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中國哪個地區(qū)的人更容易被肥胖 “盯上” 嗎?是美食云集的東部、豪爽粗獷的北方,還是精致細膩的南方,抑或廣袤無垠的西部?
近日,中國天氣網(wǎng)聯(lián)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fā)布了一份覆蓋全國31個?。▍^(qū)、市)的肥胖率分布地圖,為我們揭開了各地肥胖程度的神秘面紗——
肥胖率有“地域分界線”
肥胖問題中,“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是一個關(guān)鍵指標。它的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體重(kg)/身高(m)2。根據(jù)中國成人(18歲及以上)體重標準,通常將BMI≥28作為判定肥胖的界限。而在BMI之外,評判是否肥胖還要借助于腰圍、臀圍、腰臀圍比。當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85厘米,就屬于腹型肥胖,也叫作“中心性肥胖”,它提示人們內(nèi)臟脂肪超標,這類“隱形肥胖”同樣需要引起警惕。
全國肥胖率分布地圖。圖源中國天氣網(wǎng)
從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津、北京、河北、遼寧等北方省份肥胖率較高,相當于每五人中約有一人肥胖;山東、內(nèi)蒙、黑龍江等地,肥胖率也普遍處于較高水平。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浙江、福建、貴州等南方地區(qū),肥胖率多維持在10%上下。而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地肥胖率更是全國最低。
這份依靠科學測算精心勾勒的“肥胖地圖”,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國體重管理領(lǐng)域錯綜復雜的地域差異,也為我們深入探尋肥胖問題背后的多元成因,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原來,肥胖的產(chǎn)生,遠不止飲食和運動這兩大“常規(guī)因素”在作祟,氣候的冷暖、地形的起伏、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統(tǒng)統(tǒng)都是影響肥胖率的重要“幕后推手”。
什么塑造了“肥胖地圖”
那么,這些差異具體是如何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呢?
清晨六點,內(nèi)蒙古的小王正吃著大碗拉面和油汪汪的豬肉包子,而廣東的劉女士則在早茶店里慢悠悠地享用腸粉、蝦餃、普洱茶。
這樣的畫面,正是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生動寫照。北方人對各類面食情有獨鐘,飲食口味偏愛重油重鹽,似乎這樣才能滿足味蕾的渴望;南方人則更鐘情于米飯,烹飪方式多采用清蒸白灼,力求保留食材最本真的味道與營養(yǎng)。
這種顯著的飲食差異,直接影響了能量的攝入水平。飲食差異之外,氣候環(huán)境也是塑造這幅“肥胖地圖”的關(guān)鍵因子。
我國氣候概況示意圖。圖源中國天氣網(wǎng)
“北方漫漫冬季、氣溫低,大風天氣多,減少了戶外活動的時間,讓人們更傾向于待在室內(nèi),像是在東北就有‘貓冬’的文化?!敝袊鞖狻そ】禋庀髤f(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高級工程師齊鵬然指出,這種氣候條件客觀上減少了能量的消耗。
反觀南方,四季溫暖濕潤,適宜運動的時間長,即便在炎熱的夏季,靜止狀態(tài)下身體的基礎(chǔ)代謝也相對較高,有助于能量的消耗而不易堆積脂肪。如此,北方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若將視線從南北軸線切換到東西方向,影響肥胖率的故事則呈現(xiàn)出另一番面貌。
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東部沿海地區(qū),便捷的外賣文化使得高油高糖的飲食選擇盛行,奶茶、炸雞是很多年輕人的心頭好。盡管如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健身設(shè)施較為完善,但普遍的久坐辦公、熬夜習慣和宵夜文化,讓許多人在“高熱量攝入”與“間歇性運動”之間反復橫跳,增加了體重管理的難度。
我國三級階梯地形示意圖。圖源中國天氣網(wǎng)
反觀西部內(nèi)陸,尤其是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省份,崎嶇多山的地形使日常通勤本身就如“免費健身”。加之氣候溫和、戶外活動機會多,盡管美食誘人,肥胖率卻維持在較低水平。不過,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交通日益便利,那些曾經(jīng)以步行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正在被改變,西部部分城市的肥胖率已呈現(xiàn)出小幅上升的趨勢。
這種貫穿南北、橫跨東西的“四方差異”,共同勾勒出一幅全國生動的“生活方式畫像”。它清晰地提醒我們:體重管理,本質(zhì)上是一場與我們自身生活習慣的持久戰(zhàn)。
體重管理成為“公共議題”
當我們今天用科學的尺規(guī)丈量肥胖時,不妨也將目光投向歷史的長河。胖與瘦,自古便是折射社會心態(tài)的一面鏡子,其含義遠超體態(tài)本身,更與特定時代的審美取向、社會財富乃至健康理念緊密相連。
在魏晉時期,南朝貴族階層崇尚清瘦飄逸的風骨,甚至流傳有以消瘦為美的評判標準。而宋代仕女畫中身材嬌小、面容清瘦的女性形象,也折射出當時內(nèi)斂的審美傾向。
但到了唐代,風氣為之一變。國力強盛、社會富足,使得豐腴的體態(tài)成為美與健康的象征。以楊貴妃為代表的“環(huán)肥”之美,以及仕女畫和陶俑中女子騎馬、射箭的活潑形象,無不彰顯著那個時代的活力與自信。
唐三彩釉陶侍女俑。圖源國博君
古人不僅對體態(tài)審美有不同見解,也早已關(guān)注到肥胖與健康的關(guān)聯(lián)?!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將肥胖分為不同類別,并將其與氣血、濕邪等體內(nèi)平衡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出中醫(yī)對體質(zhì)的早期認知。
時光流轉(zhuǎn),肥胖的關(guān)注點已從歷史的審美范疇,轉(zhuǎn)向嚴峻的當代全球健康挑戰(zhàn)。根據(jù)《2025世界肥胖地圖》(World Obesity Atlas 2025)數(shù)據(jù),全球超重/肥胖人口將在2030年突破29億,這意味著每2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體重超標。為應對這一趨勢,多國相繼推出各類體重管理政策,如日本的“全民瘦腰計劃”和北歐國家的運動促進政策。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體重管理行動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在地化的特色。浙江推動“10分鐘健身圈”建設(shè),鼓勵城市居民便捷運動;湖南倡導“減鹽減油”,推動傳統(tǒng)湘菜走向健康化升級;廣東則結(jié)合中醫(yī)體質(zhì)理論,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飲食與運動建議;山東培訓鄉(xiāng)村“健康指導員”,將健康管理延伸至基層社區(qū)。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街道寶塔星苑體育公園。圖源杭州余杭文旅
體重這件“私事”,正變成全民的“公共議題”。智能體重秤、體脂儀、健身手環(huán)銷量飆升,大家一邊稱體重,一邊曬步數(shù),朋友圈里的“卡路里PK賽”打得火熱。超市的健康食品專區(qū)、學校的營養(yǎng)課、單位的工間操,也讓健康變得觸手可及。
從北方面食到南方米食,從東部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到西部山地的日常步行,這場關(guān)于體重的較量,早已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zhàn)”,而是一幕融合了南北東西生活方式的“集體舞”。真正的健康,不再只是體檢報告上的數(shù)字,它藏在每一餐的煙火氣里,每一步的行走中。
原標題:《全國肥胖率地圖出爐!東西南北看“胖度”》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傅璐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