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大文豪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病逝,享年六十四歲。由其弟蘇轍歸葬于河南省郟縣小峨眉山(今汝州郟城縣釣臺鄉(xiāng)上瑞里)。南宋孝宗追贈謚號“文忠”。
蘇軾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故人之一了,畢竟讀書時要求背誦全文并默寫的作品中,蘇軾名下的詩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題西林壁》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詞有“檣櫓灰飛煙滅”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十年生死兩茫?!钡摹督亲印ひ颐露找褂泬簟泛汀袄戏蛄陌l(fā)少年狂”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還有千年后仍被人調(diào)侃的“懷民你睡了嗎?”的《記承天寺夜游》等。甚至餐桌上也能看到東坡肘子、東坡肉,端得是走入尋常百姓家。
而蘇軾的一生,則如標題所說“一輩子顛沛流離,滿肚子不合時宜”就可以概括了,仁宗時進士及第,后經(jīng)歷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而蘇軾自己也調(diào)侃自己"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杰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fā)起者韓愈并稱為“韓潮蘇?!?,也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3];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昆體余風。后世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
?♂?一代文豪蘇軾?♂?
一輩子顛沛流離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乙卯時,蘇軾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游玩,后來也同一年中進士。
元朝趙孟繪制的蘇軾像
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慶歷二年(1042年),蘇軾入小學,拜道士張易簡為師,當時居住在眉州一處叫紗縠行的地方。三年,蘇軾入鄉(xiāng)校,以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為榜樣、楷模。
慶歷五年,父親蘇洵因公在外,他的教育都由母親程夫人負責。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為青神人王方之女。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之后兩人皆中進士。當時蘇軾在禮部論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且將該文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而歐陽修亦十分贊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fā)現(xiàn)該文為蘇軾所作。而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之后在殿試中乙科。同年四月,蘇軾母親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禮法丁憂回鄉(xiāng)。
嘉佑四年(1059年),服喪完后的蘇軾跟隨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一起沿著長江下溯,前往荊楚之地。
嘉佑六年(1061年),參加制科考試,位列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第三等。當時韓琦說:“今歲制科,唯蘇軾、蘇轍最有聲望。”授大理評事,除簽書鳳翔判官。十一月十九日,與蘇轍在鄭州西門外告別,當年十二月到任。
治平二年(1065年),罷任鳳翔簽判,還朝直史館。
治平三年(1066年),父蘇洵過世,蘇軾回蜀守喪,英宗憐之,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
熙寧二年(1069年),服闋(守喪完畢)任判官誥院兼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對科舉制度的改動。熙寧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王安石門下的御史謝景溫誣陷蘇軾販賣私鹽,范鎮(zhèn)極辯蘇軾販鹽之誣,并愿意退休負責。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當年度進士科舉的主考官,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一名,但因其策論詆毀王安石變法,而被呂惠卿改為第二。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遷太常博士攝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愿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后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
熙寧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兩度游覽云泉山風水洞,作詩并留下題名,題名今存。冬,蘇軾沿運河往返于常州、潤州、蘇州、秀州之間,賑濟災民。官職不變。至熙寧七年夏回到杭州。過了幾個月接到詔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別杭州道友,十月啟程。
熙寧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后改知徐州。二月與其弟蘇轍會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元豐元年,改筑徐州外小城,立東門黃樓。蘇軾作《黃樓賦》。
蘇軾的書法作品《寒食帖》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七月,監(jiān)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諫議大夫李定、國子博士李宜之等上疏彈劾蘇軾,說他謗訕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下獄。十一月三十日結案。此次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幾死,并寫文章向朝廷訣別,蘇轍、張方平、章惇、吳充、王安石、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尤其太皇太后曹氏勸諫,神宗動心,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由御史臺專人押送前往。蘇轍也因為其兄求情而遭貶為監(jiān)筠州鹽酒務。司馬光、黃庭堅、乃至王安石之弟王安上皆罰銅二十斤。蘇軾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與張懷民交游,也結交禪門人士,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p>
蘇東坡夜游承天寺
元豐四年,朋友馬正卿為蘇軾請到了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復于元豐五年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于首次游覽黃州赤壁時。十月,作《后赤壁賦》。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遷汝州團練副使,四月六日離開黃州,將雪堂留給當?shù)厝伺诉摾?,赴任汝州團練。途經(jīng)江州,游廬山、石鐘山,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經(jīng)過筠州,留蘇轍處十日。七月過金陵訪王安石,與葉志遠唱和詩,八月上旬應真州知州袁陟之邀,住真州州學20多天,九月初離開。蘇軾在楞伽庵寫經(jīng)、品茶、題名“慧日泉”。
元豐四年,朋友馬正卿為蘇軾請到了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復于元豐五年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于首次游覽黃州赤壁時。十月,作《后赤壁賦》。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遷汝州團練副使,四月六日離開黃州,將雪堂留給當?shù)厝伺诉摾?,赴任汝州團練。途經(jīng)江州,游廬山、石鐘山,作《題西林壁》、《石鐘山記》。經(jīng)過筠州,留蘇轍處十日。七月過金陵訪王安石,與葉志遠唱和詩,八月上旬應真州知州袁陟之邀,住真州州學20多天,九月初離開。蘇軾在楞伽庵寫經(jīng)、品茶、題名“慧日泉”。
元祐二年,除翰林侍讀。蘇軾與程頤的關系進一步惡化,兩人黨徒互相攻訐。十一月,拜戶部侍郎。三年,蘇軾以翰林學士知貢舉,負責取士。蘇軾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當時但凡是禮部特別上奏的都濫賜出身,蘇軾和孔文仲以為不可,遂上《論特奏名人恩澤太濫札子》。此后朝廷接納其建議,設置了特奏名進士、諸科取士的限額及品階。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出知杭州,與執(zhí)政恩例(同副相待遇)。到杭州之日,上表云:“江山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
元祐五年(1090),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筑橋,是為蘇堤。五月,拜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三月九日,罷杭州,召還朝,除翰林承旨,入侍邇英殿。八月,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然而蘇軾還朝后被賈易等人借故彈劾,此事件即蜀洛黨爭,之后蘇軾出知潁州。蘇軾曾道賈易為程頤之死黨,因此“怨臣兄弟最深”、“易在必報”,呂陶亦曾指出此段關系。由于宰相呂大防、劉摯和高太后都覺得賈易言過其實,“排擊人太深,須與責降”。為了平息黨爭,高太后采用呂大防的建議,將蘇軾與賈易都外放為地方官。
蘇軾足跡地圖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揚州。九月召還朝,以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元祐八年,言官黃慶基、董敦逸彈劾蘇軾。八九月間,蘇軾出知定州。
紹圣元年(1094年),章惇、安燾執(zhí)政,蘇軾遭來之邵彈劾,遂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貶所,住在僧舍中。
紹圣三年,惠州修新橋,蘇軾典賣了自己的腰帶以資助建設。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營建白鶴峰新居。五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至四月十七日,蘇軾接到命令,遂貶儋州。沿途路經(jīng)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后上渡船。當時蘇轍也被貶謫至雷州,兩兄弟恰好相遇于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島。六月十一日,蘇軾告別弟弟,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時無地可住,蘇軾就在官舍暫住。不久,當?shù)厝藶樗巳g房屋,蘇軾將其命名為桄榔庵。
元符元年,蘇軾在儋州,游天慶觀。吳子野來訪。蔡京派遣呂升卿、董必等去嶺南謀害蘇軾兄弟,曾布向皇帝進言不可,救兩人免于大難。元符二年,瓊州進士姜唐佐來到蘇軾處學習。元符三年(1100年),徙貶所于廉州,隨即又任舒州節(jié)度副使、永州居住。過廣州、清遠,到英州時,賜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在外軍州(即隨意選擇偏遠州郡居?。?/p>
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四月下詔讓蘇軾北還。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獲赦北歸行經(jīng)南安軍。正月到虔州,五月,第三次到真州。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shù)”,由米芾安排住東園休養(yǎng)。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孫氏館病卒,享年六十四歲。由弟蘇轍歸葬于郟縣小峨眉山(汝州郟城縣釣臺鄉(xiāng)上瑞里)。南宋孝宗追贈謚號“文忠”。
滿肚子不合時宜
蘇軾一日飯后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內(nèi)中所裝何物,一婢說是文章,一婢說是見識,蘇軾皆不以為然。獨有王朝云朗聲道:“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編輯 | 臥闌聽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