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他的道德經(jīng)
青牛西去,留下一卷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也留下一個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那背影,融入函谷關(guān)外漫天的紫氣里,融入歷史與傳說交織的迷霧中,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永恒而神秘的坐標(biāo)。老子,這位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一生,恰如他所言的“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蔽覀冊噲D走近他,卻總覺隔著一層薄紗,所見并非全貌,所感卻深邃無邊。
他的生平,是史書上的寥寥數(shù)筆,也是后世層累的瑰麗想象。據(jù)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載,他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他曾擔(dān)任周王室守藏室之史,這個職位,看似卑微,實則關(guān)鍵。那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是天下智慧匯流的深潭??梢韵胍?,年輕的李耳,終日與汗牛充棟的竹簡為伴,在夏商周三代興衰的記載、先王治世的遺訓(xùn)、諸侯征伐的實錄中沉潛。他讀的不僅是文字,更是天道的運行軌跡,是人世的盛衰密碼。那幽深的守藏室,仿佛一個思想的熔爐,將歷史的喧囂與塵埃,淬煉成他內(nèi)心的一片澄明與寂靜。正是在這極致的“有”中,他窺見了那終極的“無”。
然而,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天下大勢已如將傾之大廈。曾經(jīng)的智慧寶庫,或許也蒙上了塵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頹敗之勢。司馬遷記載,“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這短短的九個字,蘊含了多少失望、洞見與決絕?他沒有選擇力挽狂瀾的悲壯,也沒有發(fā)出憤世嫉俗的吶喊,他只是“遂去”,淡然轉(zhuǎn)身,與一個時代告別。這是一種看透世事滄桑后的智慧選擇,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提前演練。
于是,便有了那場中國思想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相遇。行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一位同樣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望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將至。他攔住老子,懇求道:“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被蛟S是不忍智慧全然湮沒,或許是感于尹喜的誠意,老子在關(guān)尹子的請求下,駐足停留,寫下了那部“究天人之際”的奇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書成,他便騎青牛而去,“莫知其所終”。這最后的“莫知所終”,為老子的一生涂抹上了最濃重的神話色彩。他成了“隱君子”的終極象征,徹底融入了自然大道,后世關(guān)于他化胡、長生的種種傳說,都源于這份對終極超越的無限遐想。
這飄忽難覓的生平,恰恰是其哲學(xué)思想最生動的注腳。他的思想,并非書齋里的邏輯推演,而是從生命深處流淌出的智慧清泉,凝練于《道德經(jīng)》那詩性與哲思交織的字里行間。其核心,便是那個玄之又玄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遍_篇第一句,便劃下了不可言說的界限。老子所說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根本法則,它先于天地而生,寂寥獨立,周行不殆。它無形無象,卻又蘊藏著生成一切有形之物的無限潛能。它不同于任何具體的神祇或理念,是一種自然性的、本體性的存在。理解“道”,是理解老子一切思想的鑰匙。
由“道”衍生出其思想的兩大支柱:“無為”與“自然”?!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自己如此”、“本來如是”的狀態(tài),即事物本真的自發(fā)性和規(guī)律性。而“無為”,也絕非消極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順其自然而為”,即不妄為,不強求,不干預(yù)事物固有的發(fā)展節(jié)奏。統(tǒng)治者應(yīng)“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同“道”生化萬物卻不居功一般,讓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感覺不到統(tǒng)治的存在,這才是最高明的治理。這是一種極致的政治智慧,是對當(dāng)時各國爭霸、擾民不已的現(xiàn)狀最深刻的批判。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貫穿《道德經(jīng)》的辯證法智慧?!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崩献由羁痰囟床斓?,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的?!暗溬飧V校Y獾溨?,這種對事物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把握,使其思想充滿了前瞻性和靈活性。因此,他主張守柔、處下、不爭?!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薄敖K阅転榘俟韧跽撸云渖葡轮??!彼蚱淙崛?、處下,卻能穿石、匯成江海,成為“幾于道”的象征。這種“反者道之動”的思維,教人從看似不利的局面中看到契機,從鼎盛的巔峰警惕衰敗的來臨。
在個人修養(yǎng)上,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通過滌除內(nèi)心的欲望和雜念,回歸嬰兒般的純真狀態(tài),從而體悟大道。他反對過度的感官刺激和知識巧智,認(rèn)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是一種向內(nèi)求索的功夫,旨在達(dá)到與道合一的玄統(tǒng)境界。
這樣深邃的思想,必然孕育自一個獨特而迷人的靈魂。老子的性格,與其哲學(xué)渾然一體。他是一位深邃的沉思者,靜默如深淵。長年累月與古籍相伴,讓他養(yǎng)成了內(nèi)省、寡言的習(xí)慣。他觀察世界,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靈;他思考問題,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直溯本源。這使他能穿透紛繁復(fù)雜的表象,直抵宇宙人生的核心奧秘。
他是一位清醒的旁觀者,冷靜而疏離。身處亂世,他并非沒有悲憫,但他選擇了另一種姿態(tài)。與孔子周游列國、汲汲于拯救世道不同,老子更像一位站在歷史高處的智者,冷靜地俯瞰著人間的熙熙攘攘、成敗興亡。他的“遂去”,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清醒,是對“不可為”之事的深刻洞察后的坦然放手。這種疏離,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更宏大、更悲憫的關(guān)懷。
他更是一位謙遜的智者,深知言語的局限和知識的邊界。他坦言“道”的不可名狀,承認(rèn)“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種對未知的敬畏,與那種宣稱掌握了絕對真理的傲慢,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智慧,如同大海,表面平靜,內(nèi)里卻蘊藏著無盡的能量與深度。他留下的五千言,簡潔到了極致,也豐富到了極致,為后人留下了無限闡釋的空間。
正是這樣一個身影模糊而思想清晰的人物,以其獨特的哲學(xué),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至為深遠(yuǎn)的影響。他的直接繼承者莊子,將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將“逍遙游”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極致,共同奠定了道家的基業(yè)。道家思想,后又與儒家思想相互激蕩、互補,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士人精神世界的兩極——“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中“獨善其身”的底蘊,多半來自道家提供的心靈棲息地。
在政治上,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在漢初演變?yōu)椤包S老之術(shù)”,與民休息的政策帶來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它的智慧,也成為歷代明君賢相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在宗教層面,道家思想被東漢末年興起的道教吸收奉為主要經(jīng)典,老子也被尊為“太上老君”,走上了神壇,雖然這與他的本意或許相去甚遠(yuǎn),卻也可見其影響力之巨。
更重要的是,老子的思想已經(jīng)深深滲透進(jìn)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之中。那種對自然的親近,對淡泊、簡約生活的向往,那種“以柔克剛”、“韜光養(yǎng)晦”的處世策略,那種“大巧若拙”、“大象無形”的審美境界,無不閃爍著道家智慧的光芒。在中國山水畫的留白里,在園林建筑的曲徑通幽處,在文人墨客的詩酒風(fēng)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縷源自老子的飄逸靈氣。
函谷關(guān)的紫氣早已消散,青牛的蹄印也湮沒在歷史的塵土里。但老子那五千言,卻如永不枯竭的泉眼,至今仍在滋潤著無數(shù)尋求智慧的心靈。他的一生,是一部用行動寫就的哲學(xué)著作,其要義便是:最高的成就,是功成而不居;最深的智慧,是明了自然的法則并與之協(xié)同;最終極的歸宿,是回歸那生生不息、默然運行的大道。他讓我們相信,在這喧囂擾攘的人世之外,還有一片寧靜致遠(yuǎn)的天地,那是精神的故鄉(xiāng),是“道”的所在。當(dāng)我們在這紛繁的現(xiàn)代生活中感到疲憊時,不妨讀一讀《道德經(jīng)》,聽一聽那位兩千多年前的智者,用他古老而常新的聲音,告訴我們何為“道法自然”,何為“復(fù)歸于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