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山木》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人在乘船時,發(fā)現(xiàn)對面有一只船正要迎面撞過來。
這個人急得大喊,想要提醒對方避開??刹还茉趺春埃瑢γ娑紵o人回應。
于是他開始破口大罵,大聲斥責對方不長眼,認為對面乘船的人是惡意“碰瓷”,故意找事,越想越生氣。
結果發(fā)現(xiàn)撞上來的竟是一只空船,剛才還怒火沖天的人一下子火氣全消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空船效應”。
什么是空船效應?
空船效應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困擾和負面情緒,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我們對于事件中“肇事者”的主觀解讀和歸因。
當我們認為對方是“有意”甚至是“惡意”針對自己時,我們就會憤怒和痛苦;
而如果我們將事件看作是無人操控的“空船”,我們的情緒就會平和很多。
比如:
你和伴侶約好下班一起看電影,但TA因為加班遲到了半小時。你一個人在電影院門口,又冷又餓,心想:“TA根本不在乎我們的約定!” 于是對方一到,你就爆發(fā)了激烈的爭吵。
而換成“空船心態(tài)”,對方遲到,你首先會想,臨時加班、遲到也不是TA能控制的,雖然電影看不全,但兩個人還可以一起去吃個夜宵。
這樣,一場潛在在的爭吵就變成了互相體諒的溫馨時刻。
很多矛盾背后,其實都是我們自身心態(tài)的問題,自己在內(nèi)心不斷地把事情放大,最終淪為情緒的奴隸。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非空船”的思維陷阱?
這是因為人類天生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認為發(fā)現(xiàn)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與自己有關。
別人一個不耐煩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我們都容易解讀為是針對自己的批評或攻擊,而低估了客觀的外在因素的影響。
比如TA可能今天遇到了糟心事、TA可能沒睡好、TA可能沒理解清楚。
同時,相比于接受“這只是一場意外”,我們的大腦更傾向于找到一個明確的“責任人”,這會讓我們在心理上感覺更能控制局面。
但很多時候,對面其實只是一艘“空船”。
如果不能以“空船心態(tài)”為人處世,我們就很容易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別人身上,去揣度別人的心思,反芻自身的問題,最終無限內(nèi)耗自己。
生活中,如何運用“空船效應”?
將“空船效應”內(nèi)化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需要刻意練習:
1、情緒的覺察與暫停。
人在遭遇情緒刺激之后,從情緒反應到認知處理,中間往往會有12秒間隔。
為了避免自己被一時的情緒沖昏頭腦,在這12秒中,我們要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
只有我們學會識別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的發(fā)生,我們才能在適當?shù)臅r候按下暫停鍵。
可以深呼吸,然后用旁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
“這是客觀事實,還是我自己的主觀揣測?”
“我現(xiàn)在的情緒,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
然后提醒自己:“這些事不全是關于我”。
大多數(shù)時候,別人的行為反映的是TA們自己的處境、情緒和問題,而不是對你的評價。
2、提升心理韌性。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理韌性”,它指的是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度。
生活中就是會有各種“空船”和“意外”,生活的河流上不會永遠風平浪靜。
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提高自身的心理韌性。
既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快樂,也不逃避現(xiàn)實中的困難、痛苦,在與他人“碰撞”發(fā)生后,依舊能迅速調整姿態(tài),繼續(xù)平穩(wěn)航行。
3、重建自我的主體性。
很多人感到痛苦、內(nèi)耗,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在無意中把自我客體化。
TA無法作為真正的主體得到確認和滿足,只能尋求作為客體的被認可,因此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TA的思緒。
減少這種內(nèi)耗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大負責人。
別人的惡意、嫉妒等,那只是對方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跟你無關,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走心、不回應。
同時不要在別人身上放太多期待,要知道你改變不了任何人。
當你自身“本自具足”,你就擁有了對情緒的主動掌控權,人生也會少了很多紛爭。
很多時候,命運的齒輪就在這時悄悄轉動,帶著你走向人生下一個更好的方向。
編輯:老啊嘛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pexels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