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國慶長假就快到了。
對于去哪兒,兀自搖擺不定。
有的朋友也許已經下定決心,干脆,度過一個愉快的家里蹲假期……
家里蹲,連刷八天手機,未免對眼睛不太友好。
翻翻書吧,讓心情和眼睛一起放松下來——
01《隨園食單》:生活家的美食菜譜
清代大才子袁枚,除了詩文作得好,還喜歡旅游,廣交好友,尤愛美食,他的家廚,是一代名廚王小余,二人之間有深厚的“知味”之交;他辭官后,隱居的隨園,是當?shù)刂氖巢纳a基地。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是電量很充足的一位“生活家”。
跟一般美食家不一樣的是,袁枚能夠把他對于“吃”這件事的全情投入與深度理解,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記述下來,關鍵是大家還都很認可!
三全君數(shù)了一下,書中足足記錄了326種南北美食佳肴。隨手一翻,眼淚就這么不爭氣地從嘴角流了下來……
比如這段文字:
生肥鴨去骨,內用糯米一酒杯,火腿丁、大頭菜丁、香蕈、筍丁、秋油、酒、小磨麻油、蔥花,俱灌鴨肚內,外用雞湯放盤中,隔水蒸透。此真定魏太守家法也。
文字特別好懂,做法一目了然。細細一琢磨,鴨肉滋陰,糯米暖胃,和其他吸油的配料放在一起烹飪,相得益彰,確實好吃又營養(yǎng)。
而且,袁枚還不忘在末尾補一句,是誰首先發(fā)明了這個吃法。留味又留名,試問這樣的吃友誰不想擁有?
動手能力強的朋友們,翻到喜歡的菜品,不妨復刻一下。
02《茶經 續(xù)茶經》:茶文化的美麗切面
當代生活節(jié)奏太快,競爭無所不在,極易讓人身心俱疲,而一盞清茶,一縷茶香,可以讓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松弛。茶,堪稱最小單位的精神避難所。
為什么飲料那么多,國人獨獨鐘意于茶?
大概源自于茶與中國藝術審美精神的同頻,茶文化,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縮微。
茶,其實擁有很多名字:荼、茗、槚、蔎、荈……但就是從陸羽《茶經》開始,這種飲料有了“茶”的定名,也真正成體系地具備了文化屬性。
《茶經》詳細介紹了茶的來源、產地,規(guī)范了茶葉的采制、煮飲流程,提出了鑒茶、品水的方法,討論了茶具、茶器的使用,更將飲茶與人的品性修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精行儉德之人,最宜飲茶。
飲茶有哪些實際的好處?對于“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這些毛病……都可以緩解。
采下來的茶,什么狀態(tài)最好呢?“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多美的形容!當它們剛剛抽芽,像薇、蕨嫩葉一樣時,帶著露水采摘。
茶文化的每個切面,讀來都那么賞心悅目,此時就著書,來一杯茶,不要太愜意哦!
03 《北山酒經》(外二種):酒原來有這么多講究
古代的詩詞歌賦,若沒有酒的參與,不知要少多少佳篇!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薄爸买T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薄坝鼍魄液呛?,人生能幾何?!薄?/p>
借酒生發(fā)的篇章,很多很精彩,那么“酒”本身,是不是也有得可說?
成書于北宋的《北山酒經》,就是原原本本講述“酒”是怎么一回事的一本書,有很多關于酒的有趣段落——
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讀古典小說,經??吹接⑿酆朗俊按笸牒染啤敝?,還能保持清醒,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其實,不是他們個個酒量過人,而是因為宋代以前,酒多是用糧食、水果、動物乳汁等經過發(fā)酵制成,酒精含量比較低。
再比如,不光是水果糧食能釀酒,肉類也可以釀酒。書中記述了白羊酒的具體制法:白羊酒的原料,是肥嫩的羯羊(被閹割的公羊)肉,加工處理、飯料的蒸煮、投料、用曲、釀造時間等涉及釀造工藝的過程,有詳細說明。
我們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跟傳說中82年的拉菲,有啥區(qū)別?這本書還收入了《本草綱目》的內容,可以看看……
讀著讀著,不覺微醺。
04《長物志》:詩意生活的具象表現(xiàn)
詩意地棲居,過一種超拔于現(xiàn)實之上的生活,是人們的共同向往。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美學在明朝時達到又一高峰,其代表作便是蘇州名士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
《長物志》的“長”,讀音為zhànɡ,書名出自成語“身無長物”,采自《世說新語》,意為沒有多余的東西。
反其意,“長物”,豈不就是多余之物?
但,多一些余裕,說一些廢話,有一些長物,恰組成了無數(shù)“有幸為人”的獨特瞬間!
這是一本園藝家居寶典。喜歡園藝花木的朋友,翻開此書,處處可見作者對歷代造園及造園實踐的總結。
全書十二卷,直接有關園藝的有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五志,另外書畫、幾榻、器具、衣飾、舟車、位置、香茗七志,看似與園林無關,但按古人之見,書畫、器具、衣飾、品茗等也是園林生活、園林環(huán)境的一部分。
文人雅士通過器物陳設、園林布局、草木種植……只需在家中多擺放一兩件什物,多添加幾枝花木,生活空間,立刻不一樣!
讀《長物志》,如開一扇窗,看見古人如何在日常中寄托性情,將生活過成詩。
05《溪山琴況 琴聲十六法》:既知琴中樂,又曉弦外音
這本書,看起來是說古琴的,但只要您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審美有那么一點點想了解,就可以翻翻。
《溪山琴況》,為明末清初徐上瀛所作,他提出了古琴音樂的“二十四況”: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每一況,都不止是寫樂音,談琴技,比如,第二況就是“靜”,彈奏樂曲,肯定是有響聲的,怎么會是“靜”呢?這里所論之“靜”并非無聲之靜,而是音樂上的平和寧靜,要做到這一點不但要錘煉技藝,更要做到去除爭比之心,您看,這就上升到審美乃至哲學境界了!
《琴聲十六法》,作者尚存爭議,與《溪山琴況》存在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以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字概括琴音要義。 比如 “ 脆 ”是 響如金石,動如風發(fā) ; “ 幽 ” 是 “安閑自如,風度盎溢” 。
說的是琴,又何嘗不是一種做人的風度!
06《歲時廣記》:在時間的刻度上奔跑跳躍
和前幾部相比,這本書,是一部記錄古代歲時節(jié)令的百科全書,部頭稍大;但是,讀起來,仿佛四季風物節(jié)食古人,一同在紙上蹁躚起舞,不知不覺一年翻過,意猶未盡! 全書按四季順序,排列了古人一年四季的生活片段,從元旦到除夕的各類風俗、傳說、詩詞、物候,盡數(shù)收錄,來源分明,堪稱一部畫面感滿滿的古代生活實錄。 秋分剛過,看看作者用來記錄秋天的語言,有多優(yōu)美:警鶴鳴、石雁飛、鱖魚肥、蟋蟀吟、親燈火、圍棋局……
秋天能觀察到、能去做的事情,可太多了! 再過十來天,就是重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讀了《歲時廣記》才知道,原來中秋這一天的月亮,除了供詩人們來吟詠“明月幾時有”,實際用途可大了: ●○珍珠的貴賤,要看中秋月的明暗。月明則珠多,月暗則珠少。(月亮:額,可能我們倆長得比較像?)
△▲兔子的多少,也要看中秋夜的月亮。月圓則兔多,陰天則兔少……(月亮:等會兒……)
■□中秋夜沒有月亮的話,則兔子無法懷胎,蚌不能懷珠,蕎麥不結種子。(月亮:不是,我何德何能……)
趁閑暇時光,尋一段被遺忘的舊時光,看看那時,先民如何在歲時如流中自在穿行,在寒來暑往中留下刻度。
您的假期讀書計劃有了嗎?歡迎在留言區(qū)評論,咱們一起交流。
來源:中華書局三全本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