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加沙,空氣里不是熱浪,是硝煙和緊張。以軍在納賽爾醫(yī)院附近又被哈馬斯玩了一把“連環(huán)計”?,F場情況很典型:先是一陣爆炸,剛有點動靜,馬上又是一輪槍聲。等增援部隊趕來,哈馬斯早就埋伏好,交叉火力一開,5名以軍士兵倒下。這些年,不少人說加沙像現代沖突的試驗場,但對這里的士兵和平民來說,這就是一場沒底線的消耗戰(zhàn)。
哈馬斯這套“連環(huán)計”可不是臨時起意,他們熟悉以軍套路,專門找準了以色列的弱點。自從去年10月新一輪沖突開始,以色列地面部隊在加沙越打越被動。最初,特拉維夫高層還信心滿滿,覺得幾周內就能解決哈馬斯,結果時間一拖再拖,哈馬斯沒被打垮,以色列反倒被拖進了泥潭。以軍推進沒幾步就遇到地雷、簡易爆炸裝置、伏擊,幾乎每次行動都有傷亡。表面上看,戰(zhàn)線在推進,其實是陷入一輪又一輪的消耗和反擊。
這次納賽爾醫(yī)院事件有幾個特別關鍵的點。哈馬斯選醫(yī)院做誘餌,就是要把以軍拖進國際輿論的泥潭。只要以軍進入醫(yī)院,不管抓到誰、炸了什么,國際社會都會指責他們不顧平民和人道主義。果然,卡塔爾、約旦、埃及第一時間站出來譴責以軍,德國也要求以軍保護在加沙的記者和醫(yī)護人員。以色列一邊要考慮軍事效果,一邊又要被全球“道德審判”,哈馬斯只需靜觀其變。
以軍對醫(yī)院的襲擊方式也暴露了他們對城市作戰(zhàn)的低估。哈馬斯明明白白地知道以軍的行動路線和應急節(jié)奏。先用爆炸吸引以軍小隊進場,第一波部隊一亂,狙擊手和小股武裝趁機開火,等增援部隊一來,再來一輪爆發(fā)。以軍原本以為來救援,結果成了哈馬斯的新目標。這5名士兵的犧牲,不只是數字,更是一次次被打穿的戰(zhàn)術漏洞。以軍的情報再強,碰上哈馬斯這種“土辦法+心理戰(zhàn)”,一時半會還真招架不住。
納賽爾醫(yī)院這一幕,其實就是加沙“連環(huán)陷阱”的縮影。以色列最頭疼的,不是哈馬斯的武器多高級,而是對方對“沖突心理”和“國際輿論”的精準把控。過去一年,哈馬斯總是用平民區(qū)、醫(yī)院、媒體機構做掩護,把以軍拖進道德困境。每次以軍強攻,國際社會就會有新一輪的譴責和壓力。以色列再怎么說自己只打恐怖分子,新聞畫面里倒下的總是醫(yī)護和記者。連德國這樣的盟友,也只能“譴責+呼吁保護”,美國更是用否決權替以色列擋風頭,裝作什么也沒看見。
說到這里,繞不開以色列的情報系統(tǒng)。外界一向把摩薩德和辛貝特吹得特別神,其實這些情報機構雖然在暗殺哈馬斯、伊朗目標上有“神操作”,但在加沙巷戰(zhàn)里,技術再好也防不住哈馬斯的“地頭蛇”戰(zhàn)術。哈馬斯有地道,有民居掩護,還會放假情報讓以軍犯錯。摩薩德和中情局表面合作,私下也互相提防。約翰·基里亞庫那句“他們總想在我們總部裝竊聽器”,不是段子,是現實。高科技壓不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這正是以軍最難受的地方。
戰(zhàn)場的這些連環(huán)陷阱,對以軍士氣和國內輿論影響特別大。8月23日,以色列又爆發(fā)大規(guī)模抗議,要求政府停止軍事行動,先救人再說。被扣押人員的家屬直接在國防部樓下集會,要求政府和哈馬斯達成?;穑劝讶司瘸鰜?。哈馬斯順勢回應,接受埃及和卡塔爾調解,愿意停火60天并釋放部分被扣押人員。以色列政府繼續(xù)進攻,擔心人質更危險;停火,又怕被說軟弱。哈馬斯就靠人質和輿論,把以色列死死拖在加沙。
以色列的煩惱還遠不止于戰(zhàn)場。經濟上,雖然以色列股市在沖突期間表現強勁,但財政壓力和國際形象危機早就積壓不少。軍費開支大漲、國債翻倍、外資撤離、國際評級被下調,這些問題一天一天堆著。以色列靠“沖突債券”把美國地方養(yǎng)老金、海外猶太資本都拉進來,短期能緩解壓力,但難以應對長期消耗。挪威、愛爾蘭等主權基金紛紛撤資,法國、德國公開譴責,連美國也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選擇性沉默”。以色列想靠全球資本撐下去,但經濟和外交的雙重壓力,已經讓高層很頭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