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生活在南方地區(qū)的人大多熟悉五指毛桃這味傳統(tǒng)藥材,它常被用來煲湯,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民間素有“南芪”之稱,被認為具有健脾補肺、行氣利濕的功效。
然而就在今年4月,一位中年阿姨用自采的“五指毛桃”燉煮雞湯,一家人食用后不到一個小時,六口人相繼出現(xiàn)劇烈腹痛、頭暈嘔吐等癥狀,緊急送醫(yī)搶救。
而在去年7月,廣東一對夫婦也在山林間采摘所謂“五指毛桃”回家煲湯,結果兩人很快口吐白沫、意識模糊,最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被送入ICU。
原本用于滋補身體的食材,怎會變成危及生命的“毒源”?經(jīng)專業(yè)鑒定才發(fā)現(xiàn),他們所采的根本不是五指毛桃,而是被稱為“中國第一毒草”的鉤吻——也就是世人聞之色變的“斷腸草”。
不少人信奉“春季嘗鮮、夏日食苦”的養(yǎng)生理念,殊不知那些隱藏在綠意中的“植物殺手”,往往披著無害外衣,悄然將健康推向深淵。
2
最會“裝無辜”的劇毒
提到斷腸草,很多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武俠劇中服毒即亡的驚悚畫面。但實際上,“斷腸草”并非特指單一物種,而是古人對一類能引發(fā)嚴重消化道中毒反應植物的統(tǒng)稱。在我國各地,被稱為“斷腸草”的有毒植物多達近四十種。
其中毒性最強、導致誤食事件最多的就是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其毒性之烈,甚至贏得“山砒霜”的駭人稱號。
令人警惕的是,這種劇毒植物外表毫無攻擊性,反而顯得平易近人,極具迷惑性。
3
它的花朵乍看之下與常見的金銀花極為相似,都是攀援藤本上綻放的小型黃白色花朵。但只要細加分辨,差異便顯現(xiàn)出來。
鉤吻花整體偏金黃色,花瓣呈漏斗狀,邊緣常帶有細微紅暈或斑點;而金銀花初開為純白,隨后漸變?yōu)榈S,花瓣為典型的唇形結構。
更為關鍵的區(qū)別在于氣味:金銀花散發(fā)出清新甘甜的芳香,令人愉悅;鉤吻花則幾乎無香,靠近嗅聞時反而有一絲澀苦的氣息。
更危險的是它的根部形態(tài)——粗壯肥碩,斷面光滑平整,極易與煲湯常用的五指毛桃混淆。但真正的五指毛桃根皮具明顯環(huán)狀紋理,切口可見清晰的放射狀木質結構,觸感較為粗糙,且?guī)в歇毺氐囊滔銡狻?/p>
那么鉤吻為何如此致命?秘密在于其全株富含多種吲哚類生物堿,尤其是鉤吻素甲、鉤吻素子等成分,具備極強的神經(jīng)毒性。
4
這類毒素分子結構與人體內神經(jīng)遞質高度相似,能夠偽裝進入神經(jīng)系統(tǒng),干擾正常信號傳遞。
例如,鉤吻素鉀可精準作用于腦干呼吸中樞,抑制呼吸頻率和深度,導致呼吸衰竭;同時還會過度激活副交感神經(jīng),引起胃腸劇烈痙攣、心率失常、瞳孔縮小等一系列危急癥狀。
所謂“斷腸”,并非字面意義的腸道斷裂,而是形容中毒者因劇烈腹痛而蜷縮哀嚎的狀態(tài),痛苦程度堪比寸寸割裂。
該毒素吸收迅速、代謝緩慢,毒性極強,僅需攝入兩三片新鮮葉片或一小塊根莖,就足以造成成人生命危險。
我一直提醒熱愛野外采摘的朋友:切勿僅憑“長得像、看起來嫩”就貿然入口。大自然中的“擬態(tài)高手”遠超想象,尤其在每年4月至8月,正是鉤吻生長旺盛期,進山踏青務必提高警覺。
5
“做對三件事,避開三個坑”
如果不慎誤食了鉤吻或其他高毒植物,首要原則是保持冷靜,并立即采取科學應對措施。
第一步必須馬上撥打120急救電話,若條件允許,應將殘留的植物樣本一同送往醫(yī)院。醫(yī)生通過實物比對,可快速鎖定毒物類型,大幅縮短診斷時間,爭取黃金救治窗口。
在偏遠山區(qū)等醫(yī)療響應較慢的情況下,可在專業(yè)指導下進行初步自救——如用手指或干凈筷子輕觸咽喉后壁,誘發(fā)嘔吐,盡可能排出尚未消化的有毒物質,減少毒素吸收量。
6
但有三種行為絕對禁止,否則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首要禁忌是等待癥狀出現(xiàn)才就醫(yī)。鉤吻中毒潛伏期短,最快十幾分鐘即可發(fā)作。有些人誤以為“吃得少、沒感覺就沒事”,等到頭暈、視力模糊、呼吸困難等癥狀顯現(xiàn)時,神經(jīng)系統(tǒng)已遭受實質性損傷,延誤治療將極大增加死亡風險。
其次切忌盲目使用所謂“解毒偏方”。有人聽信“喝綠豆湯能清熱解毒”“灌肥皂水可洗胃排毒”,結果不僅無效,反而刺激胃黏膜,加速毒素吸收,還可能引發(fā)電解質紊亂,進一步加重病情。
第三條特別提醒:當患者已陷入昏迷狀態(tài)時,絕不可強行喂水或實施催吐。此時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極易導致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引發(fā)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后果不堪設想。
7
事實上,除了鉤吻之外,野外還有眾多擅長偽裝的“致命模仿者”。
比如毒芹,葉片外形與普通水芹、西芹極其相近,常生長于濕地、溪邊淤泥地帶。一旦誤食,可迅速引發(fā)抽搐、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在數(shù)小時內死亡。
另一種是毒野芋(又稱天南星科海芋),葉片寬大肥厚,與野姜苗并生時極難區(qū)分。接觸汁液可致皮膚紅腫瘙癢,誤食一口則咽喉灼痛、迅速腫脹,嚴重阻礙呼吸,必須緊急插管搶救。
這些植物之所以屢屢得逞,正是因為大眾對可食用野菜的認知過于片面,習慣以“根粗葉嫩”作為判斷標準,卻忽略了自然界中早已演化出的精妙欺騙機制。
8
別把野菜當“養(yǎng)生寶”
要想有效規(guī)避野生植物中毒風險,建議牢記一套實用的“五不原則”:
不認識的堅決不采,看似熟悉但無法百分百確認的不采,帶有刺鼻異味或完全無香味的不采。
此外還包括:折斷后流出白色乳汁的不采,采摘后迅速變色或滲出汁液的不采。
許多有毒植物如夾竹桃、商陸等,莖葉破損后會分泌乳白色汁液,其中含有強心苷或生物堿類毒素,即便皮膚接觸也可能引發(fā)過敏,更不用說食用。
9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比如蒲公英和無花果也會流出白漿,但屬于安全可食種類。然而對于非專業(yè)人士而言,很難準確辨別哪些流白汁的植物無毒,與其冒險不如統(tǒng)一回避,降低出錯概率。
至于采摘后發(fā)生顏色變化的植物,也要格外小心。部分植物在受傷后氧化生成醌類或其他活性化合物,可能刺激消化道,引發(fā)惡心、腹瀉甚至肝腎損傷。
即便是公認可食用的野菜,也并非絕對安全。
香椿中含有較高水平的亞硝酸鹽,存放不當或一次性大量食用,存在誘發(fā)癌癥的風險;蕨菜中的原蕨苷已被國際列為潛在致癌物;馬齒莧、苜蓿等富含草酸,長期過量攝入可能促進泌尿系統(tǒng)結石形成。
10
結語
公眾需要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野生≠天然=健康。所謂的“原生態(tài)”,并不代表安全無憂。
如今市場上已有大量經(jīng)過規(guī)范化種植、清洗、檢測和加工處理的成品野菜,安全性遠高于個人盲目采集的野外植物。
采摘野菜確實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樂趣,但前提是具備扎實的植物識別知識、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倘若缺乏這些基礎保障,不如安心享用經(jīng)過檢驗的家常蔬菜。畢竟,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始終建立在“安全第一”的基石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