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被針扎成蜂窩。”凌晨兩點,小茜把這句話發(fā)到超話,配圖是滿桌的胰島素筆、血糖儀和啃了一半的蘇打餅干。
評論區(qū)瞬間涌進兩千多條“+1”。我盯著屏幕,想起自己也曾是“數(shù)字奴隸”——空腹7.8、餐后13.4,像緊箍咒一樣每天念三遍。
直到今年春天,我偷偷做了件“離經叛道”的事:請了一周假,飛去海南,把身體交給一群穿白大褂的“細胞園丁”。我沒告訴爸媽,只跟助理說“閉關找選題”。
現(xiàn)在,三個月過去,我的糖化血紅蛋白從9.2%掉到5.7%,體重輕了6斤,早餐敢吃一碗加椰漿的芒果糯米飯——血糖曲線平穩(wěn)得像睡著的貓。
今天,我把這段“偷來的自由”寫成一份坦白書,給還在凌晨扎手指的你。
一、把身體調成“飛行模式”
入院第一天,醫(yī)生沒急著給我掛水,而是遞給我一張“空城計劃”:
1. 停掉所有口服藥,讓胰腺裸奔,像關掉吵雜的背景音樂,聽一聽它原本的心跳。
2. 連續(xù)72小時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把每一毫摩爾的變化畫成煙花圖,找出最危險的“血糖懸崖”。
3. 抽走160毫升外周血,像從果園里摘下幾?!胺N子”,送去實驗室培養(yǎng)。護士說:“別擔心,它們只是回家充個電?!?/p>
那五天,我關掉微博通知,把朋友圈設為“僅三天可見”,讓血糖曲線代替點贊數(shù),成為唯一值得刷屏的數(shù)據(jù)。
二、30分鐘,把“童年”種回胰腺
回輸那天,我躺在CT室,像被塞進一臺巨大的拍立得。醫(yī)生用針尖把1.2億個間充質干細胞緩緩推進胰腺背側,屏幕里出現(xiàn)一小團白色“星云”。全過程30分鐘,無痛,無刀口,只有冰涼的液體在血管里打開一條秘密通道。
那一刻我莫名想起小時候偷摘鄰居家的無花果,掰開青皮,里面是蜜糖色的“童年”。干細胞就像那團蜜糖,被重新塞回早已干涸的胰腺。
三、重啟“第二肝臟”
術后第七天,護士早六點來抽血,我空腹血糖5.8,她比了個“噓”的手勢:“別讓胰腺知道,它會驕傲?!? 后來我才知道,那些干細胞像一群自帶工具的“修樓工”,在胰島周圍搭起三樣東西:
- 一層柔軟的“生態(tài)網”,把原本被高糖燙壞的毛細血管重新纏成毛線毯;
- 一簇“信號塔”,分泌外泌體,告訴β細胞“別再裝死,起來干活”;
- 一排“防火墻”,把炎癥因子擋在門外,讓胰島素不再邊生產邊被“暗殺”。
我的身體悄悄開了外掛:午餐吃掉二兩叉燒包,兩小時后血糖6.4,沒有峰,沒有 crash,像一輛換過發(fā)動機的老車,悄無聲息地提速。
四、把“可能”活成日常
出院第三周,我回到深圳,第一件事是約閨蜜喝下午茶。她盯著我把一塊草莓奶油蛋糕吃完,緊張得差點打120。我亮出血糖值:5.9。她愣了五秒,爆出一句臟話:“這也太反人類!”
我笑得比奶油還甜——原來“反人類”才是對過去十年“反自己”最好的補償。
現(xiàn)在,我把胰島素筆鎖進抽屜,當成一件行為藝術品;把血糖儀換成運動手環(huán),每天睡前只看心率。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打開微博,在超話里發(fā)了一張照片:我在傍晚的深圳灣跑步,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配文只有八個字—— “無糖一身輕,人間值得?!?/p>
五、把故事寫成邀請函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被“滴——”的血糖儀嚇醒;如果你計算米飯粒數(shù)比計算KPI還精準;如果你羨慕別人吃火鍋只擔心上火,而你擔心失明—— 別怕,科技已經把“可能”寫進說明書,只差你按下確認鍵。
干細胞不是神話,它只是一次“把童年種回身體”的小手術:
- 不切除,不移植,讓器官自己救自己;
- 不住ICU,不插胃管,術后第二天能溜出去吃清補涼;
- 不留疤,只在后腰留下一個針眼,像被蚊子親了一口。
我把這段經歷寫出來,不是讓你立刻沖去醫(yī)院,而是想告訴你:
“血糖自由”確實存在,它藏在一次30分鐘的無痛回輸里,藏在一群細胞園丁的顯微鏡下,也藏在你敢于為自己按下的“暫停鍵”里。
下次凌晨兩點,如果你再被血糖儀的“滴——”驚醒,可以來我評論區(qū)坐坐。我會給你看海南的日出、深圳的簕杜鵑,還有我那份5.7%的糖化報告——
原來,人生可以被重新編輯,而甜味,從來就不該是一種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