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偉大的革命家鄧穎超女士走完了她的一生,安詳?shù)亻]上眼睛。
她的秘書趙煒,隨即針對她的后事處理問題,向中央提出了四點。
正常情況下,趙煒作為鄧大姐的秘書,她的話一定會被中央重視。
但當時,中央?yún)s并不認同她提出的四點問題,還把人民群眾的理由給搬了出來。
趙煒到底說了什么?這四點,和鄧大姐本人又有什么關系?
1976年年頭,鄧大姐送走了她這一生最親愛的革命伴侶,周總理。
他們兩個人是中央乃至全國的模范夫妻,相識于少年時代,多年來彼此攜手,共同奮斗。
有著一樣的志向,你懂得我的堅守,我懂得你的追求,靈魂伴侶莫不如是。
周總理的離開,對鄧大姐的打擊很大,不過并不會把這個堅強勇敢的女性徹底打倒。
她用一個人的肩膀,扛起了兩個人的責任,繼續(xù)踐行著他們共同的使命。
西花廳的海棠花開了又敗,敗了又開。
年復一年,站在海棠樹下的人,卻從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
鄧大姐守著西花廳的回憶,望著遠方的路,同樣年復一年,獨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1991年,因為肺炎和高燒,她住進了醫(yī)院,放不下的工作只能暫停,每天休息的時間,也比從前多了許多。
看著鄧大姐瘦瘦弱弱的樣子,秘書趙煒非常心疼。
她在鄧大姐身邊工作多年,兩人也早已經(jīng)把對方看成自己的家人。
現(xiàn)在,她只希望鄧大姐能保重身體,能讓自己的生命延長一些,再延長一些。
可惜生死有命,再偉大的人,也沒有辦法逃避這個規(guī)律。
面對死亡,鄧大姐的態(tài)度是平和的。
她經(jīng)歷過革命年代無數(shù)次生死一瞬的緊張關頭,也經(jīng)歷了戰(zhàn)友愛人的離開。
現(xiàn)在年紀大了,自己早就已經(jīng)看開了,也不避諱談論這個話題。
只是,鄧大姐每每提及類似的話題,趙煒的鼻子總是會發(fā)酸。
她沒有那么平靜,無法坦然面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
就算真的到了1992年7月11日凌晨,鄧大姐的心臟漸漸停止跳動,她都還沒有完全做好心理準備。
痛徹心扉的感覺,實在是很不好受。
趙煒強撐著精神,幫著處理鄧大姐的后事。
因為她是貼身秘書,所以有的事情,還得她來拿主意。
面對中央工作人員,趙煒提出了四個要點,這四個要點,都是鄧大姐在臨終之前對她的叮囑。
其中一個,就是不要讓工作人員為她守靈。
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鄧大姐相信,人死如燈滅,眼睛閉上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守靈這個習俗,在她看來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反而還會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
和她一樣的老一輩革命家就是這樣,一輩子堅持著一個原則。
永遠不會用人民群眾的事情來麻煩自己,但永遠不會用自己的事情去麻煩其他人。
從前的周總理就是如此,哪怕病入膏肓,躺在病床上精神不濟。
他還都是要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盡量不去打擾其他人,唯恐享受到了任何一點特權。
這對革命伉儷,他們有著同樣的人格底色,骨子里也都是一樣的人。
在這一點上,他們還做過一件相同的事情。
周總理生命垂危之時,曾經(jīng)叮囑過醫(yī)護人員。
如果到了最后一刻,不要浪費時間和資源來搶救他,要把寶貴的醫(yī)療資源留給其他更需要的人。
同樣地,鄧大姐住院之后,尤其是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了預感之后,也做出了相同的囑托。
到了后面,不要再把時間精力花費在她的身上,要去關注其他病人。
永遠先人后己,永遠先大家后小家,這就是他們。
從道理上,醫(yī)護人員們承認,有的時候,搶救其實就是徒勞無功的。
但是從情感上,沒有一個人能眼睜睜看著周總理和鄧大姐離開,并且無動于衷。
他們的人格魅力,足以改變所謂的道理,勾起人心底里最純粹的感情。
所以從鄧大姐生前的風格來看,她拒絕工作人員守靈,這是有跡可循的。
不過,黨中央并沒有完全遵從她這個想法。
中央充分尊重鄧大姐的決定,但工作人員們大多愿意自發(fā)送別她最后一程。
所以即使不安排大費周章的守靈計劃,每天晚上,還是會有人心甘情愿留下來值守。
輪流值班,這是權衡鄧大姐遺愿和工作人員感情之后的決定。
趙煒提的第二點,也是鄧大姐的第二個想法,就是不在家中吊唁。
同時還有第三點,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讓她安安靜靜地離開。
以上兩點,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意思,不要大張旗鼓,不要高調(diào)宣布,把她當成一個普通人,不要勞動廣大人民群眾。
這一點,先別說中央能不能認同了,廣大人民群眾就無法接受。
其實,在得知鄧大姐去世的消息之后,很多人就一直在打聽,怎么樣才能親自來送別鄧大姐。
一些敬愛她的老百姓,更是專程從外地趕來,就是為了和她告別。
在普羅大眾的心中,鄧大姐是一個為他們、為國家而做出過巨大犧牲的人,是一個為了崇高理想事業(yè)而奮斗終身的人。
她是人民的好干部,人民的情感天平,會永遠向她傾斜。
如果真的不舉辦追悼會,這讓中央如何向人民群眾交代?很多老百姓可能會覺得情感受傷,也可能會終生遺憾。
但是考慮到鄧大姐低調(diào)樸實的想法,中央肯定也不能把規(guī)模搞得太大,這也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于是思來想去,中央決定不舉行繁復的吊唁儀式,而是舉辦小型的追悼會,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寄托哀思的渠道。
工作人員也要嚴格控制進場的人數(shù),總之不能把事情搞得太高調(diào),同時也要照顧到人民群眾的情緒。
中央的顧慮和想法,趙煒其實也是能夠理解的,因此在思索再三之后,她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至于趙煒傳達的最后一點要求,就是不接待日本友人來到北京吊唁。
關于鄧大姐這個想法出現(xiàn)的原因,后世曾做出過一些猜測。
有人說,她可能是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樸素感情,不愿意讓日本友人的出現(xiàn),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還有人說,她一直追求的就是低調(diào),日本友人也好,其他國家的友人也好,盡量都不要麻煩他們跑一趟。
總而言之,對于這一點,中央是絕對尊重的。
他們決定讓中日友好協(xié)會出面,在日本大使館設置一個小型的吊唁現(xiàn)場。
鄧大姐的這四點要求,從頭到尾,考慮的都是國家,而不是自己。
她不向往偉大革命家的美名,也不需要無數(shù)鮮花,無數(shù)哭泣的聲音。
她想要的,是我們這個國家越來越好,是老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幸福。
趙煒陪伴著她,直到生命的終點。
最后的最后,她的骨灰,也由趙瑋撒向了江河之中,從此與祖國的山川河流同在,與人民群眾同在。
當骨灰從手上被吹走的那一刻,趙煒的心好像也空了一下。
此時此刻,她是真正地要和鄧大姐告別了,和對她影響至深的長者告別。
或許在時空的某一個交疊處,骨灰同樣撒向了大好河山的周總理,會和鄧大姐再相逢。
這對革命夫妻,靈魂伴侶,他們會執(zhí)子之手,共同見證祖國的繁榮與強盛,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資料:
1、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我所知道的鄧穎超往事(上)——《縱橫》2014年第2期20-26,共7頁
2、鄧穎超的“骨灰盒”遺囑——《共產(chǎn)黨員》2013年第3期58-58,共1頁
3、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黨性作風100典(三)——鄧穎超:兩份遺囑,一座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