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加班最先影響的是身體。
但其實,在心理層面,最先“受傷”的,可能是你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情緒識別準確度,代表著你能不能從別人一句話、一個表情、一段語氣里,準確讀懂對方的真實情緒。
而調(diào)用這個能力,對一個疲憊的大腦來說,非?!百M電”。
在高壓、長期加班的狀態(tài)下,大腦為了省能,就會悄悄降低在這方面的投入。
于是你開始變得:
?更難察覺朋友或伴侶的情緒變化;
?更容易忽略別人的委婉表達;
?更容易“錯過”他人發(fā)出的親密信號,甚至誤解他們的好意。
你并不是故意冷漠,是大腦被迫進入了“情緒省電模式”
心理學小知識:
一項發(fā)表于《職業(yè)與環(huán)境醫(y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的研究發(fā)現(xiàn):
長期每周工作超過52小時的醫(yī)療工作者在大腦結構上出現(xiàn)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執(zhí)行功能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相關的區(qū)域。這些變化可能是大腦對持續(xù)壓力的應對機制,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人的情緒不穩(wěn)定和認知功能下降。
這種下降不僅影響親密關系,還可能引發(fā)人際沖突、情緒隔離、甚至慢性孤獨感。
小 Tips|如何重啟你的“共情感知”系統(tǒng)?
1.每天下班后,做一次“情緒清點”
問問自己:
“我今天的情緒關鍵詞是什么?”
“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安靜、放松,還是表達?”
讓情緒有出口,也是一種“清除緩存”的方式。
2.主動發(fā)問,而不是被動察覺
哪怕只是問一句:“你最近還好嗎?”
這種主動關心,不需要等到別人“情緒爆炸”才開啟。提前與人建立連接,比事后安慰更重要。
3.給自己“反應時間”,別讓“我沒事”成為默認回答
很多高壓工作者習慣壓抑情緒,一有不舒服就下意識說“沒事”。
但你可以嘗試換種方式說,比如:“我現(xiàn)在還不知道怎么說,但我有點累/煩/空?!?/p>
這也是一種真實表達,更有助于被理解。
你有沒有也察覺到:
工作越拼命,越不知道怎么親近人?
留言聊聊你最近想“關心,卻不知道怎么開口”的人。
我們都可以學著重新連接,慢慢找回愛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