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時代,OpenAI能帶動硬件嗎 二、誰來造? 三、從“人工智能+”到“終端普及” 寫在最后
我們總在相似的劇情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2017年,立訊精密的股價開始悄悄爬坡。
那時沒人覺得這有什么特別——一家做連接器起家的公司,能有多大出息?
可三年后回頭看,那輪上漲不是反彈,是起飛。
驅動它的,是蘋果的AirPods,消費電子史上增長最快的硬件之一。
事后復盤,邏輯清晰:
蘋果定義產品,立訊負責量產。
一個出想法,一個搞交付。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押著相似的韻腳。
很多人還停留在“ChatGPT是個聊天機器人”的認知里。
但如果你看它的動作,會發(fā)現它正一步步走出服務器,走進現實世界。
公開信息顯示,OpenAI正計劃推出多款AI原生硬件設備,包括:
無屏智能音箱,可穿戴徽章(如AI Pin)、智能眼鏡等等
它們有明確的開發(fā)節(jié)奏:
目前市場預計,首款設備預計2026年底發(fā)布,2028年目標銷量破億臺。
這個數字,超過了初代iPhone發(fā)布三年后的累計銷量。
更關鍵的是定價策略。消息顯示,這些設備將鎖定在100美元左右的價格帶。
這可能沖著“普及型終端”去的。
目標很明確:讓AI走出App,走進衣兜、客廳、街道。
問題來了:誰來生產這些設備?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OpenAI更傾向于通過合作方式推進硬件落地,尚未表現出自建產能的跡象。
它需要一個“幫忙生成,又能共同成就”式的合作伙伴,而全球范圍內,具備這種能力的制造集群,國內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很明顯。
畢竟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已形成高度集聚的電子制造配套體系,具備較強的響應與協(xié)同能力。
從一顆螺絲釘到一塊PCB,從聲學到光學,從電池到結構件,90%以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都能在長三角、珠三角300公里半徑內配齊。
這就像一支職業(yè)交響樂團:每個樂手都練過同一本樂譜,指揮一抬手,就能整齊奏響。
于是我們看到:
國內消費電子細分行業(yè)龍頭企業(yè),已傳出參與OpenAI首款AI設備的整機代工,若能參與OpenAI硬件生態(tài),或將為相關企業(yè)帶來類似AirPods周期的產業(yè)紅利。
另外就是,目前這些企業(yè)早已不是“來料加工”的角色。它們深度參與產品設計,提供結構優(yōu)化、散熱方案、量產可行性建議。
這正是國內供應鏈的進化:從被動執(zhí)行,到主動協(xié)同。
國內環(huán)境也在悄然變化。
上個月發(fā)布《人工智能+》,明確提出: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滲透率突破90%。
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每賣出10臺電子設備,就有7臺以上是具備AI能力的“智能終端”。
AI不再只是數據中心里的“算力游戲”,而是要變成你手里的耳機、手腕上的手表、鼻梁上的眼
與此同時,蘋果自身也在積極擁抱AI變革。
iPhone 17系列因銷售強勁,產量上調約40%,疊加“加量降價”策略(性能全面提升,價格反降100美元),性價比顯著提升。
此外,2026年蘋果或將發(fā)布首款折疊屏手機,并深度整合AI功能(iOS 26.4系統(tǒng)),可能引發(fā)新一輪換機潮。
這種“外有OpenAI引領新需求,內有蘋果推動硬件升級,上有行業(yè)支撐”的三重共振,使得消費電子板塊或許正處于業(yè)績與估值雙重修復的臨界點。
十年前,果鏈成就了一批中國制造的明星企業(yè)。
今天,隨著OpenAI掀起AI終端需求命,疊加蘋果自身的AI轉型與國內“人工智能+”推進,當下或許消費電子正站在一個更大、更快、更具顛覆性的產業(yè)拐點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引導或承諾,僅供學術研討。
如果覺得資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夠多多支持,您一次點贊、一次轉發(fā)、隨手分享,都是小獵豹堅持的動力~
發(fā)布于股吧網頁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