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為了集結兵力進軍東北,八路軍進行了自改編以來,第一次兵力摸底普查。
普查結果總兵力103萬人,其中主力部隊66萬人,升級地方部隊37萬人。
例如渤海獨立旅,也稱劉其人師,就是河北滄南九個縣獨立營合編后升級而來的。
這103萬八路軍戰(zhàn)士中,河北籍戰(zhàn)士占了六成以上,而這一點,以往被選擇性的忽視了。
1937年9月,八路軍主力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
這其中包括總部直屬部隊隊3000人。第115師下轄343旅(685團、686團)、344旅(687團、688團)以及一個獨立團共1.55萬人。
第120師下轄358旅(715團、716團)、359旅(717團、718團)共1.4萬人。??
第129師下轄385旅(769團、770團)、386旅(771團、772團)共1.3萬人。
需要補充的是,為了防備有心懷不測之徒,趁機偷襲兵力空虛的陜甘寧邊區(qū),八路軍第120師和129師,各留下一個戰(zhàn)斗團和師直屬隊守衛(wèi)陜甘寧。所以這兩個師抵達戰(zhàn)場的只有六個團1.5萬多人。還不如第115師一個師的兵力多。
八路軍之所以能在河北得到蓬勃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直接關系。
八路軍接受改編后,國民政府對其發(fā)展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只給了八路軍三個師的番號,按照每個師1.5萬人計算,總兵力被嚴格限制在4.5萬人以內。
山西的閻錫山陽奉陰違,目的就是想借日軍之手,削弱八路軍的實力。1939年更是因為山西新軍的歸屬問題,不惜與八路軍刀兵相見。
八路軍總部顧全抗日大局,主動放棄山西平原地區(qū),轉向周邊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山區(qū)發(fā)展。
肯定有山西的朋友會反駁說,武鄉(xiāng)縣14萬人口,有1.4萬人參加了八路軍,其中近2000人壯烈犧牲。
拜托,這在山西只是個例而已,這個數字如果拿到華北平原,根本排不進前100位。
還說什么“十年不征山西兵”,其中真正的原因還用人說嗎?
當4000多山西新軍調轉槍口,對準自己昔日的戰(zhàn)友時,就足以讓忠義千秋的關二爺蒙羞了。
相比之下,河南的情況就簡單多了。
豫北地區(qū)有孫殿英、石友三等軍閥,豫中一帶是湯恩伯。
后者是嫡系部隊,普通士兵每個月都有豐厚的軍餉。
都是當兵抗日,有軍餉總比沒有更有吸引力。
總有山東的朋友,吹噓只有他們的家鄉(xiāng),是靠自己的努力,從日寇手中奪回來的。
其實現實很扎心的,這樣的省份確實有一個,只不過是相鄰的河北。
雖然在抗戰(zhàn)初期,消極抗日的韓復榘就被咔嚓了,但是國軍在山東的勢力還是不容小覷。
在魯北有張子良部,膠東的趙保原,魯中的吳化文,魯南的馮子固。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手握重兵,私下里與日寇卻也眉來眼去,一個個居心叵測。
另外還有山東軍閥沈鴻烈,他手下將近20萬兵力,不熱衷于打鬼子,卻把積極抗日的八路軍視為眼中釘。單是犧牲在他手中的八路軍團職以上將領,少說也有七八個。
有這些人亂攪和,八路軍想在山東有大的發(fā)展也舉步維艱。
另外在湖西根據地和泰山根據地,還都搞了大規(guī)模的肅反,整得根據地內人人自危,從而導致了這兩個根據地最終失守。
人們經常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稱作山河四省。其實在抗戰(zhàn)期間,河北的情況,和另外三個省還是有所區(qū)別的。
盧溝橋事變之后不久,國軍就徹底放棄了河北。
理由無非兩個,一個是河北千里大平原,無險可守。第2個就是國軍恐懼兩線作戰(zhàn),他們要集中兵力,在長江沿線與日軍對峙。
但他們忘記了河北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民風淳樸彪悍,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1937年9月26日,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干事李博元,在唐縣軍城南下葦村,擴充了50多名獵戶出身的新兵,這些新兵槍法都不錯,每人配備兩支火銃,未經培訓就形成一定的戰(zhàn)斗力。
也許李博元自己也沒想到,他的無意之舉,揭開了八路軍在河北爆兵的序幕。
第115師獨立團旗開得勝,僅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擴充新兵1萬多人,編成四個大隊,統稱獨立第一師。
第115師騎兵營和教導隊也不甘示弱,相繼組建了冀察冀軍區(qū)第1團、第2團、第20團、第41團、第42團、騎兵團,以及兩個支隊(相當于團)。
表現最出色的是115師第685團的一個連,他一手創(chuàng)建了第四軍分區(qū),下轄第5團,第35團,第36團,第30團,三個大隊以及兩個區(qū)隊。
其中第5團兵力一直保持在5000人以上,是八路軍各團中兵力最雄厚的。
八路軍344旅在平山縣洪子店,僅用不到10天時間,就完成了第689團的組建。
與此同時,羅榮桓也在阜平縣,擴充了4000多名新兵。
此時第115師,已經極大的超出了一個師的編制,從而促成了這個師的第1次分兵。
第343旅將一個團留在陜甘寧,然后兵分三路,向山東進發(fā)。
其中一個團抵達魯南的湖西地區(qū)。
羅榮桓和陳光率領師直機關以及一個團共4000多人,抵達魯中地區(qū)。
肖華帶領300多人到達冀魯邊區(qū)。
冀魯邊區(qū)位于運河以東,天津以南的9個縣。清代這9個縣屬于天津府,而天津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河北省省會。所以稱為冀魯邊區(qū)有些勉強。
冀魯邊區(qū)有一支3萬多人的抗日武裝。
1937年11月,舉行了舊縣、黃俠鎮(zhèn)抗日大起義,總兵力1萬多人。其實黃俠鎮(zhèn)參加起義的不到300人,將其與舊縣(千童鎮(zhèn))一起相提并論并不適合。
在肖華抵達冀魯邊區(qū)前,第129師東進縱隊之津浦支隊已經先期抵達,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出發(fā)時只帶了30多人,在南宮縣補充了400多人后,來到冀魯邊區(qū)。
1938年10月,孫繼先帶領5000多人向魯南進軍,肖華帶著13,000多人轉戰(zhàn)魯西。
剩余部隊2萬多人,被編成6個團以及三個支隊,還有一個海上特務團。
1939年五月,上述各部隊都編入115師。
1940年1月,冀魯邊區(qū)抽調主力5000多人,組成魯南支隊,南下費縣,補充因兵力不足而處于困境的八路軍部隊。
此時的晉察冀邊區(qū),部隊擴充的速度,也同樣令人瞠目結舌。
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在晉縣小樵鎮(zhèn)誓師抗日,成立人民自衛(wèi)軍。到第二年3月,其所轄部隊已經發(fā)展到12個團(包括一個嚴重超編的獨立第2團),一個游擊師,以及三個支隊(相當于團,包括游擊第4支隊,清苑支隊、晉束支隊),總兵力5.5多萬人。
1937年12月,孟慶山在冀中,以自發(fā)的民間抗日武裝為基礎,組建河北游擊軍,下轄三個師共9個團,以及游擊第1師(下轄5個團),游擊第2師,還有游擊軍第1路到第12路,項修文的小八路,另外還包括郭志春、段樹生、魏大光、姜東升等四個支隊。
河北游擊軍總兵力6.9萬人。
1938年5月4日,人民自衛(wèi)軍和河北游擊軍正式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qū),下轄第六到第十軍分區(qū)。
此時的晉察冀軍區(qū),共下轄十個軍分區(qū),其中有八個全部位于河北境內,一共有124個團或者團級編制的支隊。
冀中軍區(qū)也贏得八路軍“兵庫”的美譽。
1937年10月6日,八路軍第120師在平山縣組建第359旅718團,原來留在陜甘寧的第718團改稱警備8團。第718團完全由平山子弟組成,因此又稱平山團。
1938年五月, 第120師716 團2營,與晉察冀一分區(qū)三團,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總兵力5000多人。
幾乎與此同時,在冀東爆發(fā)了規(guī)??涨暗目谷沾笃鹆x,參加起義的人數超過20萬。
第四縱隊緊急趕赴冀東接應。但由于縱隊首長錯誤估計形勢,竟然率領5萬多人從冀東撤往平西。
部隊一路上遭到日軍瘋狂的圍追堵截,犧牲烈士的遺體鋪滿了路面,最后只剩下3000多人,平安抵達平西。
途中冀東將領李運昌,感覺放棄冀東是個錯誤,所以半路上帶領近千人原路返回。這次戰(zhàn)斗損失可謂慘重至極。
11月24日,八路軍第120師直機關以及第358旅全部,先后分三批趕赴冀中,第358旅兩個團擴編為兩個獨立旅后返回晉西北。
第120師師直機關在冀中補充了4個團后,正式開辟了平西抗日根據地。
1939年2月,平西部隊與第四縱隊殘部合編為冀察熱遼挺進軍,下轄5個團。
這支部隊注定命途多舛,碩果僅存的冀東將領高志遠被錯殺,導致人心渙散,部隊難以得到長足發(fā)展。
1942年挺進軍的番號被取消,三年多時間還是5個團。
而返回冀東的李運昌,經過不懈努力,已經把冀東根據地擴展到22個縣,下轄六個主力團,以及大量的游擊武裝。
八路軍第129師,東渡黃河時全師9100人,除了師部以外,還有386旅以及第768團。
第768團在冀南地區(qū),擴編為5個團,后來因為晉西南兵力不足,這幾個團都劃撥給了太行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
第386旅兩個團,同樣也在冀南地區(qū),擴編到9個團。但番號中只有老丁的新一團,沒有云龍兄的獨立團。
另外120師還下轄一個旅,原來隸屬115師的第344旅,下轄4個團。后來與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相當旅)、新編第二旅、河北抗日民軍第1旅,第129師獨立游擊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總兵力3.1萬人。
部隊南下后,改稱八路軍第四縱隊,后來改編為新四軍三師和四師的主體。
1938年7月,第771團改稱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第1團,該縱隊下轄三個團,后來改成新編第四旅。
1937年12月底, 第129師769團的五個連,在威縣一帶,快速擴充到2萬多人,被統一編為8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稱之為東進縱隊,后又改成新編第七旅。
由于資料太過繁瑣,也很少有人能把這些看完,所以就偷工減料,直接告訴大家。 第129師一共組建了11個新編旅,其中九個在河北。還有一個警備旅,一個太岳縱隊。
另外冀魯豫根據地下轄三個軍區(qū),冀南軍區(qū)、太行軍區(qū)和冀魯豫軍區(qū)。
冀南軍區(qū)下轄七個軍分區(qū),一分區(qū)下轄個團團,三個支隊。二分區(qū)轄三個團。三分區(qū)轄一個支隊和5個團。4分區(qū)轄4個團和兩個支隊。5分區(qū)下轄4個團。6分區(qū)下轄6個團。七分區(qū)下轄5個團和一個支隊。
太行軍區(qū)的第一、第五、第六軍分區(qū)位于河北境內。第一軍分區(qū)除了河北的7個縣外,還包括山西的平定、昔陽、和順等三縣的東部山區(qū)。下轄三個團。
第五軍分區(qū)10個縣,除了河北的8個縣,還有河南的林縣和安陽,下轄5個團。
第六軍分區(qū)完全在河北境內,雖然只有4個縣,但由于邢臺和沙河兩個縣面積大人口多,所以一口氣新組建了8個團,還比其他軍分區(qū)多了一個軍區(qū)警衛(wèi)團。
至于冀魯豫軍區(qū),就是以八路軍115師344旅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第二縱隊的根據地。下轄三個軍分區(qū),魯西、冀南和豫北各占一個。
第二縱隊南下后,整個軍區(qū)只剩下7000多兵力,最尷尬的河南水東軍分區(qū),下轄只有一個1000來人的獨立團。
直到1944年,上級命令將兵力雄厚的冀南軍區(qū),并入冀魯豫軍區(qū),才擺脫了兵力使用捉襟見肘的困境。
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八路軍在河北擴編了187個團,到1940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400個。占了八路軍總兵力的七成以上。
也是這一年,關于八路軍在河北擴充新兵,有了新的規(guī)定。河北130個縣,大縣走團(1500人),小縣走營(600人)。
但僅過了兩年,由于部隊傷亡太大。這個命令也悄無聲息的無人提及了。
只要條件允許的就可以參軍,年齡也放寬到16歲以上。十二三歲參軍的也不罕見。
很少有人注意到,日寇在河北常年駐軍超過20萬,比山東、河南、山西的總和還要多。
有人發(fā)現過這樣一件事,日軍在青島、濰坊、威海三地的駐軍,與河北的平山、靈壽、行唐三個縣一樣多。
在平原地區(qū)與武裝到牙齒的日寇作戰(zhàn),犧牲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滄縣是個人口大縣,抗戰(zhàn)期間有7萬多人參加了八路軍,最后只活下來2800多人。
任丘參軍人數超過2萬人,戰(zhàn)后幸存的不到4000人。
平山縣參軍人數也在7萬人以上,由于是山區(qū),生存率較高,最后有1.2萬多人迎來抗戰(zhàn)勝利的喜訊。
鹽山縣參軍人數1.4萬多人,犧牲過萬。
饒陽是個只有7.8萬人的小縣,但是參加八路軍的人數超過1萬人。最終幸存者不到3000人。
抗戰(zhàn)時期,靈壽縣也是總人口還不足7萬人,先后有5377人參加八路軍,最終幸存者不足30%,這還是占了西部都是山區(qū)的便宜。
犧牲比例最高的當屬冀東22縣,他們孤懸一隅,處于日軍華北派遣軍和關東軍的夾擊之下,那里的八路軍戰(zhàn)士幾乎每天都在戰(zhàn)斗。
灤南縣有2.14萬人參加了八路軍,最后幸存的只有2400人。
并不是所有在河北組建的八路軍部隊犧牲都有這么大,例如1942年被調往陜甘寧的12個團,并由此組建的陜甘寧警備旅,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等等,幾乎都沒有太大的傷亡。
日本投降后,八路軍總部統計兵力共103萬人。其中超過60%都是河北級戰(zhàn)士。
更讓總部難以接受的是,河北各縣呈報上來的8年間參軍人數高達144萬!
據統計,在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犧牲的團職以上干部3438人,其中超過半數都是河北人。這還不包括佟麟閣、范筑先、門炳岳、武士敏、安德馨等32位國軍高級將領。
寫到這里,心情有些沉重,耳畔似乎又響起那首抗戰(zhàn)時期流行在河北的民歌: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寸布,拿出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部隊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