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
沒有愛,就沒有傷害
愛是一次永久的期待
沒有愛,就沒有傷害
——《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汪峰
十一假期,最爽的,居然是9月30日下午
今天就是8號了,這意味著國慶、中秋雙節(jié)長假,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從明天開始,大家就要回到辦公室,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了。
有點依依不舍,畢竟還沒在家待夠,甚至有些人,比如我,都還沒正式進入休假模式。
比依依不舍更強烈的感受,是不嘻嘻,假期怎么這么快就結(jié)束了。
雖然但是,我并不是從今天開始才感到工作焦慮的,有一說一,我在10月1日早上一睜眼,就開始有點焦慮了。
焦慮的另一方面,是開心,那么什么時候最開心呢?
對我來說,最開心的不是10月1日,也不是10月5日,更不是10月8日,而是9月30日,也就是放假的前一天,具體來說,是9月30日下午。
八天以后,面對明天上班的噩耗,我依然能清晰地想起那個不太遙遠的下午:
工作依舊手忙腳亂,焦頭爛額,不知所措,六神無主,但是,下午茶味道開始變甜,夕陽西下,仿佛旭日東升一般充滿希望,不用任何人提醒,我都知道,國慶長假馬上到了。
有人說,假期最快樂的瞬間,不在旅途中,不在朋友圈九宮格,而是在放假前一天的下午。
對此,我舉雙手雙腳贊同。
沒錯,就是那個你還坐在工位上,手指敲鍵盤,卻心早已飛走的時刻??諝饫锓路鸲紟е鹞?,連同事八卦都變得格外動聽。
奇怪吧?明明還沒放假,卻比放假時更快樂。
假期就像戀愛,最快樂的永遠是曖昧期
事實證明,我并不孤獨,很多人都有這種“放假,不如盼著放假開心”的感受。
很多 人的假期體驗高峰,在假期正式開始前,就提前到來,并很快結(jié)束了,甚至草草收場。
有人說,就像戀愛,最快樂的永遠是曖昧期:
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有人說,約會前的期待,也比約會快樂,前者充滿想象,后者就那樣:
有人說,人在最接近幸福的時候,倍感幸福:
有人說,假期過半,旅客返程高峰開始,就特別焦慮低落了:
有人說,因為后面都進入假期倒計時了:
有人說就好比周末更喜歡周六和周五晚上,到周六晚上就不嘻嘻了:
有人提到了多巴胺,說多巴胺的快感就是對期望的回應,而不是對實際快樂的回應:
有人說很想回到9月30日傍晚:
有人說就像網(wǎng)購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收到快遞那一瞬間:
有大學生說,放假前下午沒課,中午點好外賣,開著空調(diào)看綜藝,后面還有八天長假,太美好:
有人說,放假前的下午,就算忙工作的人,心情也是愉快的:
有人9月30日發(fā)燒了,但一點不高興都沒有:
有人9月30日加班到七點,都覺得開心:
有人還記得30號下午,期待和對象見面的情景:
有人說,人是活在明天的動物:
有人說人在最接近幸福的時候,才最幸福:
有人說旅游也是一樣,出發(fā)前最幸福:
當然也有人表示一直很珍惜在家里的時間,顯然度過了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長假:
反觀我的十一長假,除了在家躲著,外地哪里也沒去,最多就是去家附近的河邊、公園溜 溜,景點都懶得去,不想湊熱鬧。
最多就是看看《嗜血法醫(yī)》,打打《王國 保衛(wèi)戰(zhàn)》,然后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僅此而已。
也沒有什么特別開心的事情,至少這幾天都沒有30號那天那么開心。
為什么是“放假前一天下午”?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這么多人都覺得盼著放假,比放假都開心,這肯定不是一小部分人的錯覺。背后是一種什么心理現(xiàn)象呢?
簡單來說,是人性的小秘密:期待的快樂,往往比擁有更強烈。
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樂,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我從查到的資料意識到,這至少是三重心理機制疊加的結(jié)果。
這些心理作用,讓“期待”本身,變成了比“擁有”更上頭的幸福。
1. 預期性快樂:多巴胺的“渴望峰值”
科學研究早就爆料過:大腦對“未來美好”的期待,比“當下?lián)碛小备艽碳ざ喟桶贰?/p>
放假前一天下午,就是渴望的頂點。
你已經(jīng)能清晰想象:明天睡到自然醒,晚上和朋友聚餐,回家就能吃媽媽的拿手菜。
這種想象,就像盯著一個還沒拆開的禮物盒,明知道里面是驚喜,卻偏偏在“還沒打開”的那一刻最興奮。
2. 峰終定律:假期記憶的“隱性高光”
諾獎得主卡尼曼提出的“峰終定律”告訴我們:記憶靠的是“最強烈的瞬間”和“結(jié)尾”。
多年后你可能忘了假期里具體干了什么,但一定記得9月30日下午偷偷收拾行李、心早已飛回家的那股雀躍。
那就是假期記憶的高光時刻。
3. 記憶建構(gòu):沒有雜質(zhì)的“完美想象”
最后,放假前的期待,給了大腦無限美化的空間。
堵車、人擠人、親戚催問?統(tǒng)統(tǒng)被大腦自動屏蔽。
你只留下“自由、放松、新鮮體驗”的濾鏡版假期。
于是,放假前的快樂是純凈的想象,假期中的快樂,是摻雜現(xiàn)實的體驗。
前者自然更純粹。
為什么“放假當天”反而沒那么爽?
當然,幸福的高點總是短暫的。
因為一旦假期真的開始,快樂的曲線就開始往下滑。
要證明“前一天下午”的特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比。
很多人發(fā)現(xiàn),真正放假那天,快樂反而打了折扣。
1. 理想期待被現(xiàn)實瑣碎打破
堵車、行李太重、朋友臨時放鴿子、父母催走親戚……
這些小插曲像砂紙一樣,一點點磨掉了愉悅。
而前一天下午,完全沒有這些干擾。
2. “過渡態(tài)自由”消失,進入“任務(wù)態(tài)”
前一天下午,你可以光明正大摸魚,暢想未來。
但放假當天,你會進入“任務(wù)模式”:查路線、準備禮物、拍照打卡。
哪怕是玩,一旦變成“必須完成的事”,快樂就打了折扣。
3. 對比效應減弱
前一天下午的快樂,來自“和日常忙碌的反差”。
但放假當天,你已經(jīng)脫離了加班和deadline,沒有參照物,松弛感自然沒那么特別。
就像蛋糕吃到第五天,甜味也會變淡。
包子吃到第十個,也會反胃,邊際效用遞減。
不是所有人都覺得“前一天下午”最愉悅
雖然但是,這種“預期峰值”的快樂,也不是人人都有。
無固定節(jié)奏的人
自由職業(yè)者、退休人士,日常就是彈性時間。
長假對他們來說,只是“更長的彈性”,沒有強烈的反差,自然也沒有期待的峰值。
高焦慮型人格
完美主義者會糾結(jié)“工作沒收尾怎么辦”,焦慮型人格會擔心“車票會不會出問題”。
他們的快樂,往往要等到假期真正開始、確認一切順利后才會出現(xiàn)。
不止假期:生活中所有“期待峰值”都有同款邏輯
其實,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樂,并不是孤例。
生活中很多場景,都在重復同樣的邏輯:期待往往比擁有更讓人興奮。
比如,你買到一張演唱會門票,真正讓你心跳加速的,不是演唱會當天,而是出門前收拾應援物的那一刻;
你準備給愛人送禮物,最甜蜜的瞬間不是禮物被拆開,而是禮物包裝好、等待對方回家的那段時間;
周五下午下班前的30分鐘,盯著打卡機的那幾分鐘,往往比周末本身更讓人激動;
甚至連等快遞,最爽的不是拆快遞,而是快遞員打電話說“在樓下”的那一瞬間。
所以說,期待是一種帶濾鏡的幸福。
這些時刻的共同點,就是“美好即將發(fā)生,但還沒被現(xiàn)實打擾”。
濾鏡最清晰的時刻,永遠是“即將揭開但還沒揭開”的瞬間。
如何利用“期待峰值”,讓日常更有“盼頭”?
懂了“期待峰值”這個邏輯,就能主動制造“小確幸”。
以下是我查到的一些小竅門:
1. 給日常設(shè)置“小期待錨點”
不用等長假,每周都能安排點小期待。
周三喝奶茶,周五看電影,周末試新餐廳。
短周期的小期待,能持續(xù)給生活加燃料。
2. 避免期待過高
提前給自己打預防針:可能堵車,可能人多,可能被催問。
降低濾鏡,反而能讓假期更扎實。
3. 利用“對比效應”提升效率
告訴自己:做完這部分工作,就能提前進入“摸魚時間”。
先苦后甜的明確關(guān)聯(lián),會讓效率更高。
說來說去,“國慶長假9月30日最開心”現(xiàn)象,并不是矯情,而是人性的小溫柔。
“放假前一天下午的快樂”,是人類對自由的本能向往。
它集合了無壓力、強期待、近在咫尺、集體共鳴四大要素,是生活中少有的純粹快樂時刻。
理解它,就能主動為生活創(chuàng)造更多“類似的下午”。
畢竟,生活的快樂,一半來自擁有,另一半,來自對擁有的期待。
也許,人生的幸福本就如此:不在遠方,而在路上。就在此時,此刻,此地,此人,此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