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搶墓” 到 “滯銷”:殯葬業(yè)的魔幻反轉(zhuǎn)
前幾年,一線城市墓地堪稱 “陰間豪宅”—— 上海 1.5 平米墓穴炒到 60 萬,比湯臣一品單價還高,買墓要搖號找關系,甚至催生出 “墓地貸” 這種金融衍生品。
那時的殯葬業(yè)龍頭福壽園,毛利率逼近茅臺,上市多年從未虧損,被資本奉為 “穿越周期的永動機”。
但 2024 年的財報給了這個行業(yè)一記悶棍:福壽園年收入暴跌 20.9%,凈利潤腰斬至 3.73 億元,經(jīng)營性墓穴少賣了 3816 座,上海、合肥等核心城市墓園空置率飆升至 25%。
更諷刺的是,中國每年死亡人口穩(wěn)定在千萬級,理論上的 “宇宙級剛需”,如今卻讓銷售追著客戶問:“這風水適合躺平不?”
暴利密碼:套著 “孝道” 的房地產(chǎn)游戲
殯葬業(yè)的賺錢邏輯曾簡單粗暴:把墓地包裝成 “盡孝剛需”,用情緒綁架替代服務本質(zhì)。
家里遭遇變故時,黑西裝銷售會用悲憫語氣施壓:“這是您為父母盡孝的最后機會”,再搬出 “龍脈寶地”“鳳棲梧桐” 的玄學說辭,暗示便宜墓 “不孝”。
這種套路直擊人心 —— 房子能租,父母的安息地卻不能 “湊活”,非理性場景下,土地產(chǎn)品被炒成了金融資產(chǎn)。
更狠的是 “稀缺敘事”:“上海墓地賣一塊少一塊,現(xiàn)在不買孫子都買不起”,直接把安葬需求扭曲成 “生前投資”。
福壽園早期靠劃撥地低成本囤貨,后期瘋狂并購 23 個墓園,靠土地增值躺著賺錢,卻沒意識到這只是時代特殊情緒催生的泡沫。
三重暴擊:殯葬帝國為何漏水?
1. 活人真的沒錢了
房貸、車貸、補習班壓垮了中產(chǎn),“風光大葬” 的執(zhí)念讓位于生存壓力。福壽園坦言,中產(chǎn)階級客戶顯著減少,更多人選擇先把骨灰存進骨灰堂,一年幾百元管理費遠比幾十萬墓穴劃算。客戶決策周期從 3 個月拉長到半年,曾經(jīng)的 “必選項” 成了 “延遲選項”。
2. 監(jiān)管砍掉金融屬性
2024 年民政部密集出臺 6 項國家標準,明確禁止炒買炒賣墓穴,寧夏、江西等地啟動跨部門監(jiān)管,直接廢了墓地的炒作價值。
失去流動性后,1.5 平米水泥坑的使用價值被打回原形,福壽園被迫降價,2025 年墓穴均價預計再降 25% 至 9 萬元。
3. 年輕人掀翻 “孝道綁架”
Z 世代正在重構(gòu)生死觀:上海 “萬元以內(nèi)簡約葬” 中,35 歲以下消費者占 62%;杭州 90 后拒絕 5 萬傳統(tǒng)套餐,選 3000 元樹葬獲百萬點贊;
北京 “云祭掃” 平臺 80% 用戶是年輕人。他們不相信 “祖墳冒青煙”,更認同 “鉆石葬”“修橋葬” 等環(huán)保方式,覺得 “體面活著比昂貴死去重要”。
轉(zhuǎn)型困局:AI 救不了殯葬業(yè)
福壽園曾嘗試數(shù)字化破局,推出 199 元 “照片開口說話” AI 服務、元宇宙家祠,卻遭遇冷遇 ——12% 研發(fā)費只換來了 4% 收入,第三方平臺低價服務更具競爭力。行業(yè)人士點破關鍵:年輕人要的是平價與真誠,不是披著科技外衣的溢價。
如今萬元以下平價墓穴成主流,倒逼行業(yè)回歸服務本質(zhì)。正如福壽園毛利率從 60.2% 跌至 41.3% 所揭示的:
沒有永恒的剛需,只有永恒的變化。那些還想用 “盡孝” 話術圈錢的從業(yè)者,或許真該給自己留個位置了 —— 畢竟時代變了,“陰間內(nèi)卷” 該收場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