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滿洲早期的歷史,就不得不了解建州南遷的歷史。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從牡丹江流域南遷到了圖們江流域,其社會、民族成分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與此同時,朝鮮不斷向圖們江流域擴張,不斷擠壓建州的女真的生存空間。最終,建州女真內(nèi)遷到了遼東蘇子河流域,從此才結(jié)束了不斷遷徙的歷史。
一,高麗和李朝的北擴
高麗王朝,是韓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建立之初的疆域基本在大同江以南。立國之初,北方的女真各部經(jīng)常侵擾高麗,《高麗史》所載:“自契丹東京至我安北府數(shù)百里之地,皆為生女真所據(jù)?!薄拔鞅边吤衩勘慌娣T往來侵盜”。根據(jù)統(tǒng)計,從1011年到1100年的90年間,女真對高麗的抄掠多達31次。
為了抵御女真南下,擴寬防御的縱深,高麗王朝推行北擴政策,將防御線建設(shè)在清川江和鴨綠江一帶。1033年年到1043年間,高麗在西到鐵嶺、東到鴨綠江口一線修建了“千里長城”,此長城就成為了高麗和遼國之間較為穩(wěn)定邊界線。
高麗地圖
同時,高麗也積極采取懷柔的政策,招撫許多女真部落,封其為“將軍”“大相”“大匡”等官爵,賜給衣物、糧食等物資,許多女真首領(lǐng)欣然歸附高麗,為高麗“開拓邊城”“永為屏藩”。
金國時期,金國對女真各部的管理較為嚴密,女真對高麗的抄掠時間也大幅度減少,兩國關(guān)系相對和平,邊界線也相對穩(wěn)定。到了金末元初,東北混亂,女真對高麗的抄掠再次頻繁起來??蓻]有等多久,元朝就征服了高麗王朝,并將高麗吞并的女真之地收復,設(shè)東寧府、雙城總管府等機構(gòu)進行管轄。
高麗對于元朝的行為必然是懷恨在心,但也無可奈何。直到元朝后期,國力衰落,高麗才趁機北上。1356年高麗攻陷雙城總管府(今咸鏡南道金野),1369年進一步攻取東寧府(今鴨綠江中游地區(qū)),“東至皇城,北至東寧府,西至于海,南至鴨綠,為之一空?!薄2粌H如此,高麗還越過千里長城,攻占了元朝的合蘭府、江界、泥城等地。
高麗北擴
不久,元朝滅亡,明朝的勢力到達了東北。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歸順明朝,朱元璋因此設(shè)遼東衛(wèi),1375年又升為遼東都司。此后的幾年,明朝又設(shè)東寧衛(wèi),改原東寧、南京(延吉)、海洋(今咸鏡道吉州)、草河(連山關(guān)外草河)、女真五個千戶所為左、右、中、前、后五所。
1387年,明朝向高麗提出,以鐵嶺為界,“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真、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tǒng)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有所侵越”,并開始鐵嶺設(shè)衛(wèi)。
1387年,明朝擊敗北元大將阿哈出,標志著明朝基本掃除了女真之地的蒙古勢力。隨后,朱元璋派遣使者到女真之地廣泛招撫,許多女真部落歸順明朝,和明朝確立了封貢關(guān)系。當年的十二月,設(shè)建州女真之地三萬衛(wèi)。但僅僅過了三個月,三萬衛(wèi)就因糧草不濟而內(nèi)遷到遼東。根據(jù)一些資料的考證,三萬衛(wèi)最初位于圖們江北岸的琿春一帶。
1392年,高麗派遣大將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擁兵自重,發(fā)動了叛亂,推翻了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為了緩和和明朝的關(guān)系,李成桂遣使明朝,朱元璋贈“朝鮮”為李朝國名,承認了李朝的建立。從此,朝鮮就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朱元璋也適度選擇退讓,將鐵嶺衛(wèi)內(nèi)遷到了遼東。
鐵嶺衛(wèi)和三萬衛(wèi)的內(nèi)遷都是朝鮮不斷干擾、進攻的緣故。此后,朝鮮的勢力范圍進一步北擴,其勢力范圍一直向北推進到了圖們江沿岸。15世紀早期,朝鮮在東北設(shè)置了穩(wěn)城、福寧、慶源、鐘城、會寧、慶興六鎮(zhèn),合稱“東北六鎮(zhèn)”;在鴨綠江以南設(shè)置閭延、慈城)、茂昌、虞芮四郡,合稱“西北四郡”。從此,鴨綠江—圖們江成為了明朝和朝鮮的邊界線。
二,胡里改、斡朵里部的南遷
滿洲先祖原本生活在牡丹江流域,元朝時期為桃溫、胡里改、斡朵里三個萬戶,朝鮮史料記載“幹朵里、火兒阿、托溫三城,其俗謂之移闌豆漫,猶言三萬戶也”。在元末明初,滿洲遭到了黑龍江中游地區(qū)兀狄哈野人的侵襲,被迫南遷。
南遷過程中,分為了兩支,一支以阿哈出帶領(lǐng)的胡里改部為核心,遷徙到了圖們江北岸。在南遷過程中,胡里改部又分出了兀良哈部。另一支以猛哥帖木兒帶領(lǐng)的斡朵里部為核心,遷徙到圖們江南岸。而桃溫部則不見記載,可能在南遷過程中消散了,也有可能停留在原地,并未遷徙。未遷徙的水達達女真部落在后來成為東海女真的一部分,被稱為“虎爾哈”“瓦爾喀”等部落。
在南遷的過程中,胡里改等部和圖們江、綏芬河一帶的女真部落進行了交融,吸納了大量的女真人口,使得的胡里改、斡朵里部、兀良哈成為了女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將南遷后的三部統(tǒng)稱為“建州”,《滿洲源流考》有按語說:“我朝肇興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而渤海國的建州就在綏芬河一帶。
1392年,李成桂派遣李豆蘭對女真各部進行招撫,史稱“使李豆蘭招安女真……被發(fā)之俗,盡襲冠帶,改禽獸之行,習禮儀之教。與國人相婚,服役納賦,無異于編戶……皆愿為國民。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設(shè)邑置鎮(zhèn),以治民事……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jié)M江(圖們江)為界” 。而圖們江一帶的哈蘭、三散、海洋、甲州、洪肯、禿魯兀、斡合 、阿沙等女真部落基本歸附朝鮮,其中就包括斡朵里部。
1392年8月,兀良哈女真來朝鮮朝貢,第二年,斡朵里部首領(lǐng)猛哥帖木兒也來朝鮮朝貢?!案樱佣祭?、兀良哈諸酋長皆授萬戶、千戶、百戶等職有差,且賜米谷、衣服、馬匹 。諸酋感泣,皆內(nèi)從為藩屏”。從此,斡朵里部開始和朝鮮確立了封貢關(guān)系。當時斡朵里部剛南遷不久,根基不穩(wěn),缺衣少糧,生存困難,而向朝鮮朝貢可以獲得大量的物資賞賜,以解燃眉之急。而朝鮮通過通過女真的“朝貢”,可以獲得馬匹、貂皮等寶貴的物資。
但朝鮮的北擴政策,讓女真各部感到不滿。當朝鮮試圖加強對女真的控制之時,女真各部就對朝鮮進行了反擊。1398年,兀狄哈女真開始侵擾朝鮮,朝鮮調(diào)兵反擊。1400每年,兀良哈等部落進攻慶源城,殺慶源萬戶李清。此后,朝鮮斷然下令關(guān)閉慶源市場,進一步激化女真和朝鮮的矛盾,《朝鮮實錄》記載“慶源絕不為市,野人憤怒,建州人又激之,乃入慶源界抄”。這時候的女真各部,又開始的倒向明朝。
1402年,朱棣即位,史稱“明成祖”。為了彰顯正統(tǒng),擴大自己的影響,朱棣四處招撫各部。針對東北的情況,朱棣在1403年說“女真、吾都里、兀良哈、兀狄哈等招撫之,使獻貢”。收到明朝招撫的消息后,胡里改部的阿哈出首先表示臣服,于是明朝設(shè)其部為“建州衛(wèi)軍民指揮司”,封阿哈出為“建州衛(wèi)軍民指揮司使”。1404年,在阿哈出的引薦下,猛哥帖木兒也接受招撫。第二年,猛哥帖木兒朝貢,明朝封其為“建州衛(wèi)都指揮使”。同一年,兀良哈女真接受招撫,明廷設(shè)“毛憐衛(wèi)”,以首領(lǐng)把兒遜為指揮。此后,明朝又陸續(xù)在烏蘇里江、綏芬河一帶招撫眾多女真部落,被都冊封設(shè)衛(wèi)。
為了報復女真各部攻打慶源的行為,朝鮮于1406年派遣趙涓對兀良哈部發(fā)動了襲擊。此戰(zhàn),朝鮮軍隊“誘殺毛憐衛(wèi)指揮把兒遜、阿古車、著和、千戶下乙主等四人??v兵殲其部族數(shù)百人,燔燒廬舍而還”,史稱“豆們血案”。兀良哈部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自此衰落下去。
但戰(zhàn)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女真各部遷徙到此,依然處于饑寒交迫的窘?jīng)r之中。慶源市場關(guān)閉,女真的生計更加困難。為了向朝鮮施壓,猛哥帖木兒于1410年帶領(lǐng)女真各部又對慶源發(fā)動進攻,并趁機向朝鮮朝貢,提出了“國家若給糧餉,不敢離散,否則皆為盜矣”的歸附條件。
朝鮮并未答應猛哥帖木的要求,第二年,猛哥帖木兒帶領(lǐng)部族渡過圖們江,西遷到了鳳州(吉林輝發(fā)河上游),和胡里改部匯合了。此時,阿哈出已經(jīng)去世,繼承胡里改部首領(lǐng)的是釋家奴,明朝賜姓名為“李顯忠”。1411年,釋家奴舉薦其弟猛哥不花為毛憐衛(wèi)指揮使,明廷應允。1412年,明廷又設(shè)斡朵里部為“建州左衛(wèi)”,封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獨掌建州左衛(wèi)事。至此,建州三衛(wèi)的雛形基本形成。
三,建州女真內(nèi)遷
內(nèi)遷遼東后,建州女真幫助明朝守邊,成為了明朝在遼東的重要軍事力量。永樂年間,朱棣多次北伐蒙古,而遼東的軍隊也多次參與。猛哥帖木兒在1422年參加了永樂帝的第三次親征,受到了器重。然而,永樂帝多次出征并未真正消滅蒙古勢力,蒙古為了報復明朝的北伐,多次侵擾遼東,1421年,“韃靼兵四十萬,屯于沈陽路,遼東城門晝不開”。
為了躲避蒙古的侵擾,猛哥帖木兒帶領(lǐng)斡朵里部于1424年再次遷回了阿木河。此時胡里改部在李滿?。ㄡ尲优樱┑膸ьI(lǐng)下,東遷到了婆豬江(佟家江,今吉林桓仁縣)。朝鮮則對猛哥帖木兒和李滿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對李滿住,則主要采取武力對抗為主。當李滿住遷徙到邊界時,其部衣食無法自給,于是向朝鮮提供了接濟的要求,朝鮮以各種理由加以拒絕。得不到救濟的胡里改部對朝鮮發(fā)動了抄掠,朝鮮則在1433年和1437年對胡里改部發(fā)動了兩次襲擊。李滿住眼看在鴨綠江北岸無法立足,就在1438年帶領(lǐng)部族群眾遷徙到了蘇子河流域。
朝鮮對猛哥帖木兒,則以招撫為主。猛哥帖木兒重返阿木河后,朝鮮大加籠絡,加官進爵,試圖將之作為北方藩籬,以阻擋西北兀狄哈女真的侵擾。
1432年,遼東的女真人楊木答兀叛變明朝,帶領(lǐng)部族也遷徙到了阿木河,并且和這里兀狄哈女真聯(lián)合起來。明朝派遣軍隊追擊,卻遭到了兀狄哈女真的包圍。關(guān)鍵時刻,猛哥帖木兒帶領(lǐng)軍隊來解圍,讓明朝軍隊躲過一劫。但兀狄哈女真懷恨在心,不久偷襲了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兒戰(zhàn)死,其子董山被俘虜,史稱“阿木河之變”。
阿木河之變后,朝鮮趁機加速北擴,在圖們江、鴨綠江一帶迅速推進,并設(shè)立了城堡和州郡,女真在圖們江以南的生活空間不斷被擠壓。在此背景下,猛哥帖木兒的弟弟凡察試圖帶領(lǐng)部族西遷到遼東。朝鮮擔心斡朵里部遷走后,邊防空虛,也擔心建州遷走后成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因而進行了阻止。為了讓斡朵里部放棄西遷的想法,朝鮮又提高其待遇。1439年,董山向朝鮮進貢,朝鮮竟破格封其為“嘉善雄武侍衛(wèi)司上護軍”。但朝鮮的這些政策只能延緩斡朵里部西遷的時間,并不能中斷其決心。
1440年,凡察和董山毅然帶領(lǐng)斡朵里部女真西遷遼東,他們突破了朝鮮的層層圍追堵截,最終到達了蘇子河流域,和李滿住帶領(lǐng)的胡里改部實現(xiàn)了匯合。朝鮮方面立即上報明廷,要求“發(fā)還元(原)住鏡城地面,仍舊復業(yè)”。明廷決絕了朝鮮的請求,并對西遷的部眾進行了救濟,資助了大量的糧食,使其能夠在此立足。
1442年,凡察和董山之間爆發(fā)了“衛(wèi)印之爭”,為了解決此問題,明朝最終又以董山所轄部族為“建州右衛(wèi)”,從此建州三衛(wèi)正式形成。
蘇子河一帶土地肥沃,氣候較為溫暖,非常適合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遷徙到蘇子河后,建州女真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了明朝邊疆一股重要的軍事力量。蘇子河一帶處于明朝和朝鮮之間,能夠同時和兩國開展朝貢貿(mào)易,不僅可以通過朝貢貿(mào)易獲得雙份的賞賜,還能夠控制貿(mào)易通道,并在貿(mào)易中獲得明朝和朝鮮的鐵器、農(nóng)具、種子、糧食等,推動了建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