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贊關注
36小時極限反轉!
9月24日,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援引路透社消息報道,三名交易員23日告訴路透社記者,中國買家已向阿根廷訂購了至少10船大豆,為第四季建立儲備。
兩名熟悉情況的交易員稱,中國買家購買的大豆每船約6.5萬噸,計劃11月裝運,其中一名交易員還透露,中國買家已訂購15批貨物。
要知道,這距離阿根廷宣布,暫時取消包括大豆在內的谷物及其副產品的出口稅,僅僅只兩天不到時間,
當地時間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暫時取消谷物、牛肉、家禽肉等農產品出口預扣稅,這一措施將持續(xù)至10月31日。取消出口預扣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推動阿根廷農業(yè)部門出口更多農產品,以增加美元供給、穩(wěn)定本幣匯率。
中國買家的響應堪稱 “即時性戰(zhàn)略布局”。
這次交易背后藏著雙重信號,既認可阿根廷大豆的性價比,更彰顯“不依賴美國市場”的底氣。
要知道,往年同期,中國通常會從美國采購1200萬至1300萬噸9月至11月發(fā)貨的大豆。而2025年的豐收季里,美國農民等到的卻是“零訂單”的冰冷現(xiàn)實。
美國大豆:從占中國40%市場到農場危機
大豆是美國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在美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據核心地位。美國農民每年種植的40多億蒲式耳大豆中,有近1/4出口到中國。
20年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價值約為20億美元,但是去年,這一數字已經降到了近130億美元。
海關數據顯示,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從2016年的41%,大幅下降到2025年的18%,而巴西已以70%的占比穩(wěn)居第一供應國,供應量是15年前的兩倍。
用具體的數字來看,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4226萬噸,而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總量僅為1657萬噸。
美國大豆協(xié)會警告稱,若是這一局面持續(xù)下去,大豆產業(yè)直接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連帶其他產業(yè)的影響損失則高達180億美元。雪上加霜的是,農業(yè)危機已引發(fā)連鎖反應: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農場重組破產申請大幅增加;而94%的威斯康星家庭農場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有農機制造商坦言:“如果未來45天內市場仍無起色,價格可能進一步暴跌。”目前農產品價格已無法覆蓋生產成本,通脹更加劇了農民的財務困境。曾兩次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的中西部農民,更是憤怒:“關稅砸了我們的飯碗!”
美國從來都不是唯一選擇
中國轉向阿根廷采購,只不過是貿易多元化戰(zhàn)略的縮影。今年4月,中國從巴西進口240萬噸大豆;本季度從阿根廷、烏拉圭的采購量預計將達1000萬噸,比上季度翻倍。這種轉變絕非臨時起意,這背后是清晰的戰(zhàn)略布局:
① 不依賴單一供應:通過分散進口來源,有效規(guī)避貿易風險;
②政策協(xié)同見效:阿根廷一減稅,中國立即下單,實現(xiàn)雙贏;
③長遠合作穩(wěn)固:巴西升級港口、阿根廷考慮延長減稅,這種 “綁定式合作” 遠比關稅脅迫更穩(wěn)固可持續(xù)。
正如評論所說:“貿易不是單選題,而是多選題?!?/p>
給全球的三堂現(xiàn)實經濟課
這場大豆貿易變動,給全球上了一課:
第一,關稅是雙刃劍,最終會傷到自己;彭博數據顯示,美國農業(yè)小企業(yè)破產數五年最高,關稅推高的 15.2% 關稅率(二戰(zhàn)后新高),最終轉嫁給本國生產者。說白了,這也是自食其果。
第二,貿易自由不可阻擋,壟斷思維行不通;美國曾妄圖用大豆卡中國脖子,沒想到最后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說穿了,貿易的本質是比較優(yōu)勢,而非霸權脅迫。
第三,多元化才是穩(wěn)健之道,合作才能共贏。誰擁抱開放,誰就能抓住機遇;誰沉迷霸權,誰就會被市場拋棄。
總結一下:
當美國還在堅持關稅策略時,中國早已布局多元供應網絡。2025年8月,美國大豆協(xié)會曾致信請求取消對華關稅,但未能改變政策方向。而中國用實際訂單證明:貿易從來不是“非誰不可”,霸權邏輯終將被市場拋棄。
正如一位阿根廷豆農所說:“感謝自由貿易讓我們結識中國,更感謝市場本身的開放?!?/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