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剛過,日頭不再燥辣,風里帶了幾分涼意。村口的楓葉開始泛紅,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低著頭,像是應景地作揖。就在這裊裊秋意里,迎來了一個對很多老輩人來說不容忽視的日子——農(nóng)歷八月初三。
在民間,這一天可謂“雙喜臨門”:廚房的守護神——灶王爺誕辰,世間的智者與武將——姜太公圣誕。一個主內(nèi),管你灶火、看你家宅安康;一個主外,象征智慧、庇佑事業(yè)順遂。
灶王爺?shù)拿柡荛L,全稱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但百姓愛喊他“灶王爺”或者“灶君”。傳說他最早源于商代,因人對火的敬畏與依賴而出現(xiàn)。火給人溫飽,也能帶來災害,古人便設灶神守護廚房,約束柴火,照看人家。
有趣的是,臘月二十三“送灶王”是他一年一度的“述職”日,要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的善惡,所以人們用甜食送行,盼他上天多說好話。而八月初三,是他的生日,比送行日多了幾分親切與喜慶——這天的敬拜,帶著“年中慰問”的味道:我們一家日子安康,灶君多多關照。
姜太公:耐心與智慧的象征
同一天,也是姜太公的圣誕。史載他年過七旬才遇明主,被周武王啟用,輔佐伐紂成功,是齊國的開國之君。民間故事中的他坐在渭水河邊垂釣,“愿者上鉤”成了后世傳頌的智慧與耐心。
齊地百姓紀念姜太公時,常擺上魚菜,一為他的釣魚傳說,二為取“年年有余”之意。老人們常說:“灶王看你鍋里的火,太公看你腳下的路,內(nèi)外都順了,日子就穩(wěn)當。”
同一天,也是姜太公的圣誕。史載他年過七旬才遇明主,被周武王啟用,輔佐伐紂成功,是齊國的開國之君。民間故事中的他坐在渭水河邊垂釣,“愿者上鉤”成了后世傳頌的智慧與耐心。" src="http://dingyue.ws.126.net/2025/0924/35eb4d93j00t31w7x018ld000i700pzp.jpg">
第一吃:甜食
寓意甜言好事、家庭和美。北方多是糖瓜、麥芽糖,南方則有紅糖糍粑、芝麻糖。
家常做法:糯米粉加溫水揉成團,包一顆蜜棗,入蒸籠蒸熟,出鍋裹炒香芝麻,糯軟香甜,熱氣撲面。" src="http://dingyue.ws.126.net/2025/0924/86f8a5f0j00t31w8000ebd000u000m5p.jpg">
三吃:吃的都是心愿
第一吃:甜食
寓意甜言好事、家庭和美。北方多是糖瓜、麥芽糖,南方則有紅糖糍粑、芝麻糖。
家常做法:糯米粉加溫水揉成團,包一顆蜜棗,入蒸籠蒸熟,出鍋裹炒香芝麻,糯軟香甜,熱氣撲面。
第二吃:魚
呼應姜太公的傳奇,也取“年年有余”之意。
家常做法:鯽魚洗凈,抹鹽稍腌,鍋中少油煎至兩面金黃,加蔥姜、醬油、料酒及溫水,小火慢燉至入味,魚肉細嫩,湯汁濃香。
第三吃:發(fā)糕
象征步步高升、日子興旺。
家常做法:面粉加紅糖水和酵母拌勻,發(fā)酵至兩倍大,撒上幾片紅棗,上鍋蒸熟,松軟蓬松,一掰就散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多吃一口。
第一不吃:涼硬食物
老輩認為“敬火日”要暖胃暖心,涼硬之物像潑火,會沖了熱乎的氣。哪怕秋意漸濃,也盡量吃溫熱的飯菜。" src="http://dingyue.ws.126.net/2025/0924/40fb8680j00t31w8600zmd000ke00jfp.jpg">
第二不吃:隔夜菜
這天的菜講究現(xiàn)做現(xiàn)吃,寓意新鮮興旺。祖母總會把剩飯變成新的樣子——攤成熱飯餅、炒成香炒飯,“神來吃的,是冒著熱氣的心意?!?/p>
“三吃兩不吃”看似飲食規(guī)矩,其實是老一輩給生活找的一個吉祥理由。它提醒我們,飯要熱著吃,話要好好說,人要和氣處。
我常想,這些習俗是我們同時間、同家人對話的方式。那一碗糍粑里的甜,不只是糖的甜,更是用柴火蒸出來的關心;那一盤魚,不只是一道菜,也是祖祖輩輩希望的長久余慶。
農(nóng)歷八月初三,只是年中的一天,但你若用心感受,它像爐火一樣溫暖,能把平常的日子熏得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