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與喬布斯逃不出的歷史循環(huán):寒食節(jié)照見的千年特權真相
文||周忠應
我們憎恨不公,卻又渴望被特殊對待。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詩人韓翃寫下這首《寒食》,表面寫景,實則刺世。那縷縷輕煙,不是節(jié)日的浪漫,而是權力的暗語——只有被選中的人,才配在禁火之日點燃光明。
今天,我們早已不用鉆木取火,但“傳蠟燭”的儀式從未停止。它只是換了一副面孔:從皇恩特賜,變成了名校錄?。粡幕鹿俚脤?,演變?yōu)樨敻皇酪u;從五侯之家,遷徙至硅谷豪宅與華爾街頂層公寓。
特權從未消失,它只是學會了隱身。
一、寒食不寒:特權的“合法化”外衣
唐代寒食節(jié)禁火三日,百姓冷食,唯獨皇帝恩準近臣燃燭。這盞蠟燭,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權力的通行證。韓翃筆下的“輕煙”,飄向的不是千家萬戶,而是“五侯”之門,那些靠裙帶、攀附、投機上位的權貴。
千年之后,我們以為自己走出了封建,實則進入了更精密的“制度性特權”時代。
2019年,美國爆發(fā)“大學招生丑聞”。好萊塢女星費利西蒂·霍夫曼為女兒入學名校,行賄1.5萬美元修改考試答案;商人威廉·辛格通過“慈善捐贈”渠道,將富豪子女包裝成體育特長生送進耶魯、斯坦福。
這不是教育,這是拍賣。
不是錄取,是“傳蠟燭”的現(xiàn)代版本。
研究顯示:在常春藤盟校中,來自收入前1%家庭的學生數(shù)量,超過后60%家庭的總和。而這些學生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傳承錄取”(legacy admission),即父母曾就讀該校。
血緣,成了比分數(shù)更硬的通行證。
在中國,“雙減”政策雷霆出擊,打擊的不只是補習班,更是那個悄然成型的“教育軍備競賽”:
有錢人請一對一私教,住學區(qū)房,孩子從小學編程、練馬術、寫論文;普通人拼時間、拼體力,卻拼不過資源的鴻溝。
當教育變成奢侈品,公平就成了櫥窗里的擺設。
二、機會囤積:精英的閉環(huán)游戲
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曾提出一個扎心的概念:“機會囤積”(opportunity hoarding)。
意思是:某些群體通過制度、資源、信息壁壘,將好工作、好學校、好未來牢牢鎖在圈內,代代相傳。
唐代的“五侯”靠的是 proximity to power(接近權力);
今天的精英靠的是 wealth, networks, and credentials(財富、人脈、文憑)。
他們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直接刪掉了起跑線。
更可怕的是,這套系統(tǒng)自我強化:
名校畢業(yè) → 進入高薪行業(yè) → 積累資本與人脈 → 子女獲得更好資源 → 再進名?!?br/>一個封閉的精英循環(huán),就此形成。
我們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但真相是:寒門不是不出貴子,而是貴子之路被層層設卡。
你拼盡全力爬的梯子,別人坐著電梯就到了頂層。
喬布斯是例外嗎?是。但他也是特權的受益者。
他出生在美國,養(yǎng)父母雖非巨富,卻重視教育,供他上大學;他輟學后能旁聽書法課,這種“奢侈的自由”,多少人敢有?
他的天才值得敬佩,但他的機會,并非人人可復制。
馬斯克呢?他批判體制,挑戰(zhàn)傳統(tǒng),可他的孩子就讀于自己創(chuàng)辦的“精英私?!?,課程保密,不對外招生。
他一邊喊著“打破壟斷”,一邊親手建立新的壁壘。
這不是虛偽,而是人性的悖論:我們痛恨別人的特權,卻想為家人保留自己的特權。
三、我們?yōu)楹螌Α皞飨灎T”又愛又恨?
人性深處,藏著對特權的雙重渴望:
我們憎恨不公,卻又渴望被特殊對待。
你罵“走后門”的人沒底線,可輪到孩子上學,你也會托關系、找熟人;
你批判富豪避稅,可自己報稅時,也會千方百計多抵扣幾千塊;
你轉發(fā)“寒門學子逆襲”的故事熱淚盈眶,卻從沒想過把學區(qū)房讓出來。
特權最狡猾的地方,是它讓我們覺得:只要輪到我,就不算特權。
馬斯克可以公開說“精英統(tǒng)治優(yōu)于民主”,喬布斯可以用現(xiàn)實扭曲力場逼迫所有人按他的方式思考——
因為他們已經(jīng)站在光里。
而站在陰影里的人,連質疑的資格都被定義為“嫉妒”。
但韓翃的詩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有多少人能點燃蠟燭,而在于有多少人被允許接近火種。
四、打破循環(huán):從“賜燭”到“普照”
完全消滅特權,或許是烏托邦。
但我們至少可以追問:一個社會,能否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點燃自己的火?
芬蘭給出了答案。
這個北歐小國,取消重點校、取消分流制、教師全碩士起步、資源均衡分配。結果呢?
教育公平指數(shù)全球第一,學術表現(xiàn)同樣頂尖。
它證明了:公平不是犧牲質量的妥協(xié),而是提升整體的引擎。
在硅谷,一些科技公司開始推行“盲選招聘”:
簡歷隱去姓名、性別、年齡、畢業(yè)院校,只看項目能力與代碼水平。
結果發(fā)現(xiàn),來自非頂尖學校、少數(shù)族裔、女性候選人的錄取率顯著上升。
當偏見被遮蔽,才華才真正浮現(xiàn)。
中國也在探索:
專項招生計劃向農(nóng)村傾斜,保障弱勢群體升學機會;
“雙減”雖有爭議,但初衷清晰——不讓教育成為富人的軍備競賽。
這些改革或許不完美,但它們指向一個方向:
制度的設計,不應服務于“五侯”,而應照亮“萬家”。
五、燭光當為眾人明
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br/>可他改變的世界,是否也為下一個“喬布斯”留了門?
那個在車庫搗鼓電腦的輟學生,今天還能崛起嗎?
還是說,他只會被定義為“教育資源缺失者”,早早被系統(tǒng)淘汰?
馬斯克夢想火星殖民,可他地球上的孩子,卻在最封閉的學校接受教育。
我們征服星辰的野心,是否配得上我們對待同胞的公平?
韓翃的詩,寫于盛唐,卻照進2025年的今天。
“日暮漢宮傳蠟燭”——這句詩,不再是歷史典故,而是每個時代特權結構的隱喻。
它告訴我們:
權力總會尋找繼承者,財富總會尋找延續(xù)者,而特權,總會為自己找到“合理”的外衣。
但社會的進步,正體現(xiàn)在我們能否一次次撕開這層外衣。
不是消滅蠟燭,而是讓火種自由傳遞;
不是消滅精英,而是讓精英來自四面八方;
不是消滅成功,而是讓成功不被血緣和資本預先定價。
寫在最后:文明的尺度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從不以它有多少億萬富翁衡量,
而以它如何對待最普通的人為尺度。
特權最可怕的,不是它壟斷了資源,
而是它讓我們習慣了壟斷的合理性。
我們開始相信:富人成功是因為他們更努力,窮人落后是因為他們不夠拼……
卻選擇性遺忘: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來就在挖通往羅馬的隧道。
韓翃在千年之前就想告訴我們:
當輕煙只散入“五侯家”,春天就不再是春天,而是特權的煙幕。
真正的進步,是讓每一個孩子,無論出身何處,
都能在寒食之日,親手點燃屬于自己的那盞燭火。
不必仰望宮墻,不必祈求恩賜。
光,本應普照人間。
,評論區(qū)聊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