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在上班的路上被帶到東市,當(dāng)時他還穿著朝服,在東市街頭被腰斬!
這一天,晁錯原本意氣風(fēng)發(fā)地穿著朝服出門,剛走出家門就遇到了中尉。
中尉說:“皇帝派我來接你上路?!?/p>
晁錯以為漢景帝有什么事,于是上了中尉的車。
結(jié)果,這輛車并沒有按照平時上朝的路線行駛。
晁錯心里納悶,問道:“為什么走這條路?”
中尉只是說:“到了你就知道了。”
等到達(dá)東市時,晁錯被拉下車,他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大聲問道:“你們干什么?”
中尉揮了揮手,說:“請大人赴死!”隨后士兵將晁錯腰斬。
就這樣,晁錯莫名其妙地死在了上班的路上,死時還穿著官服。
晁錯為什么會穿著朝服死在上班的路上?
不得不說,漢景帝實在無情,大臣們一個個也不講道義!這更是袁盎的一條毒計。
本來,晁錯想借吳王謀反這件事,追究袁盎的過錯,徹底把袁盎這個政敵給搞死。
結(jié)果,袁盎連夜進(jìn)宮,給漢景帝出了一個毒計。
袁盎提醒漢景帝:諸侯不是打著“清君側(cè),誅晁錯”的旗號謀反嗎?
袁盎說:“我給您出個主意,把晁錯殺了,讓他們沒有了借口,軍心一散,士氣下降,他們還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漢景帝猶豫了半天,最終還是同意了袁盎的計謀,讓袁盎安排好一切,準(zhǔn)備前去安撫諸侯。
漢景帝的意思是,希望吳王退兵,而安撫諸侯的條件之一,就是晁錯死后,由袁盎帶著晁錯的死訊前去安撫諸侯。
漢景帝授意丞相陶青和中尉嘉、廷尉歐彈劾晁錯的過錯。
于是,批評晁錯的聲音占據(jù)主流:晁錯身為御史大夫,不好好工作,辜負(fù)了皇帝的恩德和信任,盲目打壓諸侯,導(dǎo)致皇帝與諸侯、群臣、百姓之間關(guān)系疏遠(yuǎn)。他還想著把城邑送給謀反的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jié),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yīng)該被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都應(yīng)該公開處死。
漢景帝這時沒有猶豫,小手一揮,直接批復(fù)“同意”,晁錯就這樣被判了死刑。
而晁錯卻一無所知,直到中尉拉著他趕往東市,等到最后那刻,晁錯才意識到自己被犧牲了,成了棄子。
他以為他是棋手,不過是個有點分量的棋子,雖然有點分量,但是,一樣可以被犧牲的棋子。
接下來,漢景帝派遣袁盎帶著晁錯的死訊,前去安撫吳王,這就是晁錯之死的經(jīng)過。
終歸是被漢景帝這個豬隊友給犧牲了,或者說背叛了,出賣了!
晁錯為什么會死,而且死在了上班的路上?
他埋頭干活,不抬頭看路,結(jié)果卻如此慘烈。
不得不說,袁盎的毒計,加上漢景帝的無情,最終導(dǎo)致了晁錯的悲劇。
晁錯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官場還是職場,都有一些鐵律和規(guī)則是不能違背的,否則下場一定不好。
一,埋頭干活的人,往往就是那個背鍋的人。
晁錯只是埋頭做事,總想著幫助漢景帝穩(wěn)定皇位,讓天下穩(wěn)定,所以,他力主削減諸侯的土地,最終實現(xiàn)強干弱枝的目標(biāo)。
晁錯的初衷是好的,認(rèn)真工作、把事情做好本身沒有問題。
然而,只懂得埋頭苦干而不懂自我保護(hù),往往會導(dǎo)致不好的后果。
二,得罪人的工作要少做,因為這樣往往會失去群眾支持。
得罪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當(dāng)你做這些工作時,別人往往會遠(yuǎn)離你,不愿意成為你的助力。為什么呢?
因為你得罪人,他們也跟著得罪人。
你干得罪人的事,必然會引來別人的反撲。
所以,這種工作往往缺乏支持,大家都是混日子的。
你一根筋地得罪人,動別人的利益和蛋糕,必然會引來反擊。
這種事往往沒人愿意主動參與,因為人性趨利避害。
三,在官場或職場中,千萬不要給自己樹死敵。
你可以有對手,可以有敵人,因為立場不同或利益分配問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大家是利益之爭,沒有必要生死相搏,只需要決出高下。
過程可以博弈,但是,結(jié)果必須雙贏。
尤其是,不要把競爭搞成生死之爭,否則就是給自己樹敵,而且是那種不死不休的死敵。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晁錯犯了一個非常嚴(yán)重的錯誤。
諸侯都在謀反,晁錯還想著堅持自己的主張,試圖把袁盎置于死地。
袁昂被逼得狗急跳墻,向漢景帝遞上了一條毒計,建議殺掉晁錯以安撫諸侯。
漢景帝選擇示弱求和,試圖穩(wěn)住諸侯,最終還是采納了袁盎的餿主意,殺死了晁錯。
這就是典型的主動樹敵,結(jié)果不僅沒有修補關(guān)系,反而在陰謀斗爭中敗下陣來。
晁錯在漢景帝眼中的價值已經(jīng)消失,最后的價值只剩下被殺,用來穩(wěn)住諸侯。
可以說,晁錯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晁錯這個人有才華,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奏疏非常符合當(dāng)時的國情,方案和戰(zhàn)略都沒問題,但執(zhí)行上出了問題。
一個人要成事,光有才華和眼光是不夠的,還需要真正能干成事的智慧。才華再強,也需要用更大的智慧來發(fā)揮。
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你看到的問題,別人未必看不到,只是別人不愿意去得罪人。
如果你要做得罪人的事,就必須給自己留退路,千萬不要讓自己無路可退,否則很可能會成為犧牲品,成為炮灰。
所以說,做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處世的智慧,先把人際關(guān)系處理好。
就拿晁錯當(dāng)時的情況來說,朝廷內(nèi)部對諸侯的態(tài)度也不是鐵板一塊,內(nèi)部其實也有分歧。
再加上漢景帝當(dāng)時年輕氣盛,經(jīng)驗不足,定力也不夠。
而晁錯自己也沒有完善的方案,只是一味地打壓諸侯。
等到諸侯真的謀反時,晁錯完全沒有預(yù)案,面對局勢也失去了原本的聰明和應(yīng)變能力。
這樣一來,他的短板立刻暴露出來,出了大問題,朝廷必須有人出來背鍋、承擔(dān)責(zé)任。最終,這個人只能是他這個真正干活的人。
其實,晁錯也給我們一個流血啟示:不是你有多大能力就要做多大的事,而是你能搞定多少同盟,才適合去做多大的事。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如果你只想著往前沖,很容易一頭栽進(jìn)去,再也爬不起來。
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guān)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