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請您關(guān)注酩閱
“哎呀來遲了,先自罰三杯!”“敬您三杯,我這誠意可是滿滿的!”無論是宴席應(yīng)酬還是朋友聚會,“三杯酒”就像一句暗號,頻繁出現(xiàn)在敬酒與罰酒的場合。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傳統(tǒng)與講究?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我們常常在小說或影視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似乎酒桌上的“三”,從來就不是一個隨便的數(shù)字。
從開局“頭三杯”的集體舉杯,到向重要客人“連敬三杯”,再到遲到者被笑鬧著要求“連罰三杯”……“三”這個數(shù)字,仿佛刻進(jìn)了中國人的酒桌禮儀基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舉杯,聊聊這“三杯酒”里的文化深意。
連敬三杯:禮自古代,意寓誠敬
敬酒三杯的傳統(tǒng),可追溯至周代所謂的“三爵酒”禮儀。
古人飲酒,極重程序:主人先飲一杯,謂為“獻(xiàn)”——既是熱情邀約,也暗示酒中無毒,請客放心。
客人隨后回敬一杯,稱為“酢”,即答謝之意。
而后主人再舉杯勸飲,名為“酬”,客人此時舉杯回應(yīng),才是真正的“應(yīng)酬”(現(xiàn)代“應(yīng)酬”一詞正源于此)。
《禮記·玉藻》中就寫道:“君子飲酒,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油油以退?!币庵刚司语嬀疲粗?,風(fēng)度翩翩。演變至今,在很多地方,向尊敬之人“連敬三杯”,就成了表達(dá)最高誠意的方式。
連罰三杯:事不過三,圓滿認(rèn)錯
那罰酒,為什么也常是“三杯”?
中國人歷來認(rèn)為“三”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數(shù)字——“再一再二不再三”,事不過三,三而圓滿。
從一到二易,到三則難,能飲三杯,既顯酒量,更見心意。
放在罰酒語境中,一杯是提醒,兩杯是告誡,三杯,則代表徹底認(rèn)識到自己的“錯誤”,表達(dá)圓滿的歉意。因此,“罰三杯”其實是一種帶著幽默感的禮儀測試:你是否愿意通過三杯酒,表達(dá)誠懇的認(rèn)錯態(tài)度?、
如今酒桌上的“三杯”,有時成了勸酒的工具或熱鬧氣氛的梗,但我們?nèi)孕栌浀茫?/p>
酒飲微醺,花看半開,慢飲方能品味;
不強(qiáng)勸、不激將,才是真正尊重;
如確需干杯,也應(yīng)明白其中禮儀:
■ 對尊長、上司:先干為敬,以示尊重;
■ 對朋友、同輩:彼此共飲,象征親密;
■ 對后輩、下屬:回敬干杯,表示認(rèn)可與勉勵。
無論是敬是罰,酒的本質(zhì),本該是情意的流動、文化的承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