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導致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RSV分為A和B兩個亞型,其融合蛋白(F蛋白)以同源三聚體形式暴露于病毒表面,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膜融合,是疫苗研發(fā)和抗體篩選的關鍵靶點。F蛋白在膜融合過程中由融合前高能態(tài)(pre-F)不可逆地轉變?yōu)槿诤虾蟮湍軕B(tài)(post-F)。研究表明,pre-F狀態(tài)下的?表位和V表位是F蛋白最強的中和抗體表位,而在post-F狀態(tài)下,這些表位被遮擋,導致其誘導的中和抗體效能遠低于pre-F狀態(tài)。
目前獲批上市的RSV疫苗(如GSK、Pfizer和Moderna公司研發(fā)的產品),以及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以F蛋白為主要免疫原的候選疫苗,普遍采用點突變、引入二硫鍵及增強靜電相互作用等策略,以穩(wěn)定F蛋白于融合前(pre-F)構象。然而,這類基于pre-F的疫苗在儲存過程中仍面臨抗原構象由pre-F向融合后(post-F)不可逆轉變的挑戰(zhàn),導致其保護效力顯著下降。此外,現(xiàn)有以F蛋白為靶點的RSV疫苗多數(shù)僅針對單一A亞型,或通過簡單混合A、B兩種亞型抗原實現(xiàn)免疫,這可能引發(fā)免疫應答不均衡的問題。近年B亞型毒株的感染比例逐漸上升,因此研發(fā)更具廣譜性的RSV疫苗已成為臨床亟需。同時,疫苗相關性呼吸道疾病(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s,VAERD)依舊是RSV疫苗研發(fā)中難以規(guī)避的重要挑戰(zhàn)。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齊建勛研究員、高福院士以及王奇慧研究員在eBioMedicine 期刊聯(lián)合發(fā)表了題為“Rational design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dimeric F-subunit vaccines in protein and mRNA form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于免疫聚焦策略,借助人AI設計,獲得了僅保留II、V和?表位的優(yōu)勢免疫原模塊,最大限度的去除非中和表位。研究團隊通過串聯(lián)二聚體的構建策略,將A、B兩種亞型的優(yōu)勢免疫原模塊融合,開發(fā)出覆蓋雙亞型的融合抗原 scDimer AB。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他們成功研制出RSV單鏈二聚體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及mRNA疫苗,突破了現(xiàn)有RSV疫苗設計的關鍵技術瓶頸。
生化數(shù)據(jù)顯示,scDimer AB對?表位抗體Am22、V表位抗體CR9501及II表位抗體Palivizumab的親和力均與經典構象穩(wěn)定化抗原DS-Cav1相當;但其與III表位抗體MPE8的結合能力較弱,同時不與I表位抗體4D7和IV表位抗體101F發(fā)生結合。這一獨特的結合特性精準實現(xiàn)了對優(yōu)勢中和表位的免疫聚焦,充分體現(xiàn)了設計理念的初衷。
在蛋白質熱穩(wěn)定性分析中,scDimer AB的Tm值達到83.27℃,顯著高于已報道的RSV疫苗。在4℃保存100天或37℃保存28天后,其II、V及?表位與對應特異性抗體的結合能力仍超50%,充分展示出其卓越的結構穩(wěn)定性與應用潛力。
動物實驗表明,scDimer AB誘導的pre-F結合抗體水平顯著高于post-F結合抗體,與免疫DS-Cav1的小鼠相當,而post-F結合抗體水平則低于DS-Cav1,驗證了其免疫聚焦效應。在中和抗體方面,scDimer AB無論以蛋白疫苗還是mRNA疫苗形式接種,均能誘導與DS-Cav1相當水平的中和抗體,且可中和RSV A型和B型毒株。棉鼠免疫攻毒保護實驗顯示,免疫組體內未檢測到殘留活病毒,表明疫苗可實現(xiàn)徹底的病毒清除。在細胞免疫方面,兩種疫苗形式均能誘導較強的T細胞免疫反應。進一步地,序貫免疫(先進行mRNA免疫,后經鼻腔給予蛋白疫苗)相比單獨mRNA疫苗免疫,動物鼻腔、肺灌洗液及血清中的IgA抗體水平顯著提升,而IgG水平不變,提示聯(lián)合免疫策略能有效增強黏膜免疫反應,有助于在呼吸道前端阻斷病毒入侵,為RSV疫苗的設計與免疫策略優(yōu)化提供了新思路。
Figure:基于RSV F蛋白的單鏈二聚體蛋白疫苗設計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RSV抗原設計策略,兼具免疫聚焦性、同時覆蓋A型和B型基因型的廣譜性、卓越的蛋白質穩(wěn)定性以及強大的免疫原性。該策略不僅顯著提升了疫苗的免疫效果,也為其他病毒疫苗的研發(fā)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可借鑒的路徑。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晶,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馬雪慧(浙江大學)、徐澤鵬(澳門大學)、博士生郭文靜,溫州醫(yī)科大學碩士生陳佳欽,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郭玉雙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齊建勛研究員、高福院士和王奇慧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