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云灣朗讀音頻
前幾天刷到一條視頻:
是一位媽媽抱怨自己上初中的兒子,最近一段時間跟變了一個人一樣。
說他兩句就急,動不動就摔東西,完全沒有了小時候乖巧懂事的模樣。
出于好奇,便點開了她的主頁,發(fā)現(xiàn)里面寫滿了對另一半的抱怨。
一會兒吐槽老公在家什么都不做,就知道打游戲;
一會兒吐槽老公隔三差五就滿身酒氣的回家,倒頭就睡;
一會兒吐槽老公沒本事、沒有上進心,甚至還不忘以此來教育兒子:別跟你爸一樣!你要努力學習……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孩子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最真實的樣子。
他們所有“異?!毙袨榈谋澈螅茧[藏著家庭中沒有點明的傷痛。
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變化,覺得他們是青春叛逆,卻不知道真正的問題藏在了夫妻關(guān)系里。
有位做中學老師的朋友,曾跟我分享過她的學生小凡的事。
小凡原本是那種溫和又很有禮貌的孩子。
成績不錯,從不惹事,跟同學們相處的都很好。
可是有一次,小凡卻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推搡了起來。
朋友問小凡原因,他也吞吞吐吐的不愿意明說。
朋友只當他這是心情不好的偶發(fā)狀況,簡單叮囑了幾句就讓他回去了。
誰曾想,自那以后小凡和同學爭吵推搡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
朋友只好打電話,請他父母來學校談談。
結(jié)果兩個人互相推脫,誰都不愿意過來。
問過小凡才知道,他父母最近一段時間經(jīng)常大吵大鬧,即便關(guān)上房門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他想要勸阻一二,父母卻只會說:
大人的事跟你沒關(guān)系,你好好學習就行了!
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曾指出:
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是其內(nèi)在狀態(tài)的外部儀表盤。
父母間的爭執(zhí),很大程度上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矛盾的復雜性,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和化解自己這份莫名的無力感,只能將這份不安通過攻擊行為釋放出來。
正如小凡家一般。
家長們總以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向他們過多的解釋什么。
但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敏銳,只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罷了。
當孩子出現(xiàn)我們無法理解的情緒波動時,與其批判指責,不如耐下心來仔細傾聽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或許,那個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以為的“暴戾頑劣”,不過是孩子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無助吶喊。
在教育領(lǐng)域有一個常常會被人忽略的事實是:
孩子天生具有強大的“關(guān)系責任感”。
當父母發(fā)生矛盾時,孩子會下意識覺得“是我不夠好,才讓父母矛盾重重”。
甚至可能還會產(chǎn)生“這樣無能的我不值得被愛”“我配不上好的事物”的心理暗示。
堂姐家就是一個現(xiàn)成的例子。
堂姐和她老公結(jié)婚多年,從當初的無話不談,到現(xiàn)在的無話可說。
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也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與其說是夫妻,不如說是“室友”更為恰當。
就算偶爾想找個話題聊聊,最后也會都不了了之。
他們對待彼此的態(tài)度是這樣,對孩子也是這樣。
每次侄女想和爸爸媽媽分享學校的趣事,他們兩個不是簡單應答、敷衍了事,就是直接忽視她。
這也導致了侄女也變得越來越內(nèi)向,不愿意說話。
有一次,我?guī)兔θソ又杜艑W,卻看到她拿著試卷在哭。
我連忙上前追問,她卻說自己只考了全班第十,實在是太笨了,讓爸媽失望了。
我說要帶她去吃點好吃的平復一下心情,她卻說她這樣的成績不配,要趕快回家做作業(yè)。
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成員之間會相互影響。
當夫妻關(guān)系出現(xiàn)問題時,孩子往往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是那個罪魁禍首。
就像是堂姐家的這種情況。
如果孩子長期、持續(xù)的處在這種狀態(tài)當中,就很容易習慣性地認為自己“天生無用”“做什么都做不好”“不值得被愛”……
甚至還會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固執(zhí)地貶低自己、拒絕贊揚、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
比起責備或單純地鼓勵他“自信一點”,更應該去嘗試著尋找一下這份敏感脆弱背后的真正原因。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網(wǎng)友@安安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家是那種典型的喪偶式育兒。
她老公除了定期給錢之外,對她和孩子都不管不顧。
安安只得承擔起了家庭的一應大小事務,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忙得停不下來。
只有到了深夜,把孩子哄睡了才有片刻的安寧與放松。
這樣的日子從孩子一兩歲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
唯一讓她覺得幸運的一點是,女兒米娜一天比一天懂事、獨立。
才9歲就會主動幫媽媽摘菜、洗碗,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她有的時候也會心疼女兒,讓她不要管了,自己去玩。
而米娜也總是會拒絕,說:
媽媽你太辛苦了!我不累。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小大人癥候群”,指的是:
那些由于父母的情感缺位或家庭功能喪失,被迫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需求,轉(zhuǎn)而扮演起照顧父母情緒、滿足父母期望的“小大人”角色的孩子。
有的時候所謂的“乖巧”“懂事”“早熟”,都是孩子們?yōu)榱巳偢改付宕鞯拿婢摺?/p>
當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就會很難體會到真實的快樂。
甚至還總是會伴隨著莫名其妙的擔憂和揮之不去的“做錯事”的感覺。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常見。
9歲成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的著名才女作家蔣方舟,曾在節(jié)目中透露:
自己從小就很懂事。
為了討好媽媽,讓媽媽覺得自己是一個“節(jié)約的好孩子”,她會省下自己買早飯的錢,撿同學吃剩的零食。
這樣“懂事”的她,無論說什么話都要先考慮別人的感受,生怕帶一點點攻擊性,讓別人覺得不舒服。
她不會拒絕任何人的需求,萬事總是先委屈自己。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沒有辦法建立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
直到很多年之后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走出來。
在傳統(tǒng)的認知里,我們總會覺得孩子“懂事”是一件好事。
但其實,每一個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許多難以言說的傷痕。
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懂事”“獨立”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慶幸,還應該多想想這份“懂事”背后到底意味著的是成熟還是無可奈何的偽裝。
可能會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平時也沒缺孩子吃穿,也沒有打罵他們,怎么就會出現(xiàn)這么多的問題。
是不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其實不然。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基礎之外,還需要給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互動、共情以及持續(xù)的關(guān)注作為孩子成長的燃料。
缺失了這種燃料成長的孩子,很容易會覺得自己內(nèi)心空虛,像是缺失了什么東西,卻又無法通過語言來形容。
夫妻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時,自然會把大部分的情感精力放在對方身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關(guān)注的,他們也就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
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了以上狀況,改變我們與另一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就變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有幾個建議可供參考:
1、直面問題、坦誠溝通
現(xiàn)在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敏銳、早慧,與其隱瞞不如直接面對,坦然地告訴孩子:
爸爸和媽媽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我們正在努力的解決。 無論最后爸爸媽媽的關(guān)系如何,都不會減少對你的愛……
這樣做有助于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以防他們因為看到父母爭吵而自責或恐懼。
在解釋的時候還應該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時情緒上頭,把對孩子的解釋變成對另一半的控訴。
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2、建立邊界,不讓孩子卷入父母之前的沖突
夫妻之間的矛盾說到底是兩個人的事,無論如何都應該由雙方自行解決。
如若不想讓父母之間的沖突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應該試著在家庭中建立親子邊界感,讓問題止步于夫妻之間。
不要讓孩子成為“傳聲筒”,更不要帶著答案讓孩子去判定誰對誰錯。
孩子在家庭中的首要任務是健康成長,而不是充當父母關(guān)系的裁判。
3、幫助孩子正確地理解、表達情緒
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環(huán)境中,總是不允許負面情緒流動的。
可是情緒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比如:
憤怒,代表著我們的邊界受到了侵犯; 恐懼,提醒著我們要逃離當下環(huán)境; 嫉妒,可以演化成進步的動力; 委屈,告訴我們應該注重自己的需求……
每一種情緒背后都自有其深意。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正確地理解、表達、處理自己的情緒。
之后,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造成這類情緒的原因:
是因為父母關(guān)系讓他不安? 還是因為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和同學發(fā)生了什么矛盾? ……
再根據(jù)具體問題一一去理清、去解決。
這樣,當問題發(fā)生時,孩子就不會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而壓抑自己,甚至演變成心理疾病。
曾看到過一句話:
孩子是家庭忠誠的守護者,他們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來嘗試拯救這個正在沉淪的地方。
孩子哭泣、生病、攻擊別人、懷疑自己的價值……
這些被我們簡單定義為麻煩、問題、缺點、青春叛逆期的瞬間,都不過是孩子在用自己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去努力彌補父母之間的裂痕。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止是孩子的問題。
千萬不要忽視孩子每一個痛苦的信號,這不僅僅是警報,也是家庭環(huán)境重獲新生的契機。
作者 | 森森是葡萄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2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十點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