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加速推進太陽能制造業(yè)發(fā)展,計劃到2030年實現(xiàn)5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目前,外國投資者可借助生產掛鉤激勵(PLI)、關稅保護及出口需求等多重利好,參與這一快速擴張的市場。
一、產能與市場概況
印度太陽能組件產能從2024年3月的38吉瓦增至2025年3月的74吉瓦,光伏電池產能同期增長兩倍,達25吉瓦。預計到2030年,電池和組件產能將分別提升至120吉瓦和160吉瓦。2025年聯(lián)邦預算為太陽能領域撥款2422.4億盧比(約27億美元),并計劃到2027年建設40吉瓦硅片產能,補齊多晶硅等上游環(huán)節(jié)短板。
二、核心政策支持
PLI激勵計劃:總預算2400億盧比,為高效光伏組件提供5年期生產激勵。已批準兩批項目,形成18.5吉瓦組件、9.7吉瓦電池產能。
關稅調節(jié):組件進口基本關稅降至20%,另加征20%農業(yè)基建稅;電池關稅為20%,另加7.5%附加稅。
GST減免:太陽能設備消費稅從12%降至5%,預計降低項目成本約5%。
ALMM清單管理:政府項目須采購清單內產品,當前涵蓋100吉瓦產能,2026年將擴展至電池產品。
外資準入:可再生能源領域允許100%外資自動準入,無需審批。
三、代表性投資案例
信實工業(yè)建設20吉瓦一體化超級工廠;
Waaree能源運營16.7吉瓦組件產能,新擴建5.4吉瓦電池產線;
Solex能源計劃投資10億美元擴產至1.5吉瓦;
多家外資通過合資切入市場,如Premier Energies與臺灣中美硅業(yè)合作建設2吉瓦硅片產線。
四、出口與供應鏈挑戰(zhàn)
印度太陽能出口額兩年增長23倍,2025年達20億美元,美國占比超97%。但上游多晶硅、硅片仍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占據全球75%-95%供應鏈份額。企業(yè)需應對BIS認證、ALMM注冊等合規(guī)要求,并防范政策波動、物流成本及供應鏈集中風險。印度通過政策組合拳加速能源轉型,為外資提供清晰路徑,但本土化供應鏈與全球競爭能力仍需長期培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