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經(jīng)感嘆,吃河豚寧為一死。
河豚的味道,在古今中外,吸引了無數(shù)老饕前赴后繼。
它既是極致美味的象征,也是一枚危險的誘惑。而在日本,人們對河豚的癡迷,更是驚心動魄!
究竟是何等極致美味,讓日本人甘愿以生命為賭注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人和河豚的那些事吧~
毒與鮮的千年博弈
早在日本繩文時代,千葉縣姥山貝冢中就出土了河豚的骨骸——與之相伴的,是同一時期人類突然死亡的遺骨。
這仿佛一場史前的冒險晚餐:沒有科學知識,沒有專業(yè)烹飪技術(shù),只有最原始的極致美味追求。
之后進入古墳時代(相當于三國至隋唐時期),佛教以及許多書籍從中國傳入日本。
這些古籍里記載了食用河豚的危險性。比如《山海經(jīng)》寫了“食肺魚(揚子江產(chǎn)的河豚)可殺人”;《論衡》也記載了“鮭(黃河產(chǎn)的河豚)肝可致人死亡”。
盡管日本人已經(jīng)知道河豚的毒性,但是仍未停下食用的腳步。
他們開始避開內(nèi)臟,只取肉食,大大降低了中毒風險。
但是這仍然是在刀尖上跳舞,時不時還會出現(xiàn)死亡案例。只是因為不是“必死”,所以日本人仍然心存僥幸。
禁令與誘惑的拉鋸戰(zhàn)
歷史快進到安土桃山時代(織豐時代),河豚的故事愈發(fā)精彩。
豐臣秀吉征伐朝鮮,大軍集結(jié)下關(guān)。許多士兵因誤食河豚毒內(nèi)臟而喪命,軍隊不得不立牌警示:“禁止食用此魚(河豚)”。
江戶時代長州藩甚至立下殘酷律法:因食用河豚致使家主死亡的家庭將永久斷絕(意指家名斷絕或嚴厲懲罰),可以說是株連整個家族了!
但是,民間卻依然暗流涌動——當時的俳句和川柳中充滿了對河豚的贊美與調(diào)侃,平民們也在偷偷享受這“禁忌的美味”。
在曲亭馬琴的《羇旅漫錄》(馬琴的京都、大阪旅行記)中記載道:“千日寺前的道路旁有四人因食河豚而死的墓,墓石下雕刻著河豚的形狀……”,由此可見,當時人們認為因中河豚毒而死是常有的事。
舌尖上的俄羅斯輪盤
河豚毒素比氰化物強1200倍,僅0.5毫克就足以致命。更可怕的是:同種河豚毒性隨季節(jié)變化,廚師必須像排爆專家般精準處理。
進入明治時代后,日本政府頒發(fā)了全面禁食令,這場美食冒險才被迫暫停。
但是,對此民間反對的聲浪一直很大。到了1898年,山口縣解禁食用河豚,卻成了解禁開端,河豚料理又在全國范圍內(nèi)逐漸恢復(fù)。
向死而生的美食革命
如今,品嘗河豚早已不再是拿生命冒險——專業(yè)的河豚廚師資格認證制度、精準的毒素處理技術(shù),讓食客可以安全地享受這種極致美味。
晶瑩剔透的河豚刺身、暖入心扉的河豚火鍋,甚至是獨成一味的白子(河豚精巢),都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汀?。
口腹之欲還是生命至上?老饕們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吃河豚的人分兩種:愚蠢的,和更愚蠢的——但沒人愿意后悔。”
那么,你呢?你對河豚是什么想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