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比我更慘,所以我不該抱怨”
父母已經(jīng)盡力了,所以我不能生氣”
“如果我接受愛,日后只會失望”
不知不覺中,我們很多人都背負著來自過去的無形包袱——它們以無意識信念的形式存在。
這些信念看似是“人生智慧”,實際上卻阻礙了我們活出完整的人生。這些限制性認知大多形成于童年時期,那時我們還缺乏用批判性思維審視它們的能力,但它們卻在潛移默化中持續(xù)影響著我們成年后的生活。
它們聽起來合理,甚至披著“美德”的外衣,卻在一步步削弱我們真誠生活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這些認知模式、它們在邏輯上的漏洞,以及它們是如何阻礙我們成長的。
“別人比我更慘,所以我不該抱怨”
這種想法往往源于童年:當你表達情緒時,得到的卻是讓你心生愧疚的否定。
比如你說自己難過,有人會讓你“想想那些擁有得更少的人”;你為某件事心煩,總有人提醒你“要多看看自己幸運的一面”。
這些話背后的潛臺詞是:你的痛苦必須要有“正當理由”才值得被認可。沒有人真正接納你的情緒,反而教會你將情緒“理智化”——跳出自己的感受,用理性分析去對待情緒。
可仔細想想,這種隱藏的信念其實非常荒謬:痛苦并不是一場“你多我就少”的零和游戲。為什么感恩與痛苦不能共存?這個世界足夠大,每個人的困境都應當被看見。
如果你因為覺得自己“痛苦得不夠資格”而壓抑自己的難處,其實是在剝奪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表達感受并獲得支持。
更諷刺的是,這種壓抑對“那些處境更差的人”沒有任何幫助。相反,它只會在你心中埋下無意識的怨恨,讓你變得情感麻木,逐漸失去真誠共情他人的能力。共情的第一步,本就是“看見痛苦”;如果你連自己的痛苦都視而不見,又怎么可能真正看見別人的痛苦?
如果你能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那些被妥善處理過的痛苦,反而會成為你理解他人的橋梁。說到底,一個勇敢面對過自己悲傷的人,比一個將痛苦掩藏在“表面感恩”之下的人,更能為他人的眼淚留出空間。所以,坦誠面對自己的創(chuàng)傷,根本不是什么自私的行為。
“父母已經(jīng)盡力了,所以我不能生氣”
這個看似合理實則有害的思維陷阱,背后隱藏著一個核心心理機制:我們總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要維持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小時候,我們確實完全依賴照顧者才能生存,因此內(nèi)心會拼命維持“他們是好的、安全的”這種幻覺。
精神分析師羅納德·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曾指出,對孩子來說,從心理層面相信“是我不夠好,父母是好的”,遠比接受“父母并不完美,而我無能為力”這樣可怕的現(xiàn)實要來得安全。
長大之后,很多人仍帶著這種心理保護機制:每當關系出現(xiàn)問題,只會責怪自己,不愿承認父母也有他們的局限。我們會為他們的行為找借口,淡化自己受的委屈,甚至一提到童年有負面情緒,就會感到愧疚。
但即使父母已經(jīng)盡了全力,他們?nèi)钥赡芙o我們帶來痛苦——也許因為他們自己未曾解決的創(chuàng)傷,也許因為缺乏覺察,或情感上不夠成熟。
比如,你母親的焦慮可能源于她動蕩的童年,這份沉重壓得你喘不過氣,甚至壓抑了你的獨立性;而你父親的情感缺席,可能源自他從小在冷漠家庭中的成長經(jīng)歷,這讓你一直在人際關系中拼命尋求認可。
對那些高度敏感、善于共情的人來說,情況可能更加復雜。這些孩子早早學會了察覺并回應父母的脆弱,卻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自己的情感成長。“親子角色反轉(zhuǎn)”(Parentification)也常常隨之發(fā)生:他們被迫承擔起本應由父母負責的情感責任,從而壓抑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
否認或許能暫時維持平靜,但多年的壓抑之后,裂痕終會顯現(xiàn)。
也許你的真實感受會變成偶爾爆發(fā)的憤怒與怨恨;也許你在父母身邊會越來越缺乏耐心;你可能會開始回避家庭聚會,縮短與他們的通話時間,甚至一接到父母的電話就情緒緊張。
正如有人說,“身體從未忘記大腦想要否認的一切”。那些被壓抑想要反抗、想要自由的沖動,也可能通過身體表達出來——比如長期的疲勞感,一提到家庭活動就莫名出現(xiàn)的身體不適,甚至突然無法忍受父母吃飯時的咀嚼聲、呼吸聲。
許多人被困在這個陷阱里,是因為害怕“指責父母會顯得自己不懂感恩”。但事實上,真正的感恩與坦然面對他們所帶來的傷害并不矛盾。
情感成熟的人,能夠同時容納對父母的愛與失望。當你能說出“我媽媽很愛我,但她的批評確實傷害了我”,你其實是在為自己與父母之間建立一種更真誠、更成熟的關系打開大門,也是在走向與自己的和解。
“如果我接受愛,日后只會失望”
如果你在尚未有能力處理創(chuàng)傷的年紀,就經(jīng)歷了太多失去或背叛,這種心理保護機制便會逐漸形成。它背后的無意識邏輯是:只要從不完全接納愛,就永遠不會體會到失去時那種毀滅性的痛苦。從依戀理論來看,這是一種“回避型策略”——你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以免暴露自己的脆弱。
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選擇難以接近的伴侶;在關系剛剛變得親密時故意破壞它;即使對最親近的人,也始終筑起一道情感的高墻。你人在關系中,心卻從未完全投入;嘴上說著愛,卻從未真正交出真心。
活在情感的高墻之后,就像患上了“情感厭食癥”——從不允許自己獲得情感上的滋養(yǎng)。
你也許能夠“生存”,但卻遠遠沒有“生活”。
更諷刺的是,這些本想保護自己的做法,往往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你沒有因為失去而好好哀悼,反而因為從未真正活過而陷入一種長期的輕度抑郁。你也許避開了心碎的劇烈痛苦,卻逃不過那個不斷回響在心底的疑問:“如果當初我接受了,現(xiàn)在會怎樣?”
這種情緒被稱為“存在性內(nèi)疚”——一種因沒有充分活著、沒有活出真實自我而產(chǎn)生的愧疚。
失去所帶來的痛苦雖然強烈,但往往是短暫且可愈合的;而疏離所帶來的長期隱痛,卻會逐年累積,變成一個越來越難以填補的空洞。矛盾的是,你最終仍會遭遇自己最想逃避的那種存在性痛苦。
向前邁進
這些自我破壞的模式,最初其實是在難以承受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保護策略。它們能夠持續(xù)存在,是因為其中包含一定的真實成分——只不過這些真實被扭曲成了絕對而有害的信念。
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理解它們最初出現(xiàn)的原因,也能看清如今它們是如何束縛你的。你可以感謝這些舊日的保護機制曾經(jīng)為你服務,然后溫柔地讓它們“退休”。
往前走的關鍵,是學會接納那些看似矛盾的事物:心懷感恩,也不否認痛苦;愛他人,也為自己設立邊界;懷抱希望,也愿意承擔風險;珍惜當下,也尊重那個塑造了你的過去。
最諷刺的是,那些你為了追求高效和自我保護而逃避的“不舒服的情緒”,恰恰是帶你走出困境的關鍵。
直面你一直逃避的東西,你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深處蘊藏的韌性,與完整的人性。借助覺察和共情,你能逐漸掙脫這些虛假的束縛,活成你一直渴望成為的真實模樣。
— the end —
作者 /Imi Lo MA
編輯 / 阿乾
配圖/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參考文獻:
Li, T., & Chan, D. K. S. (2012). How anxious and avoidant attachment affect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differently: A meta‐analy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4), 406-419.
Miller, A. (2006). The body never lies: The lingering effects of hurtful parenting. WW Norton & Company.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1), 1-12.
Scharff, D. E., & Birtles, E. F. (1997). From instinct to self: The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WRD Fairbairn's theory of object re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8(6), 1085.
Zerubavel, N., & Wright, M. O. D. (2012). The dilemma of the wounded healer. Psychotherapy, 49(4), 482.
預約心理咨詢
如果你有文章中提及到的心理困惑,可以預約心理咨詢。
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免費獲取咨詢師必備手冊,表格,協(xié)議;免費獲取每月靠譜培訓整理。
公眾號: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