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quán)威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洪武三年,長白山南麓的林間突然刮起狂風,劉伯溫勒住馬韁,眉頭緊鎖地望著前方云霧繚繞的山峰——這里就是他此行的最后一站。
按朱元璋的旨意,要斬斷這處傳聞中的龍興之地,可沒等手下人拿出鐵鍬,天空中突然一道閃電劈在不遠處的樹干上,樹干瞬間燃起明火。
大人,這天氣太邪門了,要不先撤吧,隨行的校尉哆哆嗦嗦地說。
劉伯溫沒應(yīng)聲,只是盯著腳下微微震動的地面突然翻身下馬,對眾人喊:收拾東西,立刻下山!
劉伯溫會踏上斬龍脈的路,全因朱元璋登基后的心病。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可坐穩(wěn)龍椅后他總覺得江山不穩(wěn),
元朝殘余勢力還在北方盤踞,南方有陳友諒、張士誠的舊部隱于民間,更讓他不安的是天命之說。
朱元璋曾經(jīng)問過劉伯溫龍脈的事,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其實是怕民間有人借龍脈之說聚眾謀反,于是他順著話頭說:
若有別處龍脈聚氣恐生變數(shù),若想穩(wěn)固江山,需將非大明的龍脈斬斷。
這話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當即下令讓劉伯溫斬斷可疑龍脈。
當時的明朝剛經(jīng)歷多年戰(zhàn)亂,百姓對風水、龍脈的說法深信不疑,
朱元璋此舉既是為了消除潛在的反賊借口,也是為了通過斬龍脈的行為,向天下宣示大明天命所歸。
劉伯溫心里清楚,龍脈本是堪輿學的概念,指山脈的走向、起伏。
可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成了象征,斬斷龍脈就是斬斷他人稱帝的可能,他不得不領(lǐng)命。
只是沒料到這一路斬下來,會遇到讓他不得不退縮的異狀。
劉伯溫的斬龍脈之路先從中原開始,第一站是陜西秦嶺,這里被堪輿師稱為天下龍脈之祖,傳聞有多龍聚首之勢。
劉伯溫帶著人在秦嶺深處勘察了半個月,最后選定一處形似龍首的山峰,下令在此挖一條深溝,切斷龍頸。
挖溝時當?shù)卮迕褛s來阻攔,說挖山會遭天譴,劉伯溫沒硬來,只是對村民說:
此山藏兇龍,若不斬斷,將來會有戰(zhàn)亂,百姓更苦。
他還讓人給村民分發(fā)糧食,承諾挖完溝后幫村里修水渠,村民們半信半疑地退去。
這條深溝挖了二十多天,據(jù)說挖到底時流出的土是紅色的,隨行的堪輿師說這是龍血,龍脈已斷。
這一路走下來,劉伯溫斬斷了二十多處龍脈,每一處都留下了對應(yīng)的建筑或地名。
秦嶺的斷龍溝、徐州的鎖龍井、揚州的龍頭關(guān),這些痕跡至今還能在當?shù)卣业剑擅繑匾惶?,劉伯溫心里就多一分不安?/p>
他知道這些不過是安撫朱元璋的手段,可民間對天命的敬畏,卻在一次次斬脈中被強化。
洪武三年,劉伯溫帶著人來到長白山腳下。
在此之前他已聽說長白山藏龍脈,將來會出真主的傳言,朱元璋特意囑咐他務(wù)必斬斷不留后患。
剛到長白山南麓時天氣還好好的,可一靠近那處傳聞中的龍脈,天氣突然變了,
先是刮起狂風,接著下起暴雨,閃電一道接一道劈下來,像是要把人劈碎。
劉伯溫一開始還想硬撐,讓手下人冒雨開挖,可剛挖了不到三尺,腳下的地面突然震動起來,像是有東西在地下翻滾。
這時候劉伯溫突然意識到,再繼續(xù)下去可能會出人命。
更重要的是,想起了之前斬脈時的一個細節(jié),每次斬中原的龍脈雖有小波折,卻從沒有過這樣的異象。
他心里犯嘀咕:難道這長白山的龍脈,真的是天命所歸動不得?
他又想起朱元璋最近的舉動,登基后朱元璋對功臣的猜忌越來越重,
之前建議他斬龍脈是為了穩(wěn)固江山,可要是自己真的逆天而行,將來朱元璋會不會把天譴的罪名算到自己頭上?
思來想去,劉伯溫覺得保命比遵旨更重要,于是他下令撤退,臨走前對眾人說:
此脈有天護佑,強行斬斷會遭報應(yīng),咱們回去復(fù)命時,就說長白山龍脈深潛地下,無法可斷。
后來見到朱元璋,劉伯溫果然這么說,朱元璋雖有不滿卻也沒再追究——畢竟天命之說,他也不敢輕易違逆。
其實,劉伯溫在長白山的退縮,不只是因為異象,更多是他的政治智慧。
他知道斬龍脈本就是自欺欺人的事,朱元璋要的不是真的斬斷龍脈,而是天下人相信大明天命不可違。
長白山就算不斬,也不會對明朝造成威脅。
更重要的是劉伯溫也在給自己留后路,朱元璋對他雖信任,卻也處處提防——
之前朱元璋想讓他當丞相,他堅決拒絕,就是怕功高震主。
要是自己真的把天下龍脈都斬了,將來朱元璋一旦遇到不順,很可能會說是你斬龍脈惹了天怒,到時候自己難逃一死。
后來的事情也印證了劉伯溫的擔憂,劉伯溫生病,胡惟庸去看他,之后反而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
有人說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也有人說是朱元璋默許的。
至于長白山龍脈出女真滅明朝的說法,更多是后人的附會。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后期的政治腐敗、農(nóng)民起義和清軍入關(guān),與龍脈無關(guān),但卻讓人們記住了那個在長白山前認慫的軍師。
龍脈見證了古人對“天命”的敬畏,也見證了權(quán)力游戲中的智慧與無奈,
而劉伯溫則成了這個故事里最清醒的一個人:在皇權(quán)與天命面前,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懂得進退,才能保全自身。
參考資料:
[清] 張廷玉等:《明史?劉基傳》,中華書局 1974 年版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一?奏疏),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明] 郎瑛:《七修類稿?國事類?斬龍脈》,中華書局 1959 年版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地理志?秦嶺》,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