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道的過程中,我所看到最多的問題,是迷思于對“道”的理解當中,也就是迷失在“道是什么”這個問題當中。
有人嘗試通過哲學的視角去看,有人嘗試通過科學的視角去看,然而在“看”的這個過程中,人的心神長時間遠離身體,進而就忘記了修行,忘記了自己的身心,忘記了初衷。
實話實說,“道是什么”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會有文字、語言答案,更準確地說: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三維世界的語言能夠描述清楚“道是什么”的答案。
即使是道祖太上
也只能說“道可道非常道”
還說: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現(xiàn)代人竟說:我知道,道就是xxx?
01
正是因為語言文字的維度無法描述“道”,因此沒有一個標準的文字、語言答案,因此往往就誤導了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見解就是真理,并且深以為然,進而自以為是而不自知。
另一部分的人,則是陷入了這個虛無縹緲的陷阱當中,以論道為樂,以為“道”能夠在辯論中出現(xiàn)答案。
如此修行,必定將會誤入迷途的!
如此修行,不過是玩弄識神而已!
如此修行,不但無法體悟,反而遠離大道!
這或許是學佛的打開方式,但是:絕不是學道的打開方式。
因為,從道家的世界觀來看,性命、也就是思想與身體是一體的,是須臾不會分離的,這是一個道家修行的大原則,違背了這一條原則,均不可能得道!
道學中的丹道(內(nèi)丹學)
便是典型的形神一體的修道體系
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如此!
道家最原始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學中醫(yī)必看的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早就將這個原則(強調(diào)一下:是原則,不是觀點)立得很穩(wěn),有對這個原則有大量的、極為細致的描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簡單點說,就是如果形神不統(tǒng)一、不相得,人就得死。
相應的還有《素問·湯液醪醴論》中的“形弊血盡……神不使也”;《素問·逆調(diào)論》:“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不一一舉例。
再細致一點,描述人的“神”的描述,則是如《靈樞·本神》中所言的“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更為細致的,則是《靈樞·本臟》說的“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p>
如此描寫人的思維、思想,即使放到今天來說也是正確的。
科學有科學的觀點,心理學有心理學的觀點,你不能說不按照你的觀點來看就是錯的。
是對是錯,還需要驗證才行。
比如肝藏魂,五行是木,情志是怒,表現(xiàn)在眼中。
如果道家的觀點是對的,那么,肝有問題之后,這個人是不是喜怒無常?是不是這樣子?
當然是!
有脂肪肝的、或者肝炎的人,他就是喜怒無常的!這一點我觀察身邊的人之后,無比的確定。
另外,肝臟超負荷運轉(zhuǎn)?然后這個人是不是就喜怒無常?當然也是,看喝酒的人就知道了。
以上所言,其實跟修行正見也是一樣一樣的。
你去參悟道,陷在對道的迷思當中,身體卻沒有任何改變,煙照抽、夜照熬、酒照喝、欲照縱....那么,請問,你悟道作甚?
吹牛逼嗎?秀高智高知嗎?想讓人高看你一眼嗎?想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嗎?想讓人對你敬畏嗎?想讓人對你恭敬嗎?如果是這樣,跟人論道是行不通的。
捫心自問:
你悟道、學道作甚?
02
呂祖曾說:“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p>
說到呂祖,我就很容易想到很多人就拿“黃龍禪師度化呂祖”的事跡來說事,覺得“性”比“命”重要,覺得佛比道高明。
我可以拍胸脯給你講,所謂的“黃龍禪師禪師度化呂洞賓”的事跡,完全就是子虛烏有,是佛教徒編出來的。
佛教徒也就是通過這個所謂的“禪宗故事”,去辱罵呂祖是“守尸鬼”。
然而我翻遍史書,想要找出當時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卻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記載,按說都是這種名人,如果是真事,不應該記載如此馬虎?。?/p>
后來翻遍各種書籍資料后我才知道,這個故事最早也只是出現(xiàn)在一本名叫正獸和尚編寫的《嘉泰普燈錄》中,其實就是貶低道教的呂洞賓而杜撰出來的。
還有那近代所謂的大師南懷瑾,高中時我看過他的《易經(jīng)雜說》,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只覺得他好像很有學問,很厲害;
在翻查資料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他在《列子臆說》中說也拿這個佛教徒杜撰“黃龍度呂”為基礎去說事,也就是默認這是真實,還添油加醋地說得繪聲繪色。
這讓我不禁反思我過去對南懷瑾是不是有點誤會?
隨后再翻看南懷瑾的作品后,我確定了我確實對他有點誤會;
也不怕別人說我詆毀他,我實話實說——
南懷瑾的書中,就是存在著許多不經(jīng)嚴謹考究的內(nèi)容,我認為他很多地方都是張嘴就來,也就是人云亦云,徒有虛名,很少有自己的獨到的、原創(chuàng)的見解。
不過話說回來,他在傳統(tǒng)文化推廣、普及上,確實也是有極大的貢獻和功勞,至于其他的,我就不再多說了。
此外,類似“呂祖被某禪師度化”的這類故事,還有“關羽被智者大師度化”,也是歷史上的佛教徒杜撰的。
佛教徒是怎么編這個故事的呢?
他們說是關羽在敗走麥城后,頭腦和身體分離,死不瞑目,英靈不散,在荊州地區(qū)游蕩。隋朝開皇十二年,一個“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山修行,關羽的英靈前來索要頭顱。智者大師以禪定之力擋住其去路,并對其進行度化。關羽在智者大師的指引下,頓悟前非,請求智者大師指點迷津。智者大師于是為關羽傳授三皈依和五戒,使其成為佛弟子。關羽隨后幫助智者大師在玉泉山修建寺院,弘揚佛法,從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伽藍菩薩”。
這一段源自網(wǎng)絡眾多國學大師們泛濫無涯的版本,越傳越玄,我不迷信南懷瑾,也不迷信大師
如是吾聞:這很無恥
眾所周知,關二爺因其忠義被世人所敬重,即使他死后,在民間依舊能夠俘獲大批“粉絲”,于是就被“度化”了。
廣東這邊老一輩做生意的,大多便是請關公,撈偏門的就請武關公,做正當生意的就請文關公。
所謂的“文”,就是關羽神像的大刀是豎著拿的;而“武”,則是斜拿的,像是正在作戰(zhàn)的姿態(tài)。
廣東人提到關羽,會親切地說一聲“關二哥”,是說給“二哥裝香”,而不是什么“迦藍菩薩”、給“迦藍菩薩上香”。
佛學,確實值得鉆研,我心懷敬畏;
但有許多佛教徒確實很有營銷號“硬蹭熱點”的感覺,什么火、什么有受眾,就編一個某某大師度化了某某某的事情了。
歷史上佛教徒還編過某某大師度化媽祖的故事、度化龍母的故事、度化財神爺鄧通的故事,就不一一講了。
這篇內(nèi)容發(fā)出去后,想必會引起爭議。
不是我謗僧造業(yè),而是僧破戒造業(yè)。
他們破什么戒?破了最根本的五戒之一的“妄語戒”(佛門最基礎、最根本的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全真道佛教化了后,也是這五戒,一模一樣)。
根據(jù)《四分律》《梵網(wǎng)經(jīng)》等經(jīng)典,妄語戒的定義不僅包括直接直接造謠,還涵蓋一切通過語言欺騙他人的行為,其核心是“心口不一,意圖誤導”。
其中包括——
自妄語:自己編造虛假信息并傳播(如編造他人過失、虛構感應事跡等);
教人妄語:教唆他人傳播不實信息;
方便妄語: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如“為他人好”“避免麻煩”)掩蓋真相,本質(zhì)仍是欺騙。
以上三個方面,這些佛教徒全都犯了。
按照戒律,他們會有什么后果和下場呢?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口業(yè)四過”明確地說:違犯者將感得“眷屬乖離、親族弊惡”的果報;
如以上所言,我不是挑起矛盾,而是在正道、正佛。
03
近代很多人,在修性不修命這條路上走得很遠,不久前我刷到一個臺灣的高僧“大師”,身體得癌了,明明很不舒服了,還要說“身體的很痛,但跟自己沒關系”這些話。
如果真的沒關系,說都不會拿出來說的。
近代很多修性不修命的佛家大師、以很多對文化推廣有很大貢獻的“大師”也是如此,我就不一一提他們的名字了。
這幾千年來,在中國的這片大地上,讀過書的人,從來都是只有極少數(shù)的一部分。
即使是民國時期,全國的文盲率也高達80%,農(nóng)村文盲率更是高達95%,我小時候還能聽到“文盲”這兩個字,而今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講了。
所謂的文盲,就是連字都不會看,不懂文字是什么意思。往前看,我的奶奶輩、爺爺輩、姥姥輩這些人,就是曾經(jīng)在民國時期過來的,他們幾乎都不識字。
或許正是如此,最近幾代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深以為然,這種慣性思維刻入最近三代人的骨頭里面。
但“知識”真能改變命運嗎?
知道的越多就真的能夠改變自己嗎?
怎么可能??。?/p>
我說得直白一點:即使你對修行、對道有一百種、一萬種看法,改變了什么了嗎?
看法,始終也只是看法而已?。?!
【再會】
愿以道之視角
點破這片紛亂的時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