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的時節(jié),福建、閩南和海外僑鄉(xiāng)一些佛寺里,總有一股讓人心安的香氣——那是農(nóng)歷七月二十四龍樹菩薩圣誕的日子到了。寺門外,老人領(lǐng)著孩子,手里拎著蓮花燈、果籃,邊走邊叮囑:“明天可要吃三樣素,嘴上也得留點(diǎn)口德。”
這一日的熱鬧,不像廟會般喧騰,更多的是一種靜靜的歡喜。你會看到有人在香案前合掌久立,也有人跪在菩薩像前低聲許愿。街頭巷尾飄出煎豆腐餅的香味,青菜在鍋里咕嘟著,好像在應(yīng)和寺里的木魚聲。
在民間,七月二十四這天既是敬佛的日子,也是修心的契機(jī)。吃三樣潔凈的素食,是從舌尖開始的敬意;避開兩件不合時宜的事,則是從舉止間種下的善因。
說起龍樹菩薩,老僧常會微笑:“這是位佛陀早已授記的高僧,比喻成燈火,就是在佛法將息之際又點(diǎn)亮的一盞大燈?!?/p>
龍樹生于南印度的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據(jù)說經(jīng)書、天文、地理、詩詠,聽一次就記得清清楚楚。年輕時,他曾學(xué)得隱身術(shù),闖入王宮追逐享樂,可終究逃不過無常之事——三位好友因誤入險(xiǎn)境遭殺,令他幡然醒悟。
他舍棄俗事,入佛門出家,在學(xué)習(xí)佛經(jīng)的過程中,一度以為自己已盡覽群書。但一次機(jī)緣,他被大龍菩薩帶入龍宮,看見浩如煙海的大乘經(jīng)典,三月只翻閱了題目,便知道佛法之深無有窮盡。那份自傲化作謙卑,也定下了他此后一生弘揚(yáng)正法的心愿。
自此,龍樹菩薩在南北印度間游歷辯法,勸化無數(shù)人歸于大乘之路,被推為“八宗共祖”。他的圣誕日留下了素食、戒殺、生善的傳統(tǒng),在民間流傳至今。
民間的“三素”,不是固定不變的三道菜,而是三種代表性的素食,寓意不同,組合隨家境與習(xí)慣而異,但講究一清、一香、一圓滿。
一、香菇面筋煲
香菇入味深,面筋吸汁足,煲在一鍋,象征“入善法、滿福緣”。
做法:將香菇泡軟切塊,面筋掰小塊,先炒香菇,再加入面筋和少許醬油、老抽,倒入清水燉二十分鐘收汁,香味濃郁,下飯極好。
二、清炒時蔬
這一盤青翠的蔬菜,多選本地當(dāng)季菜,如空心菜、油麥菜,象征“心境清亮”。
做法:菜洗凈瀝水,鍋熱油少許,蒜末爆香,入菜快速翻炒,加鹽調(diào)味即可,口感爽脆。
三、蓮子百合粥
蓮子寓意和合與安寧,百合象征百事合心。
做法:蓮子提前泡軟去心,與百合、粳米一同入鍋,加足水,小火慢熬至軟糯。熬粥時的香氣,會讓家里彌漫一種安心的氣息。
這樣的“三素”,既能敬佛,也能讓一家人在齒頰間感到平和。
老一輩說,“七月二十四,嘴要凈、心要穩(wěn)”。避的兩事,是多年流傳的家訓(xùn)。
一是不說惡語
民間認(rèn)為,這天口中若帶戾氣,會擾了自心,也沖撞善日的清凈。尤其是家中長輩,會提醒晚輩,即使有不滿,也等過了這天再說。用一天的溫和,換一年的和順。
二是不動生殺
日子里戒殺,不宰雞鴨魚蝦,是對一切生命的寬容。即便不信佛,也有人在這天改為買現(xiàn)成菜或素食外賣。曾有一位賣魚的攤販告訴我,每年的這天,他會提前收攤,把魚倒入河中,“是感恩,也是留口飯給自己來年吃?!?/p>
這些禁忌,不是束縛,而是借著節(jié)日,學(xué)會對自己說一句“緩一緩”。
當(dāng)晚鐘聲響起,寺門半掩,香火搖曳。人們提著空果籃回家,三素的香味在夜色里還沒散去。有人說,這天吃素過戒,是奉佛求安;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人們借著節(jié)日,把自己從日常的沉重里提起來,換一口清凈的空氣。
“善不是做給人看的,它是在你的飯碗里,在你的腳步里。”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有一天讓自己慢下來,不起嗔、不動殺,不也是一種福報(bào)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