陶盆或者木模里,然后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讓它慢慢冷卻。
冷卻的時候不能碰,也不能讓灰塵掉進去,不然結(jié)晶會不均勻。一般要等大半天到一天的時間,糖汁才會慢慢凝固成塊狀,這就是古代的“塊糖”,也就是咱們現(xiàn)在說的紅糖的前身。
有些講究的地方,還會在糖汁快凝固的時候,在表面撒一層干糖粉,這樣能讓糖塊的表面更光滑,也更容易脫模。
另外,古人還會根據(jù)不同的需求調(diào)整熬煮的時間和方法。
比如想做更細的糖,就會把熬好的糖塊再加水融化,重新熬煮一遍,過濾得更仔細,這樣結(jié)晶出來的糖會更細膩。
要是想做“冰糖”,就會在糖汁里加一點蛋清,然后慢慢熬,讓糖汁里的雜質(zhì)和蛋清凝結(jié)在一起浮起來,撇掉之后再結(jié)晶,這樣得到的糖會更透明,口感也更清甜。
其實古代沒有科學理論指導(dǎo),這些技巧都是一代代人靠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比如什么時候砍甘蔗、榨幾遍汁、火怎么調(diào)、怎么判斷熬沒熬好,全是實打?qū)嵉膶嵺`出來的門道。
也正因為這些細致的步驟,古代的蔗糖才能做到晶瑩醇厚,甜而不膩,不是那種齁人的甜,而是帶著甘蔗本身的清香,這就是老手藝的魅力,每一步都藏著古人的用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