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dǎo)讀
臺風(fēng)“樺加沙”要來了,如同一聲集結(jié)號,瞬間激活了廣東人刻在骨子里的“臺風(fēng)應(yīng)急模式”,人們紛紛前往超市采購一番。
不少廣東網(wǎng)友,更是將自己去超市采購的畫面分享了出來,與以往遇到強臺風(fēng)一樣,這次廣東朋朋友再次用行動證明:寧可挨餓,也不碰火雞面。
只見在幾乎被搬空的超市方便食品區(qū),只有那一抹橙紅色的火雞面,無人問津,如同礁石般頑固地被扔在角落里,被網(wǎng)友們戲稱:廣東人最后的倔強。
為什么每次臺風(fēng)來臨,廣東的超市火雞面都是被剩下的,為什么廣東人不喜歡吃火雞面呢?對此廣東本地人小王表示:“4個原因,無人愿意去碰那火雞面?!?/p>
1、火雞面太辣了。
這是主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火雞面太辣,對于喜歡清淡口味的廣東人而言,“辣”是一種需要謹慎對待的味覺體驗,最多是點到即止的調(diào)味,絕不可能成為食物的主角。
而火雞面的辣,早已超越了“調(diào)味”的范疇,它是一種“攻擊”,一種對味蕾的“酷刑”,是一種更直接、更猛烈、甚至有些粗暴的甜辣刺激。
吃過火雞面的人就知道,一口下去,從舌尖到喉嚨,再到胃部,仿佛點燃了一條火焰路徑。廣東人很懂養(yǎng)生,臺風(fēng)天本就濕氣重,人體抵抗力相對較弱,此時再吃火雞面,無異于“引火燒身”因此,寧可選擇清淡的白粥榨菜,也不要火雞面。
二、火雞面太干了。
眾所周知,廣東是湯文化的重鎮(zhèn),無論是云吞面、牛腩粉,還是一碗老火靚湯,湯水都是靈魂所在,廣東人認為食物需要有“湯湯水水”的滋潤,進食過程才被認為是完整、舒適和養(yǎng)胃的。
而火雞面要求瀝干水分后拌醬,這種“干呲呲”的口感,在許多廣東人看來,是一種“殘缺”的體驗,面條本身缺乏湯水的潤滑,濃稠的醬料反而加重了吞咽的負擔,容易產(chǎn)生“噎住”的感覺。
有廣東朋友吐槽:“食完成個口都系粉,好口干,好難受?!边@種干燥的進食感,與廣東人追求爽滑、滋潤的飲食審美背道而馳。
三、火雞面味道單一。
如果說極致的辣和干拌的形式還只是“形式”上的不合,那么火雞面在味道上的單一性,則觸及了廣東美食哲學(xué)的核心理念:“鮮”。
廣東菜追求的是食材的本味和復(fù)合的鮮甜層次,一道好的菜品,味道應(yīng)該是立體而豐富的,而火雞面的味道結(jié)構(gòu)顯得過于“簡單粗暴”。
火雞面除了辣味之外,沒有其他味道了,很難品嘗出其他諸如骨湯的醇厚、油脂的香氣或配菜的清新等復(fù)雜層次。
這種單調(diào)的味覺體驗,在追求“雞有雞味,魚有魚味”的廣東人看來,是無法稱之為“好吃”的,在廣東人看來那玩意根本無法理解為何有人喜歡去吃。
4、配料“敷衍”。
此外,火雞面簡單的配料包很簡單,通常只有醬包,配料非常敷衍,不像方便面一次有青菜之類的。
在廣東人的概念里,即便是一碗美味的方便面,也最好能有蔬菜、有蛋或有幾片肉,構(gòu)成一個營養(yǎng)和視覺上都相對均衡的餐食。
而火雞面在這方面顯得“勢單力薄”,它更像是一種零食,相比之下,一包有脫水蔬菜和肉粒的普通杯面,或者自家冰箱里的臘腸、雞蛋,隨便搭配一個出前一丁,再燙幾根青菜,都能輕松秒殺火雞面帶來的“孤獨感”。
因此,當每次臺風(fēng)來臨了,超市貨架上依舊屹立不倒的只有火雞面,無人問津,落在角落里,人們遠遠的看到,甚至不愿意走過去。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guān)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