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國內(nèi)中產(chǎn)家庭眼中 “性價比極高” 的國際教育過渡地。
一家英語母語國際幼兒園學費僅每年5萬元,就連馬術(shù)、潛水這類在國內(nèi)堪稱 “奢侈品” 的興趣培養(yǎng),在這里也因人力成本低而變得觸手可及。
對于渴望讓孩子 “爬藤” 進入歐美名校,卻又難以承受歐美本土高昂費用的中產(chǎn)家庭而言,東南亞仿佛是量身定制的 “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幾年間,局勢陡轉(zhuǎn)。
受美國匯率波動等國際大環(huán)境影響,東南亞多國陷入嚴重通脹,物價、學費一路飆升;原本被稱道的國際教育質(zhì)量也大打折扣,課程松散、教學資源縮水成了常態(tài)。
更讓陪讀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經(jīng)濟環(huán)境沖擊下滑,而當?shù)卣哂置鞔_禁止陪讀家長工作,“開源” 無門、“節(jié)流” 難繼,東南亞徹底摘下了 “窮鬼天堂” 的光環(huán)。
一場大規(guī)模的 “逃離” 就此展開:一部分家庭選擇退回國內(nèi),卻要面對孩子難以融入中文教學的困境;另一部分計劃轉(zhuǎn)向轉(zhuǎn)向歐洲,卻又被高額的定居門檻與文化隔閡潑了冷水。
在這群彷徨的家長身上,我們想講述的不僅是教育路徑的變遷,更是一群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被推著走的無奈與掙扎 。
以下是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故事:
文 |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從社交媒體上看見其他陪讀媽媽決定將孩子轉(zhuǎn)學回國的分享后,“要不放棄爬藤,帶孩子回國”的想法再一次涌上了Vicky的心頭。
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陪讀 4 年的媽媽,Vicky 的人生軌跡曾是 “內(nèi)卷贏家” 的范本:
10 多年前,她從國內(nèi) “衡水模式” 的高壓教育中突圍,考上一線城市的大學,隨后出國讀研,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上海一家外企,拿著體面的薪水,穿著剪裁得體的職業(yè)裝穿梭在寫字樓里。
可即便早已脫離校園,壓力大時,Vicky還是會夢到高中教室——桌子上堆著永遠寫不完的試卷,黑板上的倒計時一天天減少,粉筆灰落在肩頭,那種窒息感,她至今記憶猶新?!皷|亞的內(nèi)卷,早就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這輩子都忘不了?!?/p>
成為母親后,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焦慮被徹底點燃。
“我孩子出生的時候,剛好是生育率高峰”,當時新聞里,學區(qū)房價格日益高漲,一線城市連幼兒園都學位難求,甚至身邊還有朋友為了能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咬牙背上30年房貸,住進老破小里。
更讓她焦慮的是教育競爭的殘酷:“我們當年總說上海高考簡單,可現(xiàn)在上海普通高中學生能考上 985、211 的,比例已經(jīng)低得嚇人,好多孩子連本科線都夠不上?!?/p>
而當Vicky意識到孩子“資質(zhì)不如自己”,可能沒辦法在國內(nèi)的教育中殺出血路后,她決定讓孩子走“體制外”的路線,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上國外大學。
也就是這時候,送孩子去馬來西亞讀書的這條“捷徑”闖入了Vicky的視野。
根據(jù)中介的介紹,馬來西亞非常適合Vicky這樣“焦慮”的家長:當?shù)氐膰H學校便宜,消費不如一線城市,而且極其重視英語,讀海外名校的概率比國內(nèi)大很多,是絕佳的“爬藤”跳板。
“而在上海,稍微好一些的國際小學一年20多萬,還要孩子是外籍”,和先生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送孩子去馬來西亞國際學校讀幼兒園,爭取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但是4年過去了,Vicky有些后悔了。
"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了,他所在的學校還是快樂教育,按照這種進度,孩子根本申請不上好學校。如果孩子要提升成績,就得上輔導班”在對當?shù)亟逃铟群?,Vicky開始思考,自己要不要回去:“起碼論基礎(chǔ)教育,國內(nèi)還是更專業(yè)?!?/p>
比 Vicky 更早行動的,是在泰國陪讀的王杰。
和 Vicky 一樣,王杰有過海外留學經(jīng)歷,從孩子出生起,就打定主意要送孩子走 “國際化路線”,避開國內(nèi)的教育內(nèi)卷。
可這幾年,泰國低齡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學費每年都在上漲,房租跟著通脹翻了一倍,加上自己的事業(yè)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增反降,他開始重新審視 “低齡留學” 的性價比,越算越覺得 “不劃算”。
更讓他清醒的,是對孩子未來的考量:“我們家沒有現(xiàn)成的公司能傳給孩子,現(xiàn)在海外名校畢業(yè)生回國就業(yè)也不容易。如果不能給孩子拿到國外身份,他最后大概率還是要回國內(nèi)發(fā)展。
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先在國內(nèi)打好基礎(chǔ),至少能適應國內(nèi)的教學節(jié)奏和職場環(huán)境,真要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學,再考慮出國也不遲?!?/p>
下定決心送孩子回國后,王杰和妻子立刻開始行動。
妻子每天在家給孩子補中文,從拼音、識字教起,還專門報了線上中文班,怕孩子回國后跟不上語文課程;他則四處打聽國內(nèi)學校的招生政策,四處托朋友幫忙,最終趕在了小學前將孩子送回去。
回望這幾年在泰國的花費,王杰前前后后花了近百萬元,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自嘲地說:“以前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真出來了才知道,哪里的生活都有難處,所謂的‘教育捷徑’,不過是我們自己騙自己?!?/p>
“大部分來東南亞陪讀的父母,會在過來的第 1 年開始祛魅,3 年內(nèi)要么回國,要么轉(zhuǎn)去其他國家?!痹鲞^東南亞低齡留學中介的萬雯說。
在她看來,選擇來東南亞陪讀的家長,有著高度相似的畫像:
在國內(nèi)有體面的工作,大多是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中產(chǎn),有過成年后海外留學的經(jīng)歷,對孩子的教育極度重視,也愿意投入重金——只要能讓孩子 “贏在起跑線”,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學費都不眨眼。
“但很多人只算了短期的學費、生活費,卻沒算過長期的隱性成本,比如家長的職業(yè)犧牲、孩子的文化適應,還有教育質(zhì)量的不確定性,這些隱性成本,往往比看得見的花費更讓人難以承受。”
王杰對此深有體會。當初選擇曼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重這里的 “低成本興趣培養(yǎng)”,能夠很好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當時先來泰國的朋友告訴,這邊馬術(shù)課1000銖一節(jié),算下來200多人民幣,而在北京,同樣的馬術(shù)課得400-500元?!彼詠淼教﹪?,王杰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課外班。
但隨著孩子漸長,另外的賬單也浮出了水面:泰國是典型的低齡低價低學費,隨著孩子升入中高年級,學費會成倍增長。
“我們算了一下,一年的陪讀開銷起碼要30萬”,王杰說。
這也是王杰焦慮的地方——妻子因為要陪讀,持有的陪讀簽證在泰國無法工作,家里全靠他一個人留在國內(nèi)賺錢,這幾年石油人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僅沒增長,還因為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好有所影響,“入不敷出的感覺越來越明顯,有時候晚上睡不著,就會想這樣到底值不值得?!?/p>
“低齡留學最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需要家長陪讀,而陪讀家長不能工作,就等于家里要少一份收入?!?王杰說,在泰國,不少家庭為了減少經(jīng)濟壓力,會選擇讓老人過來陪讀,自己則回國工作賺錢。
原本王杰和妻子也有類似打算,希望讓父母過去陪讀,夫妻兩個回到國內(nèi)工作,但是看著那些60多歲的老人重新過來適應當?shù)貧夂颉⑽幕?,還要頂著“泰國不安全”的心理壓力,王杰又于不忍,于是他決定給孩子轉(zhuǎn)回國內(nèi)。
更讓家長們無奈的,是東南亞國際學校里的 “鄙視鏈”。
萬雯說,精英教育的投入從來都是 “無上限” 的,好的學校不僅要看孩子的英語成績、課外活動經(jīng)歷,還要看家庭背景,比如父母是否有海外名校學歷、學生的成績等。
Vicky 所在的馬來西亞西部 ,吉隆坡、檳城,因為教育資源集中,成了 “體制外” 家長的首選地。
可如今,這里的輔導班比國內(nèi)還要密集,“不然孩子根本跟不上進度,而且越好的輔導班收費越貴,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進頂尖輔導班,還要托關(guān)系打招呼,跟國內(nèi)的‘內(nèi)卷’沒什么兩樣?!?/p>
像身邊,就有家長1年花近10萬給正在讀小學的孩子補課的。
除了對孩子教育的擔心,Vicky 想回國內(nèi),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哪怕過去4年了,她還是無法適應 “陪讀媽媽” 的身份,這份落差,比教育焦慮更讓她痛苦。
這一點,是 Vicky 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來馬來西亞之前,Vicky在公司做到了中層管理,每天開不完的會、談不完的項目,雖然忙碌,但成就感十足。
可來到馬來西亞后,她拿著 “第二家園簽證”——這是馬來西亞政府為吸引外國人長期居留推出的政策,卻明確禁止持有者在當?shù)毓ぷ鳌?/p>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送孩子上學、買菜、做飯、等孩子放學,然后輔導作業(yè),完全成了‘家庭主婦’,以前的同事現(xiàn)在都升職加薪了,我卻連一份能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都沒有?!?/p>
而且馬來西亞也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這意味著Vicky無法取得當?shù)氐纳矸?,將永遠被困在“陪讀媽媽”的生活里。
最開始Vicky還能勸說自己“是為了孩子”,但一次母親在電話里的問話讓她迷茫了。
Vicky的母親在體制內(nèi)工作了一輩子,最看不起“全職媽媽”,她問女兒:“你這真是為了孩子好嗎?你和社會脫節(jié)了,什么幫助都提供不了?!?/p>
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 Vicky 心里,讓她徹夜難眠。
更讓Vicky迷茫的是未來。
送孩子來馬來西亞讀書之前,夫妻倆還賣掉了上海一套小房子,如今家底已經(jīng)捉襟見肘。
“總不能讓孩子一直在東南亞讀大學吧?這里的大學排名都不高,最后還是要去歐美,到時候?qū)W費、生活費又是一筆巨額開支,現(xiàn)在已經(jīng)覺得吃力了,以后該怎么辦?而且孩子在這邊待久了,中文越來越差,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都不了解,以后回國怎么跟人交流?” 這些問題,她想了無數(shù)次,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似乎趁著孩子還小趕快回國,成了唯一解法。
既然東南亞陪讀的 “性價比” 早已不如從前,為何仍有不少家長前赴后繼地過來?
甚至在清邁有些國際學校里,早幾年只有零星幾個中國孩子,現(xiàn)在有些學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班一半以上是中國孩子,還形成了 “陪讀中國村”。
萬雯解釋,這是因為其中有一條產(chǎn)業(yè)鏈——因為許多媽媽沒辦法工作,只能和一些學校合作,通過拉人頭的方式來拿取回扣。
這些媽媽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 “陪讀生活”,文案里全是 “低成本雞娃”“輕松爬藤”“享受慢生活” 的內(nèi)容,或者分享孩子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以及強調(diào)帶孩子來了之后,孩子心理健康了。
“只要有人通過她們報名學校,她們就能拿到一些的回扣。”萬雯說,這些媽媽刻意回避高通脹、教育質(zhì)量下滑,只放大 “好處”,讓很多家長誤以為 “東南亞陪讀依然是好選擇”。
而有些中介,會用最低的成本去計算花銷營造低價的假象,去吸引像曾經(jīng)Vicky一樣的焦慮的家長,讓她們相信這是捷徑,從而推銷移民服務,賺取不菲傭金。
等到真正過來了,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宣傳相去甚遠,可這時候已經(jīng)交了學費、租了房子,想退都退不了。
“這樣類似殺豬盤的故事,到處都在上演?!盫icky說。
就在她考慮是否要回國的時候,也被做歐洲移民中介 “種草” 過西班牙項目 —— 中介告訴她,西班牙 “低成本移民”“教育福利好”,只要花幾十萬就能拿到居留權(quán),孩子還能免費讀公立學校,是陪讀家庭的 “新選擇”。
可深入了解后她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 “低成本” 早已成為過去:“現(xiàn)在西班牙推出了新政策,得在當?shù)刭I50萬歐的房子,而且5年不能賣,期間需要承擔巨額的房產(chǎn)稅。
就算真的花了錢過去了,孩子要適應西班牙語環(huán)境。公立學校全是西班牙語教學,孩子根本聽不懂;而且西班牙的失業(yè)率很高,外國人想找到體面的工作太難了,而且文化差異很大,很難融入當?shù)厣鐣?。?/p>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教育捷徑’,從來都不是為我們普通人準備的。”Vicky無奈地說。
“有錢人可以不在乎成本,就算走彎路也沒關(guān)系;可我們這些中產(chǎn),手里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一旦選錯了,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根本輸不起?!?/p>
不過,這段陪讀經(jīng)歷也并非毫無收獲。決定出國前,Vicky 因為要湊陪讀的費用,把上海的房子賣了,沒想到這幾年上海房價暴跌,“也算躲過了一劫,要是現(xiàn)在賣,可能就砸在了手里?!?/p>
如今,Vicky 已經(jīng)在著手辦理回國入學的手續(xù),王杰的孩子順利的適應了國內(nèi)的教學,成功的升入了下一年級。
雖然未來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孩子能否適應國內(nèi)的教學節(jié)奏、Vicky 能否重新回歸職場、王杰的收入能否支撐家庭開支,但他們都覺得,“回到熟悉的環(huán)境,心里更踏實”。
對于那些還在糾結(jié)是否要去東南亞陪讀的家長,他們的建議是:“不要只看別人的宣傳,一定要多查資料、多問過來人,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孩子的情況,想清楚未來的規(guī)劃,不然很容易陷入困境,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畢竟,人生沒有那么多10年。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文中志愿者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