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中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貴也?!?/strong>
凡事以少為貴。萬物如此,人生亦如此。
人生在世,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學(xué)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才會活得輕松、自在。
中醫(yī)講:“多言則氣乏”。
說話多、聲音響會耗費人體的氣。
可見,寡言少語對于養(yǎng)人之靜氣有多么重要。
靜氣是一個人從心底生出的從容和泰然,人前顯的是涵養(yǎng),給自己留下的是豁達。
東漢劉秀打天下的時候,手下有文武雙全的馮異為其出生入死,功助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為人謙遜低調(diào)。
每當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將領(lǐng)們總是坐在一起,高談闊論,論功談賞,而馮異則常常獨自避坐于大樹之下,靜靜地思考著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得失。
久而久之,將士們知道他淡泊名利的特點,便戲稱他為“大樹將軍”。
縱然他才華出眾,但卻不曾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特長,反而讓劉秀記住了他。
后來,他明確向劉秀表明了支持其稱帝的想法,成為了劉秀的心腹,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
馮異的行為正體現(xiàn)了,一個能安之若素、適時寡言的人,往往是最后的人生贏家。
反觀不少能言善辯的人,在與人對談時總喜歡居高臨下,持口舌之利,這樣的人遲早吃大虧。
古人常說:“智者寡言,愚人善辯?!?/p>
寡言,不僅是一種養(yǎng)生,更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智慧。
人到中年,學(xué)會少說多聽,在寡言中沉淀自己的心。
當心靜下來便能生出智慧,人也算活得通透。
《管子》載:“寡事成功,謂之知用?!?/strong>
這條經(jīng)典名句很有現(xiàn)實意義。今天,人們可以做的事情豐富多彩,但做成功的事情很難。
所以,管子建議,要想用力少而辦成事,關(guān)鍵在于“心不動”。
何謂“心不動”?就是能夠?qū)W⒂谧约菏种械氖隆?/p>
從古至今,名留青史,為人稱頌的,無一不是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
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少年時就毅然選擇了在兵法戰(zhàn)策上深入學(xué)習(xí),深信將來定會干出一番大事。
當時天下戰(zhàn)亂紛紛,韓信把當時廣泛流傳的兵書都閱讀過,滿腦子都是兵書戰(zhàn)策,連胯下之辱都不在乎。
為了總結(jié)前輩趙括紙上談兵的失敗教訓(xùn),他更是常常爬在地上細心觀察螞蟻群的出入行動,領(lǐng)悟出各種情形下的排兵布陣方案。
這才有了韓信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戰(zhàn)術(shù)取得勝利。
即使在后來離楚歸漢后,做了個糧倉管理員。雖是小官,但韓信卻認認真真做事,將糧倉管理得井井有條。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韓信從后勤這塊也學(xué)到不少書本里沒有的實踐知識,為日后領(lǐng)兵打仗取得勝利奠定基礎(chǔ)。
一個能成事的人,往往能專注在少數(shù)幾件事,而不僅僅是每天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的。
只有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不會給生活徒增煩惱。
古人云:“世上本無憂,庸人自擾之?!?/strong>
一個人,如果心中時常憂慮著很多雜事,那么很容易感到心累。
最后,甚至?xí)?dǎo)致還沒有開始做,心力就浪費了一大半。
所謂“憂傷肺,思傷脾”,要想怡神養(yǎng)心,秘訣在于寡思善忘。
有人曾向蘇軾請求寫一幅字,內(nèi)容是養(yǎng)生長壽的古方。
蘇軾微笑著說:“這好辦,今天就贈給你這四味藥?!?/p>
隨即,他拿出宣紙,寫下:
- 一曰無事以當貴
- 二曰早寢當以富
- 三曰安步以當車
- 四曰晚食以當肉
其中,第一味藥“無事以當貴”,就是在告誡人們,遇事要看得開、放得下,身心才會舒適自在。
楊絳先生在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相繼去世后,不僅要承受親人離世的悲痛,還有抵御外界對于錢鐘書名氣的利用。
換作一般人,很可能早就被拖垮了,但是楊絳先生卻能收回全部的心神到讀書寫作中。
她走過105個漫長而動蕩的歲月,以「從容于表,淡然于心,豁達于情,優(yōu)雅于骨」的人生姿態(tài)驚艷了世人。
很喜歡一句詩,“任憑窗外風吹雨打,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低谷,此時倘若一個人還能把心沉下去,腳踏實地的做好手頭的事,一定會有所成就。
縱使生活有千難萬難,不如一笑而過,難得糊涂。
孟子說:“養(yǎng)心莫過于寡欲?!?/strong>
學(xué)會知足常樂,是最好的養(yǎng)心之法。
其實,這世上人人都想要聲色名利,但是貪得無厭就會招致煩惱。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過度的欲望,只會讓人沉淪于無底深淵。
古代有一個僧人,從樹林中驚惶失措地跑出來,恰好看到他的兩個好朋友在林邊散步,便氣喘吁吁地大喊道:“我剛剛在樹林中挖出了一堆黃金!它們會吃人!太可怕了!”
兩個人聽了很震驚,連忙問僧人:“真的嗎?你在哪里挖出來的黃金?快告訴我們吧?!?/p>
僧人索性就告訴他們黃金在哪里,他的兩個朋友果真找到那個地方,發(fā)現(xiàn)僧人所說不假。
于是,一個人嘲笑僧人很傻,另一個人說:“我們怎么把這些黃金拿回去?”
兩個人開始討論,決定在這里吃飯,等到天黑了再把黃金拿回去。
其中一個人說:“我留在這里看著,你先去拿一些飯菜來?!?/p>
另一個人聽了建議起身回家,不過在半路上,那個人就在想:“回去了,我先吃飽飯,再給他的飯里下藥,把他毒死了,黃金就全是我的了?!?/p>
然而,留下來看黃金的那個人也在想:“等他一回來,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這些黃金就全歸我了?!?/p>
結(jié)果,當他拿著飯菜回到樹林里時,另一個人就掄起木棒從背后狠狠地打死他。
接著,他大口地吃起朋友送來的飯菜??蓻]過多久,他就感覺肚子里像火灼燒一樣難受,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中毒了。
臨死前他說了一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僧人說的話太對了!”
欲望,本是人天生的動力,或者稱之為本能,餓了想吃,渴了想喝,困了想睡,窮了想暴富。
適度的欲望,可以激發(fā)一個人成事。但一個人如果被貪婪所控制,就會做出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人到中年,與其沉迷于物欲,不如學(xué)會斷舍離。
欲望越少,內(nèi)心越安寧,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道德經(jīng)》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人生就是一場靈魂的修行。修煉內(nèi)心,回歸生命的本質(zhì),才是一種真正的富足和喜悅。
寡言,懂得適時沉默,才能守得靜氣;
寡事,懂得量力而行,才能終成大事;
寡思,懂得適可而止,才能享受自在;
寡欲,懂得知足常樂,才是最好的養(yǎng)生。
愿你懂得“寡”的智慧,熱情地活在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