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被譽為“歌神”,在華語樂壇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從上世紀90年代紅透半邊天,到如今依舊能在各地開滿體育場,他的影響力不容置疑。
然而,隨著“60+世界巡演”的持續(xù)進行,關(guān)于他的爭議也逐漸浮出水面。
最近,最讓內(nèi)地粉絲感到刺眼的,莫過于香港和內(nèi)地演唱會票價的巨大落差。
同樣是前排座位,香港最貴的票1200元,而內(nèi)地卻要花上兩三千。
粉絲們不禁質(zhì)疑,這是不是在“區(qū)別對待”?
再加上高價票區(qū)體驗不佳、演出撞上高考、身體透支頻頻取消,甚至傳出他是因妻子投資失敗被迫拼命賺錢,張學友的“神話”似乎正在被打破。
但另一方面,這位老牌歌手幾十年來的成就與付出,也并非一句“割韭菜”可以抹殺。
票價爭議與演唱會質(zhì)疑
最近,張學友巡演的票價問題,是引爆輿論的第一根導火索。
在內(nèi)地,票價普遍在980到2580元之間,一些“山頂位”竟然也要花上千元才能買到。
相比之下,香港紅館的票價親民得多,區(qū)間大致在680到1080元,前排最貴票也不過1200元。
對比之下,許多內(nèi)地粉絲直呼“被割韭菜”,有人吐槽:“1280的票在上海就像坐山頂看大屏幕,而在香港這個價錢能坐到前排。”
這種落差讓不少人心生不滿。
更讓人火大的,是同樣是天王,周杰倫的演唱會最高票價為2000元,而且能確保坐在內(nèi)場最靠近舞臺的位置。
反觀張學友,不僅票價更高,而且不少位置極其偏遠。
曾有觀眾花了2280元,卻被安排在視線受阻的邊角座位,甚至看屏幕都很費勁。
有人打電話投訴,也有人把票價差距和座位示意圖曬到網(wǎng)上,直言這是“主辦方吃相難看”。
雖然主辦方回應稱定價合理,但這種“高價低體驗”的矛盾,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在借著“歌神”的名頭收割情懷。
票價問題之外,張學友演唱會的“負面例子”也不少。
最典型的是演出與高考撞期。
2025年,東莞站原定6月6日至8日舉行,而廣東高考日期正好與此相撞。
更巧合的是,演出場館距離某考點僅2公里,引來大量家長投訴:
一邊是噪音可能影響孩子復習,一邊是交通擁堵可能耽誤考試。
事件鬧大后,演唱會被迫延期,可輿論早已炸開鍋。
很多人質(zhì)疑,主辦方是否在排期上太過草率,把商業(yè)利益放在了別人的利益之上。
同時,高強度的巡演也讓張學友的身體頻頻亮紅燈。
從2023年開始,他幾乎全年無休,短短兩年多跑了200多場。
年過六旬的他,曾因流感、聲帶水腫、中暑等原因多次取消或推遲演出。
最受關(guān)注的是東莞站,他在舞臺上唱到高音時破音,甚至主動提出退票。
當場景象讓人心酸,也讓人產(chǎn)生新的疑問:
這樣的巡演是否透支了他的身體?是不是在被迫拼命?
在社交媒體上,類似的聲音越來越多:“他年紀大了,還要這樣硬撐,是不是因為家里經(jīng)濟出了問題?”
更添一把火的是關(guān)于他妻子羅美薇的傳聞。
外界盛傳,羅美薇因投資失敗,虧損幾十億,導致張學友不得不拼命開演唱會賺錢。
有媒體甚至直接把他頻繁的巡演解讀為“為妻子填坑”。
雖然張學友已多次辟謠,強調(diào)“家里經(jīng)濟狀況良好,唱歌是因為喜歡”.
但在一次次身體不適、舞臺狀態(tài)下滑的畫面?zhèn)鞒龊?,這類傳言仍然頑強地流傳。
對一部分觀眾而言,票價過高和舞臺事故疊加在一起,自然容易將其與“割韭菜”的印象聯(lián)系起來。
票價、場次安排、身體狀態(tài)與家庭傳聞攪合在一起,把張學友推向了風口浪尖。
支持者認為他仍然敬業(yè),質(zhì)疑者則覺得“情懷消費”不應成為理由。
張學友的演唱會,從昔日“萬人空巷”的榮耀,變成了爭議的中心。
從成名到默默付出
如果說第一部分寫的是質(zhì)疑,那么張學友的另一面,恰恰展現(xiàn)了他不為人知的堅持與善意。
張學友的成名過程,本身就是一段勵志人生。
他出身普通家庭,1984年因《大地恩情》奪冠進入娛樂圈,憑借《吻別》專輯一舉創(chuàng)下400萬銷量,奠定了“四大天王”之一的地位。
他的嗓音、唱功和舞臺感染力,讓他穩(wěn)穩(wěn)坐上“歌神”的寶座。
不同于一些靠話題博流量的明星,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音樂和舞臺,很少涉足綜藝或真人秀。
他常說:“我只是喜歡唱歌”,這種專注,塑造了他在華語樂壇的獨特位置。
除了音樂事業(yè),張學友的另一大標簽是“愛國與公益”。
早在1991年華東水災時,他就積極參與賑災義演,與一眾港星籌得上億元善款;
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擔任火炬手,并獻唱主題曲;
在汶川地震、武漢疫情等大災大難之際,他也慷慨解囊,曾被傳在疫情期間捐款高達5000萬。
無論數(shù)字是真是假,他的低調(diào)和實際行動,始終被歌迷銘記。
他還出演過《黃飛鴻》等愛國電影,在大銀幕上傳遞民族精神。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對身邊人的真情實義。
1997年,他資助柯受良飛越黃河,慷慨解囊30萬港幣;
2003年梅艷芳病重時,張學友不僅在舞臺上與她合唱《祝?!?,還在她病床前陪伴,甚至默默墊付80多萬醫(yī)藥費,為天后保留了最后的尊嚴。
這些舉動沒有過多宣揚,卻讓人感受到他骨子里的義氣和善良。
當然,張學友也并非沒有遭遇過誤解。
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時,他錄制的視頻因只說“香港加油”,未提“祖國”,而遭到網(wǎng)暴,央視不得不刪除視頻。
輿論壓力之下,他立刻發(fā)聲明澄清:“我是愛國家、愛香港的中國人?!?/p>
他的語氣誠懇謙卑,沒有絲毫反駁或抱怨,只是希望外界能“聽其言、觀其行”。
這種姿態(tài),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懂得克制與分寸的人。
正是因為這些點滴累積,張學友在娛樂圈內(nèi)外都留下了“好人”的口碑。
無論是對朋友的慷慨,還是對社會的責任感,他都選擇了默默去做,而不是高調(diào)宣傳。
相比“票價風波”,他的善意與真誠或許更能代表他的本質(zhì)。
爭議和質(zhì)疑無法完全避免,尤其當一個年過花甲的歌手,還在舞臺上拼盡全力時。
張學友或許并不完美,但他幾十年來的堅持、善意與貢獻,值得被看見。
票價可以爭論,舞臺可以失誤,但音樂背后的那份真誠,不該被“割韭菜”三個字輕易抹殺。
歌神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形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